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母体之邦,喜马拉雅

母体之邦,喜马拉雅

——浅析次仁多吉诗集《喜马拉雅诗篇》

 

作者:史映红

 

众所周知,西部广袤的土地占我国面积的绝大部分,这里高峰林立,奇峰耸峙,粗犷浑厚,辽阔苍凉,豪放悲壮。西部各族人民始终面临着严酷苛刻的生存环境和艰难艰辛的生活,给广袤博大的西部蒙上一层充满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悲壮色彩,以及忧患情调。故而,刚毅坚挺之气,阳刚向上之气就成了西部的风骨,这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骨气,来自巨大的雪峰冰川,广辽的戈壁大漠,无垠的草场湖泊,澎湃的大江大河;来自雪莲花的凌风傲骨,格桑花的丰姿摇曳,古刹寺庙的恢宏雄阔,骆驼刺的迎风歌唱;这里没有亭榭楼台、小桥流水,没有缠绵婉约、曲径通幽,却有牧民的纵马驰骋、民歌悠扬,有农民的辛勤劳作、锅庄热烈,有朝圣者的五体投地、虔诚膜拜,有寻梦者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次仁多吉就是一位寻梦者,游历者,考察者,甚至殉道者;苍茫博大、高耸浑厚的青藏高原,奇峰瑰丽、雄阔神奇的喜马拉雅山脉,记录着他的身影和脚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是诗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父母之邦。

次仁多吉是青海著名诗人、作家和电影执导,出版各类作品集达十多部,先后获“艾青杯诗歌奖”、“唐蕃古道”文学奖、首届“仓央嘉措”诗歌奖、青海省人民政府奖、“贡嘎山”年度文学奖等,是不折不扣的名家。大约五年前,由于喜欢,我曾为他诗集《献诗青藏》写过拙评《带着家乡去旅行》,曾在一些刊物和“作家网”“藏人文化网”等发布。

前段时间,次仁多吉来电话说想让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喜马拉雅诗篇》作序,让我大为震惊和为难,在我认知里,作序是名声显赫、久负盛名的大家名家所为,在我心里,次仁多吉是我尊敬的师长,即便吃了豹子胆,也不敢为他的大著作序。电话那头,他语重心长地说:“几年前你写的那篇评论我非常喜欢,并收到了作品集,所以这部诗集,还想请你来写,我不相信名家,更相信感觉”。话说到这个份上,还能怎样?恭敬不如从命,只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研读作品,尽力写篇读后感吧。

通过约二十天时间对《喜马拉雅诗篇》的阅读,感到作品是厚重、广博的,是情真意切、隽永灵动的,下面从四方面加以浅析。

 

阿爸阿妈

 

恋家、爱家、写家是次仁多吉作品的一个特点,记得我给《献诗青藏》写拙评时,诗集署名是“道帏多吉”,“道帏”二字,就是他村庄的名字,即道帏村,这在我极其有限的阅读里是绝无仅有的。有人说家乡是母亲,是港湾,是旗帜,这都没有错,是的,家乡是母亲,孕育哺育,见证培养了我们;家乡是港湾,存放呵护,庇佑保护了我们;家乡是旗帜,引导启迪,教育培养了我们,也时刻召唤着我们。故而,写家乡和亲人的作品在次仁多吉笔下屡见不鲜又感人至深,比如《阿妈》:“阿妈,在您宽厚的胸襟前/我是永远的孩子/您一生话语很少/啊,那满身的劳累、源自/对孩子最绵甜的慈爱/阿妈,多么香甜的名子/我正细微地品味/您内心深处隐藏的全部语言∥阿妈,再看一眼/布满皱纹的额头与佝偻的脊背/多少为您流下的泪珠心里咽/阿妈,人间多么宽容的家园/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时/真想回家看看/心酸的我走进你善良的胸膛/感受你朴实的心灵/阿妈,久违了你孤单的背影/下雪的时候/真想跟阿妈一起上山背柴”,前五句写阿妈“胸襟”的博大与宽厚,孩子的不足与缺点,瑕疵与过错,甚至污点与偏差,世上只有“阿妈”能包容。“您一生话语很少”,但“阿妈”的爱深藏于心,表达在行动上,体现在事无巨细的日常生活中;“阿妈,多么香甜的名子”,是的,这个词是世上最美的称谓,是慈祥仁爱、善良和蔼的诠释,是担当勇敢、无畏坚强的疏解,是勤劳吃苦、坚毅隐忍的象征。阿妈的广博与大爱,宽仁与慈悲,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看到“布满皱纹的额头与佝偻的脊背/多少为您流下的泪珠心里咽”,我曾在一个短视频里看到:不少藏地儿女为了圆阿爸阿妈上香朝拜的愿望,搀扶和背着老人,有时连轮椅一起背在背上,努力向前向上的姿势应该震撼了无数人;众所周知,在高海拔地区,每向前向上一步都非常吃力,而负重向前向上,每一步都要消耗巨大能量和体力;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向上攀;这是一种美德的传承,精神的延续,信念的接力,意志的赓续。

