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嘶嘶马鸣激越童心

2

嘶嘶马鸣激越童心

——丛书《蒙古马与草原的故事》的文学价值初探

 

作者:温智慧

 

《蒙古马与草原的故事》系列丛书,出版面世与广大读者见面,无疑是小读者的阅读福音,给小读者们带来阅读新拥有,和阅读新选择。这部系列丛书是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进行主题组稿和出版发行,八匹蒙古马分属八大草原,分为八册集丛出版。

丛书不仅印刷精美,故事新颖,且视角独特,美学元素富集,不仅适合青少年阅读,即使成年人阅读,也会从中得到诸多启示。八位作家倾情创作,作品体现情感丰富多温度,文学价值多角度,故事美学多向度,草原文化多维度,各地景观多辨识度……等文本特点。

蒙古马是草原儿女的翅膀,是飞翔在草原上的诗。蒙古马是草原民族的朋友!蒙古马折射出草原儿女勤劳、质朴、醇厚、坚韧、执着、抗争……可贵精神特质。蒙古马是草原民族的情感寄托,由蒙古马衍生而来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是草原万象的精神朗照,仿佛日月、星辰、湖泊、树木、飞鸟、草原、蒙古包、勒勒车……真切而恒久地渗透在草原民族生活与歌唱的纵深。

习近平总书记马年春节看望内蒙古各族人民时,首先提到了蒙古马。他说:“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这套丛书(从内蒙古由西往东)依次为胡斐所著《神奇的贺兰与阿拉善草原的故事》、李美霞所著《追风的走马与鄂尔多斯草原的故事》、李志刚所著《矫健的飞马与辉腾锡勒草原的故事》、景绍德所著《阿兰扎尔神驹与乌拉特草原的故事》、孙永斌所著《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孙丽鹤与塞击拉呼合著的《威猛的铁蹄马与克什克腾草原的故事》、王学双所著《飞扬的枣红马与科尔沁草原的故事》、于志超所著《骁勇的守护神与呼伦贝尔草原的故事》等八册组成。丛书诠释了蒙古马是北疆草原上世世代代的守望与期待,是草原民族对大地情深意笃的爱恋、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颂歌。

作家王妍在这套丛书序言中写到,该丛书以八匹蒙古马的眼睛来观照世界,带着一颗纯粹的童心走近草原,亲近自然万物。每一本书都奔涌着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蒙古马精神,每一页纸都喷薄着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蒙古马气势,每一段文字都洋溢着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蒙古马神魄。在数千年的北疆文明发展进程中,蒙古马作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狩猎、游牧、农耕、护疆、迁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丛书价值定位是准确的。

八位作家以所书写的草原为精神家园,和故事背景地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把所属地域风光、风物、风情、风俗嵌入故事之中。让一匹匹蒙古马驹,从初世的懵懂少年,好奇中看世界,在逐渐长大中相识草原万象,在行走过程中与草原万物达成共识、长鬃烈烈、四蹄飙风、纵横驰骋、共应风暴、热爱并护佑自己的草原天堂般的家园。

辽阔的草原上,每个清晨,都会有炊烟伴随初升的太阳从蒙古包升起、飘散、飘远、隐入长天。一声马嘶,穿破草原的寂静,晨光下的牧场明媚娇柔,顶着露珠的草尖是一颗颗鲜活的太阳,草原的人们日复一日重复无休无止的生活,体验与收获自然慷慨馈赠的欢乐和自由。现代化无时无刻不冲击着古老传统的生活,牧民院落里的瓦房替代了蒙古包,丰田替换了走马,但是牧民的生活依旧古朴,如长调悠扬在草原的深处此起彼伏,纵情地享受蓝天白云,远望天光飞鸟,新鲜的空气和传统的食品,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草原的辞典。

丛书故事中的马主角,贺兰、萨萨、萨日勒、阿兰扎尔、查干阿都、骏骏、枣红马绝尘、白月光以人格化的情思在各自草原驰骋。从懵懂无知的马少年,成长为经风雨,见世面的马代表,一路风云、一路风尘、一路风雨,磨练的不仅是他们各自的意志,塑造的却是他们作为蒙古马应有的精神特质,写就的是蒙古马与草原共生共荣的相依情感,草原民族与蒙古马之间胜似亲朋的情谊。

成千上万的牛羊流走在油绿的草原,草原更加生动、壮观、多姿,夕阳晚照,迤逦的牛羊使入夜前的草原再度辉煌。远处借马飞来的巴特和阿尔斯楞们,箭一样的掠过,闯进炊烟的来处,一幅诗画交融的美好在心间长成瑰丽。

在现代文明加速洗礼下,富足的草原汉子改变了自己的生产生活,离开了草原,离开了马群,拼搏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发挥着蒙古马吃苦耐劳,朴实坚韧的性格,用特有的精气神,把草原吟唱为一曲曲长调的舒放,它们把高原吟咏成一首首唐诗宋词的豪放婉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贡献华章。

