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时光轻吟
——探寻杨舟平最新力作《一树花开》的温婉韵律
作者:曹权利
在金秋送爽的十月,我有幸在凤翔区作协办公室温馨的氛围中,从区作协主席杨舟平先生手中接过了他最新力作——散文集《一树花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传递,更是文学情怀与心灵感悟的一次深刻交流。自2024年10月2日那个夜晚起,至今已悄然过去一周多时光,而杨舟平先生的这本散文集,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在繁忙之余找到了一片宁静与深邃。
《一树花开》汇聚了杨舟平先生最近三年来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精华篇章,每一篇都是经过时间沉淀与读者检验的佳作。对于像我这样在邮局工作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文章并不陌生。每天,当我穿梭于堆积如山的报刊杂志之间,总能在不经意间与杨舟平先生的文字相遇。它们或隐于副刊的某个角落,或跃然于杂志的显眼位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考吸引着我的目光。
然而,当这些散落的珍珠被精心串联成《一树花开》这样一串璀璨的项链时,我再次阅读它们,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在我的眼前跳跃、旋转,最终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之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许多文章我已提前阅读过,但在《一树花开》的编排下,它们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章节结构和编排顺序,更是因为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能够更加系统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脉络和情感变化。这种连贯性和整体性,让我对杨舟平先生的散文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继《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之后,杨舟平携其新作《一树花开》再次以深邃的文化视角和细腻的情感笔触,为文坛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杨舟平先生作为高级法官,他笔下文化散文系列的第三部重要作品《一树花开》不仅延续了前作的精髓,更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一树花开》的书名本身就富有诗意与哲理,它象征着文化的生命力与繁荣,正如一棵树在四季更迭中绽放出不同的花朵,每一朵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情感。杨舟平以其独特的文学敏感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将这一意象融入散文之中,使全书洋溢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气息。
杨舟平先生继续发挥其跨学科的知识优势,将历史的深邃、哲学的思辨与艺术的美感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篇章。无论是《北宋良吏陈希亮的凤翔往事》里陈希亮的清廉正直,还是《凤翔有个窦举人》的窦应昌的传奇,杨舟平都能以散文的灵活形式,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分开论述《一树花开》的作品价值:
一、历史的低语
散文集《一树花开》有相当篇章以凤翔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名人为轴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绘制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层次的历史画卷。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读历史的低语与文化的芬芳交织成一首悠长的叙事诗,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那些被岁月雕琢、被风尘掩藏的故事。
《伏天、雍城、秦德公》一文,作者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我们带入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秦汉时代。他笔下的雍城,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着无数英雄梦想与帝国荣耀的圣地。秦德公,这位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君王,却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他的智慧与胆识,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战鼓声,感受到那股激荡人心的力量,那是属于秦汉的雄浑与豪迈,是对一个伟大时代最深刻的致敬。
转而步入《宋代文人的意趣》一文,作者的笔触变得温婉而细腻,他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以笔墨为舟,泛游于精神的海洋。在杨舟平的描绘下,这些文人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琴棋,无一不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看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更感受到了那份超越时空的文人意趣,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渴望。
《民国省长刘治洲二三事》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代却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当下,刘治洲,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广为人知,但在我的家乡八旗屯十三村却家喻户晓。在作者的笔下,刘治洲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刘治洲生平事迹的细腻刻画,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官员的勤勉与智慧,更感受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变迁。这段文字,如同一首悠长的民谣,唱出了民国的细腻与哀愁,也唱出了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二、哲学的沉思
散文集《一树花开》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碎片的拼凑,更是对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次哲学问题的挖掘。在《蒹葭故事的发生地——凤翔》一文中,杨舟平不仅描绘了《诗经》中那片朦胧而美丽的芦苇荡,更通过这一古老意象,探讨了人类对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矛盾的追寻与挣扎。他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面对不可得时的那份无奈与哀愁,都是共通的人性哲学体验。
《民国省长刘治州二三事》一文,则通过一位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复杂交织。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人物生平的叙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刘治州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与牺牲,进而引发了对个人价值、社会责任以及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让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成为了活生生的、与我们进行心灵对话的伙伴。
作者对人性善恶的理性分析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如《诗圣的悲惨》一文中,通过对杜甫一生坎坷经历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不公、政治腐败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坚持理想、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杨舟平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的力量。
纵观《一树花开》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虚构的文学形象。这些历史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和深刻的情感,他们或喜或悲,或善或恶,但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公正而深刻的剖析。