第二节使用“布满皱纹的额头、佝偻的脊背、泪珠、寒冷、胸膛、孤单的背影、跟阿妈一起上山背柴”等词句,我们读到了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搀扶与被搀扶,温暖与被温暖,感恩与被感恩。这就应了心理学家岳晓东的一句话:“感恩可以使我们经常感受到幸福,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感恩让我们释怀人生的烦恼,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这首诗在朴实无华的走笔中,在真挚深沉的行进中,拨动了我们内心潜藏已久的爱的因子,并将爱的因子扩散于全身,扩散于周围,辐射出去,让爱的脉动更深广更辽远,让爱的翅膀搏击风浪和云天。

再来看《父亲》:“你是简单的屋/没有内容/不需要思想/想家了从远方赶来/在朴素的屋里/背靠厚实的词/让我酣然睡去∥如今你老坐在老家的麦田里/那是你一生的速写/顺着你的眺望/找到回家的方向”;第一节诗人独辟蹊径,用名词“屋”来比喻父亲,并且“父亲”是“简单的屋”,也是“朴素的屋”,在这“屋”里,“背靠厚实的词/让我酣然睡去”,简洁凝炼、精辟精准、惜字如金的诗句,把父亲的宽厚博大和笃实平和的性格与特点描摹出来;平时在家里,父亲的话并不多,对儿女也不像母亲那样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呵护有佳。“父亲”的爱常常是无声无息的,是不留痕迹的,又是无处不在的;有“父亲”的日子,我们很踏实很安全很安然;所有的开支与压力,所有的风险与危机,所有的凶险与伤害,早就被一个我们称为“父亲”的人扛在肩上,驮在背上,默默承受。

第二节诗人看到“父亲”“老坐在老家的麦田里”这个镜头,相信不少人都似曾相识,这位老人是你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是他的父亲,他爱家爱老伴爱孩子,但似乎更爱“麦田”,或者说土地,他耕耘的土地,侍弄的土地,照管的土地,大半生劳作于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最后又走进土地深处;写到此,突然想起我很敬重的作家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一句话:“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每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父老乡亲

 

