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枫叶
——读李蕙芳《双叶集》
作者:王发宾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我国著名诗人北岛说:“作家就应该是孤独的。”
其实,孤独是成就内心辽阔的一粒种子,一天孤独,二天孤独,三天就辽阔了;孤独是辽阔之前的一种状态;孤独是一种发现。孤独能使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宁静下来,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种神圣的东西,也许这就是灵感,一种超人想象和敏锐的思维。是的,孤独首先是用强大的時间囚禁了你,然后浸于清泉,心灵就会从黑暗中挤出一缕光,像星星一样闪烁在人生的路上,陪伴你走出生命的低谷而相依为命。
庚子春,我从呼和浩特东站乘高铁G2420列车进京在清河高铁站下车,换乘地铁13号线到西直门转4号线来到大兴区西红门镇新三余村我所北漂的住处。空荡荡的房子冷冷清清,孤独随之从心中升起,静坐之际叩寂寞而求音。便沉下心来读了早已准备拜读而又慎于粗略未敢草草开卷的李蕙芳教授和任贵教授合著的《双叶集》,此时孤独好像长出了一双翅膀,颉颃于蓝天之中,寂寞渐渐忘掉了自己。
我与著者的认识是在编辑《呼和浩特现当代文学史》初始的,他们是这套书的主要通稿人和副主编,当时我负责诗歌组的采集,后散文也交我了,并配了一名女士高雁苹。市作协编辑部每次开会都能见到这两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总是提前到会坐在大厅的沙发上静静等候,举止文雅而端庄,身上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气。
通过开会,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严谨的治学让人刻骨铭心。对待每一篇采集回来的稿子总是翻来覆去地审改,直到符合要求。时间长了,慢慢熟悉了,通过文学又成为忘年之交。
《双叶集》是一本以评论为主的理论性图书,是李蕙芳和任贵两位教授合著的一本夫妇集,固为《双叶集》取名含蓄,蕴意深长,既有大草原的生态辽阔,又有小草的献身精神。全书大16K夲共434页,李蕙芳老师前47篇(含8首新旧诗)200页。任贵老师后45篇(含22首新旧诗)198页。附录6篇加后记26页。任贵老师少李蕙芳老师两页,从布局上看就能感到一种宽宏和厚道,也体现了北方男子汉的气度与包容。李老师湖南新化人,大家闺秀,也许是越鸟归南的慰藉,抑或扎根草原的痴心,还是学识的渊博,让任老师如此地敬重与热爱,俩人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涯一直到执教退休,仍没有放下他们共同喜爱的文学情怀与师者责任。我细细地一页一页翻过书页生怕丢了页码中那些金声玉振般的响动。
《双叶集》开篇就以一部重大的历史剧郭沫若著的《蔡文姬》来评析。李蕙芳教授在《草原》杂志上读到洪武同志又提出“《蔡文姬》‘重睹芳华’是这个戏的主题。她以为这些提法都有商榷的余地。”固拟题为:
感情与责任的巨大冲突
——试论历史剧《蔡文姬》的主题
翻覆研阅读这篇评论,看到她独特的审美视野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抓住了浓郁的抒情与民族融合的特点,一步一步告诉人们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文中把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的举动,从细腻的心理刻画到蔡文姬思念家乡的情感与民族团结的大义相融合,叩响了作者的内心情怀,分析得如此准确而深刻。“值得称道的是,郭沫若在《蔡文姬》的剧中,虽选取了中原纷乱的时代背景,却描绘了兄弟民族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是作者的独运匠心,”她透彻地阐述了民族团结是建立在平等互爱互助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习俗,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才是推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真谛。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道出了郭沫若的艺术用心,主题并不是蔡文姬的重睹芳华而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怀。
当然,从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看“蔡文姬在战乱中为左贤王妻是一种失节行为,所以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才有‘戌羯逼我兮为室家’的悔恨之句”,是的,尊重民族礼教,失落他乡是一种屈辱,况且一个有着良好传统教养的女子岂能不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正确对待个人与国家利益,以识大体顾大局的责任委屈自己下嫁给左贤王。在她归汉时与子骨肉分离的痛苦和归乡的喜悦撕扯着她难以言表的内心矛盾,文章的分析是合理的,透彻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另辟蹊径去认识了一个历史人物。
感人的寻觅,可贵的探索
——评江浩1983年中篇新作