杨舟平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将个人命运、社会变迁乃至宇宙万物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审视。他通过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引导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每一次文化现象的剖析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哲学命题的探讨都是一次思想的飞跃。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和情感的宣泄,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和智慧的结晶。正是这些火花和结晶,构成了《一树花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三、艺术的融合
杨舟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巧妙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宋代文人的意趣》一章中,他不仅仅是在讲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崇尚简约的生活哲学,以及他们的雅事意趣,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千年,与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文人墨客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那份超脱世俗的艺术追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与凤翔东湖》一文。杨舟平以苏轼在凤翔的仕宦生涯为背景,不仅再现了苏轼治理东湖、兴修水利的政绩,更深入挖掘了苏轼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文化情感纽带。通过初仕凤翔苏轼的诗词歌赋,东湖不仅成为了一个地理坐标,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些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东坡先生笔下的凤翔东湖,感受那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栖居。
《唐朝六帝在凤翔》的叙述,则是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完美融合。作者通过详尽的历史考据与生动的文学描绘,将唐朝六位帝王与凤翔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从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地的征战足迹,到其后代皇帝对这片土地的治理与建设,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被赋予了艺术的色彩,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话剧。
在”唐太宗李世民过凤翔玉祥村”的故事中,他不仅详细描绘了李世民的风采与玉祥村的美丽风光,还通过想象与联想,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人声鼎沸,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与气息。读者在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唐朝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以及凤翔这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一树花开》这篇精巧的散文,不仅展现了历史与艺术的美妙结合,更将这一融合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祖训的引用、民间传说的讲述等方式,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赋予了不凡的艺术价值。这些艺术元素如同散落在文字间的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篇篇璀璨夺目的篇章。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器,每一块碎片都闪烁着智慧与美妙的光芒,引领我们穿梭于时空的长廊,体验一场心灵的深度旅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享受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艺术盛宴。
四、情感的织锦
散文集《一树花开》之所以能在我阅读过的众多散文集作品中独有情中,首要在于其情感的细腻与深邃。杨舟平先生以笔为针,以情为线,精心编织了一幅幅关于家国情怀、个人情感的织锦。
在《张寒晖在凤翔》一文中,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再现了历史人物张寒晖在凤翔的足迹与情感世界,让读者在历史的尘埃中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同样,《再议岳飞之死》一文,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英雄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杨舟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重新审视了岳飞之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于忠诚、正义与牺牲的深刻反思。这种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大胆透视,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让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家国情怀是《一树花开》散文集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张寒晖在凤翔》中对家国的深情抒发,还是《再议岳飞之死》中对英雄命运的沉思,都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更是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期许。
此外,《仰望雍山》《凤翔人与豆花泡馍》等篇章则将对家乡生活与山水的热爱融入了字里行间。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雍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和体验味蕾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五、文化绮梦与生命礼赞
散文集《一树花开》书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对生命百态的细腻刻画与深情礼赞。这种创作风格,是我最喜欢的。
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苏轼《赤壁赋》中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仅以寥寥数语,便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浩瀚对比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感叹自然之伟大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存在的渺小与珍贵。苏轼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月之圆缺喻人生之离合,既质朴无华,又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跨越时空,来到现代西方的文坛,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冰山理论”闻名于世,即在文学创作中只展现冰山一角,而将大部分内容隐藏在水下,让读者自行想象与解读。这种写作风格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在创作风格上,杨舟平先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与艺术造诣。《一树花开》以简练而不失韵味的文字,质朴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耐人寻味又引人深思。他善于运用比喻、留白、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升华。
总之《一树花开》是杨舟平先生用文字编织的一场文化绮梦与生命礼赞。让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与情感的细腻温婉。
愿知名作家杨舟平先生的文学之树愈加枝繁叶茂,硕果盈枝!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集再飨读者!
作者简介:曹权利,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长于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摄影,美篇达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