诗歌泰斗艾青曾言:“问题不在于你写什么,而是在你怎样写,在你怎样看世界,在你从怎样的角度上看世界,在你以怎样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在反复品读《喜马拉雅诗篇》的时候,诗人很多次写到各行各业与形形色色的人,目光向下,这些人都是普通劳动者,农民、牧民、小商人、手艺人等。不像当下一些所谓的诗人,热衷于卿卿我我、缠绵悱恻的个人呢喃;沉醉于小情小调、个人情绪的宣泄;迷恋于晦涩阴暗、阴郁昏昧的揭示;痴迷于佶屈聱牙、云雾缭绕的卖弄。次仁多吉作品里有讴歌有称颂有歌咏有阳光;比如《山·村妹》:“降生于落叶的子夜/隔着山外的夏日/在阿妈干裂的手指下开始走进山谷/开始泪眼濛濛/从此你成为山和河流的邻居/躺在田里像睡在温热的炕头/想象外是一颗巨大的麦粒/冬日,家狗沉默的那夜/你无声地走了,如同无风的庄子/都说你蹲成田间一块凄凉的石头/然而你用清瘦的双手提炼的那颗/泪珠升华了山谷,成为久远的伤/一只麻雀在枝头盘旋,很孤寂/寨头的风依旧吹拂着”;前六句,能看到“村妹”是高原普通的农牧民家庭里普通的女孩子,她的出生没有惊天动地,她的成长没有石破天惊,她的生活始终悄无声息,风平浪静,默默无闻。“在阿妈干裂的手指下开始走进山谷”,帮忙或劳作,放牧或耕耘,锄禾或捡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此你成为山和河流的邻居”;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里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这世界上改天换地、旋转乾坤的人确实有,但毕竟凤毛麟角,更多的人,比如你、我、他,还有“村妹”,都是“埋头苦干的人”,也是“拼命硬干的人”,这是事实,也是宿命,但正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人,历史的车轮才一直滚滚向前,永不停止。

诗作后半部分,“冬日,家狗沉默的那夜/你无声地走了”,读到这里我是感动的,突然想起唐代名家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里论述:“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悲壮诗人昌耀也说:“诗是崇高的追求,因之艰难的人生历程也得而显其壮美、典雅、神圣、宏阔的夺目光彩”;次仁多吉的文字,一直充溢着敬天悯人和恻隐之心,闪现着大慈大悲和同情疾苦;在他内心,一树一木,花草虫鱼,生灵万物,在诗人眼里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在这个地球家园繁衍生息的权利和自由,不能冒犯侵犯它们,不能攻击侵害它们,更不能掌握占有它们,和衷共济,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边尘不扰就是最好的方式。 

再来品析《老农》:“源于汗水和阳光的麦子/在满是老茧的掌心壮丽地结果/那是一双泥土和雨水提炼的卓越手臂∥厚实的老农/终生诗意地栖居在土地里/这是老农温暖的天地/这是大地颂歌的花朵∥善良的老农/比河流更能让我接近土地/你一生耕耘劳动,关怀粮食”;

看到这首诗,您一定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锄禾》)吧;也想起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也想起藏族著名学者降边嘉措对次仁多吉的评价:“是人民的歌手,时代的代言人,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与生活,追求与理想,欢乐与痛苦,喜爱与憎恨”;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也说次仁多吉“全身充满着命运感、责任感”;是的,眼里有弱者与微小,心里有苦难和病痛,胸怀低贱与卑微,这是次仁多吉和他文字的特点;第一节,“麦子”茁壮成长,蓬勃向上,生机盎然,“麦子”在“掌心壮丽地结果”,这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汗水和阳光”滋养,源于“满是老茧的掌心”呵护,源于“一双泥土和雨水提炼的卓越手臂”。“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老子》;诗人用诗行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多少辛劳与汗水,气力与心血,就收获与之相适应的成果。

第二节,严格来说,当下农民种地是艰辛艰苦艰难的,春种秋收,期间要选种、松土、下种、施肥、浇水、锄草、除虫、授粉、收割等;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一场猝不及防的冰冻,一种突然降临的疾病,就可能颗粒无收,种子、农药、肥料、地膜等成本随之打了水漂。故而,农民大多时候是心酸的,悲壮的,无奈的,是值得怜悯和同情的。诗人笔下“厚实的老农”,只能说是对农民的尊崇与尊敬,农民的胸襟和气度像土地一样,土地因农民更彰显其价值,农民因土地更体现其存在的意义。记得作家龙仁青在评价次仁多吉时说:“记住自己出发的地方。就像是让懵懂的幼童记住母亲的乳房,让稚嫩的植物记住土地的滋养,即便母亲是贫困的,土地是贫瘠的,但哪一个幼童会忘记来自母亲的呵护?哪一棵植物会忘记来自土地的恩德?因此,故乡与母亲、土地是同义词”。 

 

献诗青藏

 

