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张俊谊民俗文化散文论

张俊谊民俗文化散文论

 

作者:钟海波

 

张俊谊是陕北民俗研究专家,也是陕西著名作家。他勤奋而高产,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总计近1000篇,一些作品发表在央媒。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体裁丰富,有诗歌,有小说,有剧本,也有散文,而其民俗文化散文最具特色。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和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有两句俗语生动地描述了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一句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意思就是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我国的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不同;另一句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为讳”,意思是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先弄清楚那里的风俗和禁忌,尊重人家的规矩。民俗是内涵丰富,通常可以分为日常生活民俗、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艺等等几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细分为好几类。其实,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张俊谊的民俗文化散文主要有如下几类。

1.生活民俗类。生活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民俗。窑洞是陕北主要的民居建筑。张俊谊的散文《走近陕北窑洞》细致描述了陕北窑洞文化,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窑洞,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陕北窑洞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陕北群众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空间,也是陕北的一道风景线。走进陕北,只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各式各样的窑洞:土窑、石窑、砖窑、薄壳窑、接口子窑、柳把子窑、土基子窑、地窨子窑、崖窑等等。土窑洞是陕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窑洞。很久很久以前,大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吹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很早很早,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土高坡上发明了土窑洞……窑洞上面叫脑畔,脑畔上多栽树木;窑洞前面叫硷畔,硷畔上多种蔬菜,一片生机盎然。作品写了陕北窑洞的建筑类型——土窑和石窑、特点——冬暖夏凉、空间大小、历史、乔迁时的习俗及陕北民歌中的窑洞叙事等。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其中吃是第一位的。他的《陕北羊俗》写羊肉美食:羊大为美,口啖羊肉,美哉!陕北羊肉肥而不腻,香而且鲜,羊肉食品多种多样。神木、府谷、志丹、吴旗等县的人爱吃手抓羊肉;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人好吃宰羊羔肉;米脂、绥德、清涧、子长、延安、子洲的人爱吃羊肉炒细粉……作品娓娓道来,很有生活气息。

2.岁时节日民俗类。岁时节日民俗又被简称为“节俗”,如我国的“四时八节”,它是特定地区的民俗文化精华的集中呈现。他在《年节,陕北高原的狂欢节》中写道:年节,是陕北人辞旧迎新的时候,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候;是祭祀祖宗的时候,也是探亲访友的时候;是劳作一年休息的时候,也是积蓄力量准备新的劳作的时候;是文化娱乐的时候,也是精神愉悦的时候……大庆大祭是陕北过年习俗的主要特点。庆丰收,庆合家团圆,庆天增岁月人增寿,庆春满乾坤福满门;祭奠祖先,祭奠天地山川日月;祭奠十方诸神。而大庆大祭的目的是为求得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得以发展,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而大庆大祭的形式有挂大红灯笼,贴红窗花红对联,点火塔塔,上坟烧纸,谒庙拜神,最好的形式是闹秧歌。闹秧歌既有欢庆娱乐的成分,也有祭奠天地神灵的内容,既绚丽多彩,又神秘莫测。可以看出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追求与向往,可以展示这块土地上的群众的性格和能力。秧歌是太阳之歌,闹秧歌是敬天,转九曲是敬地,拜天拜地拜日月,人在天地中生活,怡然自乐。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天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年节,天地人同乐,天地人和谐相处,即是幸福,即是吉祥,即是陕北人的向往和追求。

3.人生仪礼民俗类。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撒账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他的《撒帐和撒帐歌》介绍撒账仪式的起源以及在唐、宋、明不同时期歌曲中的表现,散文还叙述了我国南北方各地的撒账的不同形式及各地丰富多彩的撒帐歌。作品写道:撒帐是我国不少地方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撒帐源于何时?一般人认为撒帐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据《戊辰杂钞》记述:“撒帐起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共坐,饮合卺酒,预告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这里的撒帐在饮合卺酒之后,撒同心花果,希冀多子……不同地方撒帐方式不同,撒帐歌也有差异,但其祈求早生儿女,夫妇和睦、家庭兴旺则是一致的,喜庆色彩很浓,都是民间歌谣,即兴而唱,每有变异。撒的范围也大同小异,或东南西北中,或春夏秋冬,或上下左右,或从一到十,或一把到六把。寓意四季、五方,六合六顺、十全十美。