她用平实的语言引领你能拨开深层的云雾,走出浩瀚的密林,看到前方的光明。《告别吧,灰色的牧场》是以草原展开的一部狩猎小说,狩猎是蒙古民族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一种常态训练,也是一场特殊的军事谋略与经济获取相结合的社会劳作,是培养牧民养成公平公正、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勇敢善战的民族活动,狩猎延续了蒙古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淳朴的草原沾染了一些不正之风和鄙视女性权势的灰色情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她们为了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勇敢地接受男权的挑战。她在评论蒙古族女青年时这样写道:“格日乐和莎茹娜敢于承担宰牛任务,这勇气够惊人的,而在宰牛出现意外事故时,她们果断地用老人们说过的办法避免了一场事故,”她们的勇气赢得了在场人们的赞扬,这即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男权的抗衡。又如描写女性时“他承认错误时的直截了当,更体现出耿直、坦荡,可以说在巴雅古愣身上传达出蒙古民族性格的另一面,粗犷,豪爽的美。”对一个民族人性化的了解,必须融入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产生和你血脉相连的生命情感,而又是从内心经过深刻理解说出来的,也是从时代对人的思想形成进行准确分析的。才有她对蒙古族女青年的性格描写是淳朴的真实的有意蕴的。她又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狩猎增加了新的规矩,牧民们把打到的猎物先交给生产队分给孤寡老人,这是蒙古族继承传统分配后尊老爱幼的一种新风尚。
细读评论,她的每一个字句都和草原紧紧联系在一起,通晓蒙古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凝练出的很多贴切的比喻和有深刻含义的词汇,用起来像江南的小溪流水,恬静而优雅、清澈而俏动。她特别强调生活的第一性,又不胶滞于琐事,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作出了大量有社会意义和社会美学价值的好评论。她对蒙古族传承的经验应用极为自然,语言背后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人物感和历史感,犹如敲响的晨钟,荡涤在黎明的上空。
时代洪流中的民族生活浪花
——评孟和博彦的小说创作
她一口气写出这么多蒙古民族作家的名字与作品,可见她对这个民族的热爱是深厚的。她的笔下处处与民族融合在一起,而且也看到了她对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如此熟悉和了解。“正如乡土文学是关注乡土生活的文学,民族文学应当是关注民族生活的文学,民族题材是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客观因素。”孟和博彦也正是从这些民族生活中获取素材,把达斡尔族、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细节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她的关注是时时刻刻的,是热衷于文学的。从她喜爱的作者和作品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这位女评论家的思想高度和人品的朴实。她始终以社会教育和人性的规范为出发点,揭示文学的夲质,常常一针见血地切入作品的主题,与作者进行热情地推心置腹地交流,使作者和读者为此感动。在文学创作如何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问题上,能一丝不苟地指出作者的喜好与不足,并能冷静地把握文学内在的生命成长和外在的生存环境,字字千金,句句入理。
她在走自己的路
——评李慧鹃小说
看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都要找出他对待生活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体现一个作家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当然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才能剖析出灵魂深处的闪光点。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能找到切实位置去剖析的评论家,她在李慧鵑小说里慧眼独到地找到了这个与人性紧密相连的普通生活体验,也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正确分析所体现的言行。把社会环境和人的动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推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她的眼光紧紧盯着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和创造性。《他在走自己的路》一节中分析了林茹手术前后的过程,写作结构经不起推敲,缺乏社会的时代性和人生的责任感。她始终从人的精神和历史的责任出发来解剖一部作品,无论语言词汇的表达技巧如何华丽,结构编排顺序如何缜密,只要缺少社会精神和普世的价值,她认为这些作品都是浮躁的失败的。
金钱,爱情,人道主义
——读《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
这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用他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了一位女人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同样李老师站在文学艺术的高度,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话“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和“惊人的诚挚语调”
来评析他的作品,从中找出闪光点。