次仁多吉曾言:“在白云之上,蓝天之下,在藏乡辽远的雄厚之上,在佛性和神话的光焰中,那千年居住着阳光和善良的地方,就是我的家”。翻阅他很多文字,就能看到他的足迹走过很多地方。雪域高原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道人生永远无法逾越的神秘之地,奇崛之地,甚至可怕之地,但在次仁多吉眼里心里和脚下,是心灵的家园,是文学的富矿,是旅游的天堂,果洛、阿坝、玉树、甘南、青海湖、拉萨、日喀则……次仁多吉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比如《今夜在日喀则》:“今夜在日喀则/落满了雪/披雪的寒月带来史无前例的宁静/寺院的风铃响起,滑落十二月的西藏/日喀则,冬天你何等高傲/那纯粹的蓝天/淹没我冬日的心情/茫茫雪野里那透明的村庄和羊群/多像我留在远方的爱情与河流/坐在天空里的日喀则/冰雪覆盖的日喀则/流浪于乡野的我/赐于安静的云朵,金色的牧场”,我曾在日喀则多年,工作之余,无数次徜徉在日喀则的大地上,很多地方有或高或低的玛尼石,有随处可见的飞舞的经幡和风马,能随时看到朝圣的信徒,日喀则不仅仅是地球之巅,是珠穆朗玛峰的家园,也是一块充满灵性的美丽土地。  

前七句,诗人把笔墨着重用于日喀则的“宁静”上,这“宁静”是史无前例的,这“宁静”是“寺院的风铃响起”作陪衬的;这“宁静”是大地“落满了雪”;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是铺银撒玉的圣洁和“披雪的寒月”带来的。雪后的蓝天,是真正“纯粹的蓝天”,显得空灵、通达、通透,大地的白让天空更蓝,更蓝的天空让大地更“宁静”,最终“淹没我冬日的心情”。

如果说前半部分在写作上使用高低交错、远近结合的方式,后半部分则直接呈现“茫茫雪野里那透明的村庄和羊群”,进而“多像我留在远方的爱情与河流”,一种难以言表的思念,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爱意,一种不可名状的留恋扑面而来,让我们感受到“坐在天空里的日喀则”“冰雪覆盖的日喀则”无穷魅力和独特吸引力。结尾“流浪于乡野的我/赐于安静的云朵,金色的牧场”,个人认为是诗人对日喀则这片美丽神奇土地的祝福与祈愿,今日安好,明日幸福,未来吉祥。

再来看《雪域》:“慈祥的大地/坐满菩萨/善良与微笑像花朵开满整个藏地/这是如今世界上少有的风光∥头顶上,一派云淡风轻/如行走在天堂里/夜色里,我怀抱草原和神话/安祥地睡去/这是人类最后的纯洁∥雪地上,在厚实的皮袄里/只包裹着高远和辽阔/如此豁达的一群”;第一节,诗人描摹,或者说勾勒出雪域高原的基本特点,“善良与微笑像花朵开满整个藏地”,何尝不是如此?随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快速提升,物质生活大大提高,衣食无忧,居住无忧,按理说人们应该知足和幸福,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思想品德普遍高尚,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可事实并非如此,相互攀比,你有三套房,我有五套房,他有十套房;我的车值十万,他的车值五十万,比来比去,很多人心里就很不平衡,贪婪无度,欲望无穷,故而,连蒙带唬习以为常,坑蒙拐骗屡见不鲜,入室偷盗时有发生。但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天性淡泊豁达,知足安命,自得其乐;对友情是真诚的,对索取是有理的,对周围、土地,对森林、河流,对湖泊、矿产的开发极其有限、慎重和科学,不是肆意妄为、滥采滥发,不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不是毫无节制、赶尽杀绝。

“头顶上,一派云淡风轻”,诗人采用置换的修辞方式和瑰丽的想象,“如行走在天堂里”,把高原的静,大地的美,天空的蓝,白云的白衬托出来,相信很多人会对雪域大地充满向往。“夜色里,我怀抱草原和神话/安祥地睡去”,个人浅见,高原之夜的静谧安宁,雪域大地的和谐安然,天上西藏的泰然安稳,衬托出高原人民的幸福美满,高原大地的吉祥如意。众所周知,日喀则与数个国家接壤,边境线近1800千米,诗人间接隐射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国防力量的今非昔比,边防军人的无私奉献和精忠报国。

