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张士儒: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张士儒: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常耀宗

 

“爱火融融,原是九州寒士子;娇花艳艳,平凡一介小儒生。”这是四川作家、楹联家何永忠对张士儒收藏火花、门票、楹联的赞美。“它不仅艺术地将其籍贯、名字和热爱文化事业一生收藏火花的艺术情趣镶嵌其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他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熏陶下作为一名寒士子的赤诚报国之心和火一般的爱国之情。”(李怡语)

张士儒1933年出生,自199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民族艺校退休后,一直在做着火花、门票、楹联的收藏、整理工作。迄今,他收藏的火花、门票已逾十万多枚(种),其中不乏珍品,先后参加全国举办的相关展览三十余次,获奖多次。他本人亦被评为全国火花、门票收藏名家。

火花、门票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于方寸间记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面貌,成为艺术收藏品和文物资料,是中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又叫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青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本无瓜葛的四者融为一体,为其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生存空间,耗资、费时、劳神、沥血几十载,张士儒主编出版了三本书,将这些精品荟萃于斯,全面展示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专题文化的风采,构成了这一专题的系列汇编,在时代的阳光中闪烁着各自的艺术光辉。此举可谓张士儒的独创,在国内绝无仅有,其意义深远。他是这个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大家和杰出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受到业界人士的赞许。

2002年张士儒编辑出版的第一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收录了国家公布的第一、二批201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楹联1600余副,并配以他自己收藏的火花、门票,深受社会好评。例如,早些年张士儒请何永忠先生撰写的楹联:“十年劫火,花落花开花溅泪。两度沧桑,马来马去马奔腾。”讲述了“文革”到拨乱反正后,呼和浩特市火柴厂发行的火花“奔马”从无到有和内蒙古博物馆主楼顶部的“奔马”从被毁到再现这两个事实真相,小楹联承载着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又如书中收录的吴永胜为刘胡兰纪念馆撰写的楹联:“生有何难,竟然死去。死无所惧,仍然活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巧妙地概述了先烈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读联思人,让我们深深感到烈士品德流芳百世,精神长存天地。小楹联彰显大情怀,这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激发了我们的报国之志。

2009年张士儒编辑出版的第二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续一),收录对联2129副,其中第三、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1890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集宁战役遗址”、“凉城贺龙革命活动旧址”、“察右前旗纪松龄烈士纪念广场”对联61副,为开国中将嵌名联177+1副,并为教育基地配门票、图标、火花661枚(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例如书中孙继善先生为察右前旗纪松龄烈士撰写的楹联:“青山松韵动乾坤,勋烈纪千世。碧海鳞波昭日月,道德光九州。”深切缅怀了察右前旗蒙古族英雄纪松龄为抗日、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生命的伟大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张仕儒“不问英雄出身,只要爱国就行”的编辑家情怀,达到了慰藉忠魂、教化后昆的目的。

2013年张仕儒编辑出版的第三本书《盛世赞英模——颂扬“双百”人物对联选》,收录全国楹联界500余位作者的联作2156副,内容主要为勉励和盛赞中宣部等11部门2009年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也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党的“十八大”及“两会”召开的联作,同时配插了357枚相关红色旅游门票和火花实物图片,是一本极具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楹联佳作集。其中附录丰碑颂一辑,即张剑林先生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红色里程盛会组联,包括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在内的楹联,可谓异彩纷呈,是纪念红色盛会的系列专组,抒写现实,见证历史,委实难能可贵。

三书出版后,张仕儒先生分别把它们寄赠给各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有关单位及收藏界、联坛的同仁作为文学、历史资料,以审视这个专题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不由令我们深受感动和教育。

张士儒先生说,我为完善火花、门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收藏、展出和选联,是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不仅有权爱国,而且必须尽这个义务,这是一种光荣。我能在年近八旬为教育基地尽力,感到十分欣慰!

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张士儒先生的所作所为给热爱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专题文化的人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也为广大青少年吸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好教材,就让这一博大精深的独特呈现砥砺我们的品格,为民族振兴、中华强盛而努力奋斗吧!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