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c太太对爱情的执着。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的C太太在前夫去世之后,心甘情愿地去挽救一个她爱的年轻赌博者,以至于牺牲自己的姓氏、财产、名誉;“C太太对年轻人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爆发了“雪山突崩”“狂风乍起的激情”结果失败了。李老师从这个侧面分析了金钱与爱情的神秘关系:在C太太看来爱情比金钱重要,在赌徒看来金钱比爱情重要。二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看人物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出现,生成的动机和目标是否与现实生活相悖。其实,爱情永远是自私的又是相互包容的,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可能立马不复存在。单纯的爱情是短暂的、轻浮的没有根基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之上能满足于相互之间获得感的同时而存在的,之后又是相互依存的。不顾一切的爱并非无目的的,但也非共同的,更不会是长久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渲染与制约,环境是造就人生的大熔炉,有时逃脱了是不幸,有时逃不脱也是不幸。一个人的幸福必须与时代的旋律相合才能发现享受。
昭君之美
“提到王昭君,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字——美,因为她是公认的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具有绝代的美貌:如果深入地认识王昭君,她还是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的典范,可谓完美。”寥寥数笔就把王昭君的本质美揭示给人们。然后又不急不缓地展开了对王昭君外在美的探讨;让人们从汉朝皇帝宴请呼韩邪单于临辞舞会上王昭君展示的舞姿丽质被汉武大帝看中“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道出,“由此可见王昭君的外在美的确是名不虚传。”她在表述“王昭君的内在美是崇高与优美和谐统一的独特的美,”一语将王昭君入宫以后相遭的歧视失宠及悲惨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人格志向逐渐寻求摆脱黑暗的途径,直到单于的到来,她下决心要自请出宫实现自己的抱负;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思想在环境的熏陶下和孤独的浸泡中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的远见和心胸的伟大,她含蓄的内心暗藏着一种强大的家国情怀。
她论:小说《红楼梦》的世界名著品格
对彭莉的《“红楼”未建已坍塌》一文开门见山地展开商榷,
彭莉认为:“四大名著缺陷相当明显,《三国》《水浒》没有女人,《红楼梦》没有男人,《西游记》没有男人和女人,只有宠物,而这四部名著都只是中国文学名著,远远不是世界名著”
李慧芳老师认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可与法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喜剧家雨果长篇小说改编的《悲惨世界》媲美,其人物情节更为繁富,结构堪称庞大,在主干宝黛爱情的周围,曹雪芹安排了两大枝干: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男性世界中又有大枝小枝相连交错的五枝:一是贾府男主子;二是官场人物,三是贫民士子;四是众男仆;五是佃户;女性世界也有大枝小枝相连交错的五枝:一是金陵十二钗;二是贾府女主子;三是贫民女子;四是众丫鬟;五是劳动妇女。生活细节随处可见,如此平行交错,主次分明,枝繁叶茂的繁枝复叶建构不但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先例,而且早于欧洲世界名著。”从结构上她用这些大枝小枝编织成网状世界,进行分析封建社会各阶层结构下的生活形式和所表现出的奢侈与悲惨的人情世故,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摩擦进行了微妙的捕捉和细腻的刻画,一部《红楼梦》展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形式。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对封建社会思想形态和经济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的参考资料。
又曰:“曹雪芹的对照方法运用得也很成功: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形成横向对照,情节发展中前后形成富贵奢华与衰败没落的纵向对照,‘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行大礼’成为极具震撼力的场面对照,其余还有各种人物性格言行的对照,生活细节的对照等等。”李老师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颇具说服力,她认为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从个性的自由剥离最终体现出整体的必然存在;而东方文化则相反,是从整体的严谨构建逐渐体现出个体的偶然发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学路径虽不同,但追溯的原点一样,西方是从个性到整体,东方是从整体到个性,二者都是合理的、又都是有缺陷的,一旦完美也就终结了发展。她这些鲜明的观点与他严谨的教学有关,她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因她喜欢真实,厌恶浮躁,更有追根溯源的求学精神,能犀利地看到东西方文化的最终表现往往都会在蓬蓬勃勃发展的主流中出现一种边边角角看似弱小的被淹没的浪花,这正是下一轮文化主流的潜在和先兆,常常被人们忽视,被社会抛弃。
她权衡损益,斟酌浓淡,从书中的内容上进行深刻的比对,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高屋建瓴地看出了贾宝玉对爱情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要求平等,是进步的反封建礼教的,暗示着一种新文化的发展,眼光如此高妙独到,思想如此敏捷而前瞻,能掘出这种细微变化的内在矛盾和情理生发的可能性及历史动向。她左右相瞰,纵横川流,把一件件事情梳理述说得如此清晰明了体贴得当。真“窃有以得其用心”立片言与警策之感。
再看《悲喜剧:由戏剧类型向审美范畴升华》