 

且行且悟

 

记得次仁多吉说过:“生命将在云卷云舒里慢悠悠地舒展,我将收敛奢望,清除多余的,闲庭信步地关注于一朵花的绽放,一片树叶的伸展。注视着这个无比奇妙的生命载着死亡和梦境度向另一个世界”;次仁多吉很多文字充满了哲意,或者说禅意,一个故事的启迪,一则寓言的感悟,一个事件的启发,让读者在阅读中明白一个道理,或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或豁然贯通,比如《觉知》:“晚饭后坐在沙发的一隅/新闻里正播放马航失联的飞机/偶然站起往阳台的花盆里浇水/猛地发现刚开得正艳的花瓣/悄悄凋零/若无其事地躺在盆土上/尔后就会慢慢干枯溶入泥土∥原来死亡和生命是一体的/它跟时间一块来到世上/虚幻地如同昙花一现,就无痕地消失∥执着如此猝不及防/枝梢上的那朵含苞待放的花/请不要迷恋我”;通过一则电视新闻,与正在做的一件日常小事,即“刚开得正艳的花瓣/悄悄凋零”,诗人顿悟生命的转瞬即逝与煊赫一时,生命的浮云朝露与弹指之间;“尔后就会慢慢干枯溶入泥土”;是的,无论是多么五彩斑斓、异彩纷呈的盛开,无论是多么瑰丽多姿、绚烂多彩的美艳,无论是多么荡气回肠、惊天动地的生命,最终无不“溶入泥土”。大地是无声的,大地又是无所不能的,创造了生命,让生命尽情成长、绽放、美丽,又见证生命的“悄悄凋零”,最终与大地成为一体。

诗作第二节,“原来死亡和生命是一体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生命,一个生物体,一切生命的诞生,与其如影相随、如胶如漆、寸步不离的,那就是死亡,生命长一些,死亡来得相对晚一些,但谁也没有办法阻止死亡的不来。诗人的言外之意是: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世上的一切生命,因为生命毕竟只有一次。

结尾品析《悟》:“诗歌欠收的季节/我去了康地/是什么在暗处/邂逅了参悟的文字/让我在云端上繁荣∥俯视云雾里的东山顶上/与仓央嘉措飞升成仙”;能看出来,次仁多吉平时在文学创作上对自己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是他著述广博,著作等身的原因吧!如果有一段时间创作状态不好,是“诗歌欠收的季节”,他不像一些人那样闭门塞听,凭空捏造,闭门造车,而是坚决地“去了康地”,“是什么在暗处/邂逅了参悟的文字”。诗歌在哪里?荀子在《荀子·劝学》里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清朝学者吴雷发在《说诗管蒯》里言:“胸明眼高,每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则笔端自然磊落而雄放;虚心下气,每觉街谈巷议,助我见闻;牧竖耕夫,益我神智,则笔端自然深细而温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

“俯视云雾里的东山顶上/与仓央嘉措飞升成仙”,这两句非常浪漫,想象瑰丽而奇崛,独特而奇伟,作为一名游历诗人和大地行者,想起驰名中外的诗歌天才仓央嘉措,并“与仓央嘉措飞升成仙”,表达诗人对四百多年前诗歌天才的缅怀、敬慕和仰望,对他诸多诗作广为传诵表达了羡慕之情,企慕之意,对这位诗歌奇才除了内心的敬仰,还有穿越时空的对话,期待指引和教导的愿望,进而加以努力,让自己诗文造诣提升,达到让自己文学素养提高之意愿。

次仁多吉诗集《喜马拉雅诗篇》是深广的,浑厚的,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不是产生于书房,而是成就于脚下、路上和远方,正如诗人自己所言:“苍茫的青藏深埋着诗歌,深埋着寂寞的青稞。思想的边域我守望旷世寂静,在安详的山谷,我用诗歌的力量滋养温润的青藏”。

 

作者简介: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