4.民间观念类。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白云山散记》叙述道教对陕北地区的重要影响:陕北这块地方,正是圣人——孔子——儒家文化忽略了的角落,而恰好是道教文化大显身手的地方。陕北民间习俗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陕北老百姓虔诚地信仰真武祖师,到白云山朝山进香是不少陕北老百姓视为神圣的大事。白云山也是陕北民情风俗的荟萃之地,很多陕北民间习俗都可在白云山找到渊源。

5.民间文艺类。民间文艺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它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产生,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他的《信天游溯源》主要介绍信天游的特点,文中写道: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两句一段,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和谐合拍,质朴自由,优美动听,上下句押韵,且韵脚多变。上句多用比兴手法,描述景物,下句多点出意旨,抒情味极浓,一虚一实,情景交融……信天游多在高山旷野里演唱,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加添衬字,信天而唱,顺天而游,任性自然,粗犷、潇洒,充满泥土气息。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信天游是古代北方民歌的遗存,至少秦汉时期即有了雏型,虽经两千年之沧桑,但仍一脉相承,两句一段,以七字句为主体,一阴一阳,一描景物,一抒情感,即兴演唱,至今不衰。

张俊谊是一位高产作家,但他很看重作品的质量。他说:发表作品的再多,不抵达读者的心灵没有用。能有一篇作品让读者记住你,那就非常了不起。张俊谊的散文质量很高,即使写千把字的散文他总要写出属于他自己的“独一份”来。作为文化学者,他的散文能够旁征博引,文献丰富,上下几千里,纵横几万里,视野开阔,境界阔大。其作品有见地,有思想,逻辑性强,具有学者散文严谨与睿智的风格。

他的散文也十分讲究表现形式。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提炼和修辞运用方面。他的散文语言具有优美典雅和诗性特征,地方语言的使用,也使作品带有地域色彩。《近陕北窑洞》写道:窗棂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斜或正,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丁字形、万字形、蛇抱蛋、胡椒叶、十二莲灯、八角楼等,也有雕刻花卉、彩绘油漆的,工艺讲究,美观大方,如美术图案,贴上白格生生的窗纸、红格艳艳的窗花,多姿多彩。《白云山散记》写道:白云山山不高,却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道观。白云山之神奇源于这座道观弘扬的道上……1996年农历四月初六早晨,我同青年书法家张胜伟一同又登上了魁星阁。此时,恰好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黄河在秦晋峡谷中滚滚奔流,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新修的佳临黄河大桥,如彩虹一样,横卧在黄河上,十分壮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人胸襟开阔,浮想联翩。这样的语言朴素自然凝练,且诗情浓郁。

在修辞方面,他的散文喜欢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段,如《年节,是陕北高原的狂欢节》:年节,陕北高原的盛典;年节,陕北风情的展览;年节,是陕北高原的狂欢节。《白云山散记》:白云山是一座白云缥缈的山。白云山是一座绿树葱郁的山。白云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整洁的句式,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也有抒情性。

从美学角度讲,他的散文有的文字充满理性色彩,有的文字带有幽默感。《白云山散记》:道家主张静养,清静无为,也是陶冶性情的功夫。静心、静气、静神,心自然平,事也易成。心地上无风涛,随处都有青山绿树。心体澄澈,常在明镜山水之中;意气和平,常在丽日清风之内。心地和平,才有正大光明的浩然之气,才能办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才可有光风霁月之襟怀,泰山大海之度量,虚怀若谷,静以处世。这样的议论性语言不乏哲理性。《信天游溯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第一首《关睢》,即是一首咏唱爱情之歌,开头四句为:“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翻译如下:河畔的睢鸠鸣啾啾,苗条贤惠的姑娘哪个不愿去追求?这段话又具有幽默感。

从体制上讲,他的散文可谓自由灵活,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有的洋洋几千言,篇幅宏大,气势浩荡;有的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从地域文化角度讲张俊谊散文属于西部文学。可以说张俊谊以其扎实、厚重、风格独具的民俗文化散文创作为西部文学增色不少。他的民俗文化散文是西部散文中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