蒙古马是草原民族的寄托,是世世代代草原民族顶风傲雪,搏击风雨,生产生活所游走的长歌长诗。这是蒙古马精神的具象传承与蒙古马文化的渗透与弘扬。

这套丛书,通过作家们以儿童视角对这些马人物的精心刻画,作为马的文学艺术作品释放出的相关人性、审美、表达、情感等迷人且永恒的光辉。文字镜头里的马在皑皑的白雪穿越,云团样的马群在茫茫的草原放飞自我,套马的汉子挥动九尺长杆的威武英姿,在奔腾的马群中,时刻爆发出人与马之间的情感角逐,收获启迪和慰藉,增添了摆脱低迷情绪或困苦境遇的智慧和勇气。

马群裹挟着巨大的湍流,心绪无疑会随这一铺天盖地的风起云涌而豪壮,心底涌起无端的英雄气概,想起了疆场、想起了拼搏、想起了保卫和征战。马代表速度激情浪漫和生活的底色。在辽阔的草原“恢恢”的嘶鸣,唤醒童心,童心跃动,等于听见了希望,等于风雨和阳光,是草原的生机,是牧人的瑞气吉祥,好听到真过瘾,草原的天籁之音,粗犷、雄浑、穿透。

蒙古马身型不够高大,气质不够华美,但是,它却拥有一种世界上任何马也比不上的长处,那就是──无穷无尽的耐力。蒙古马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的它们,抵御得西伯利亚暴雪、扬蹄能踢碎饿狼的头骨。正是蒙古马这最为朴实的端庄,方能写就草原汉子在长天下草原里最为赤诚的歌唱。草原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茫茫草原,曾经马是人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就像现代城市人离不开高铁、飞机和汽车一样,借力飞翔。牧人说:草原民族和蒙古马的关联具备宗教般的虔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人与马相依,共同度过苍茫的岁月,人们从心里与蒙古马建立起来的休戚与共,两肋插刀的共生共情。蒙古马不仅是草原生产、征战和生活须臾不离的伙伴,而且是草原幸运昌盛的象征。当草原民族的子孙坐上马背,视野开阔、草原变大、沙丘变小、与天际的距离缩短,如果没有马的义勇与忠诚,草原英雄史诗是难以想象的,甚至空洞。蒙古马是草原汉子的亲密战友,是草原民族的希望翅膀,蒙古马与蒙古人和谐相处如日月相彰,没有蒙古马,草原就像没有鲜花一样空荡虚无。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蒙古马精神是草原文化的结晶、与草原民族血脉相连,世世代代鼓舞着草原人民的大千气象。

作家王妍在丛书序言中还写到,本丛书中的八匹蒙古马,有着丰富的情感,充溢着灵性与智慧。他们能与花草、河流对话,也能与羚羊、百鸟为友;能叩问天地,也能逆转时光……蒙古马走过了沙漠、草原、山岭、森林,经历了饥渴、疾病、风雨,他们在长途跋涉中强韧筋骨,在漫漫旅程中锤炼意志。终有一天,娇嫩的蹄掌会磨砺成铁,柔软的绒毛会坚韧如甲。小小的仔马完成了蜕变,成长为真正的蒙古马,相信小读者也会在阅读中经历心灵的滋养、陶冶与升华。

丛书中的八匹马代表从马群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成长经历过风雨、风烟、风尘、风暴……洗礼,还经历了各自心智成熟的所有遇见和磨砺,他们勇对群狼环伺、勇攀红山,苦练沙海,经历生命的跌宕与亲人的离别相聚,他们把眼下当成世界的局促,他们从胆小怯懦,缺乏高远的心智、不敢面对世人的目光……,成长为具有:“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精神,完全意义的蒙古马,他们懂得了责任使命,为家乡代言,这一切都是对小读者心灵的投射,把自己幻化成一匹匹蒙古马的担当和应当,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激励。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草原辽阔,长空澄明,蒙古马闻到蹄下的芳香和召唤,风把他们的鬃毛吹得旌旗猎猎,蒙古马的志向在遥远的天际,在广袤的未来和深邃的宇宙,新时代草原儿女借助蒙古马的精神,注目天地间的寥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把奋进的汗水、建设的洪流、成就的辉煌,一同刻进祖国朝霞的深处,民族团结进步壮丽史诗的正文中。

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增强新时代使命意识、增进新时代思想共识、守好新时代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要说,《蒙古马与草原的故事》这套丛书不是书名意义之上文学意向的理解,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扬,立足北疆文化建设,表达的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深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守望相助,生态万物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人民愿景。

 

2024年9月20日于巴彦浩特


1

作者简介:温智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