她指出:“我们所论的悲喜剧,不仅是一种社会类型,而且是一种审美范畴。范畴是在一个科学中反映事物特征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审美范畴主要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中国美学史上则有中和、意象、意境等。”从这段话的表述中我们看到她对悲喜剧的认识是客观的敏锐的,美是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劳动中产生出来的,悲剧和喜剧是人类情感发展到了极致而出现的一种表达。文化通过人们的文学手段创造出了喜剧和悲剧,反映隐藏着的美在即将出现之前的那种萌芽状态,喜剧正是从悲剧中拔出来的一缕光亮。他主张悲喜剧的审美要同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相联系来拓展美的意境。
戏剧是刻画人生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他用超人性的悲或喜,寓意一种真、善、美的心灵表达,悲剧是从极端压抑的心灵自由而后发出的一种神圣的、凄美的、绝望的大美。悲剧和喜剧都是追求理想中的一种美。它与时代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美,美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关键在于这些自然物的属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变化,当然美是相对的,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没有人去认识它是美的,何来之美呢,如果在你自己的心灵找不到美,美就无踪可寻了,这是否又回到了唯心论了,恰恰相反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反映,美又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延伸和展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时代而生,随时代而灭,没有一种什么是永恒的。
对呼市文学发展的梳理
她在《呼和浩特现代文学的开创性》中把夲土文学和全国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透彻地分析和记述了呼和浩特从辛亥革命开始,本土文学沐浴了“五四运动”的春雨,新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思想开始解放,文学的先进性猛烈地向落后的黑暗势力发起了进攻。
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将“文革”之前和“文革”之后及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与全国的优秀作品作了对比,说明了本土文学的应有价值和良好开端。
进入新时期呼和浩特文学迈上了新台阶,小说、诗歌、散文、古体诗、杂文,戏剧、电影、爬山调、顺口溜、快板书等步入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可喜局面,充分表达人民意愿、引领民族团结、创建绿色文化、发扬优秀传统等好作品逐年增多,她在叙述这一时期的夲土文学时更是情深意长感慨万千,馥馥郁郁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夲土文学在融合各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有利于民族发展的绚烂多彩的好作品。为土夲文学记下了浓浓一笔。
通稿和编辑《呼和浩特市现当代文学史》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非渊博而缜密的知识是完不成的,没有热爱这片热土的赤子之心也是完不成的。她用汗水和心血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编辑,把呼和浩特每一个文学时期都说得滴水不漏,津津有味,头头是道。
读李老师的评论,你会眼前一亮,她丰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草原,献了美丽的呼和浩特。她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从中学到大学执教34年,发表文学评论,文史研究,教育教学80余篇,出版论著8部,四部获奖:《简明外国教材》1987年获中南五省(区)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外国文学手册》获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美学基本理论》(副主编之一)1999年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大盛魁闻见录》(副主编之一)2012年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从它撰写的这些著作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是呼和浩特文学发展的一条蹊径,也可谓是呼市文学的“搜狐”与“百度”了。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我来说,读后为之惭怍,为之汗颜,为之感动,为之敬仰。
读完双叶集的一叶我就泪流滿面了,我真不敢继续读下一叶了,也不知读完会是个啥样子,但肯定会读完另一叶的,也肯定会写出学习心得奉献给和我一样的读者,获得和我一样的兴奋与慰藉。
作者简介:王发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内蒙古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林》《海燕》《散文诗》《散文选刊》《草原》《神剑》《延河》等。出版诗集《战士的心在燃烧》《蓝色的库库和屯》《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天山独库公路》。作品多次在全国诗歌大赛征文中获奖。
本文由史映红推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