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大美阿拉善

大美阿拉善

——散谈《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

 

作者:温智慧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科学普及专项”作品。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24年6月印刷。全书体量377千字(包含图片所占页面字符数),体量不可谓不“大”。  

在版权页“ISNN”号码下归类为“——历史文化——典故——”的版号类别,从这个角度讲,不能说这部书体量算是“大”;但是,这样一个体量对一个读者阅读,或者通读者来说,就不能说是“小”,当下时代环境,阅读的奢侈成为人们普遍畏惧的事物,我有亲身体会,近期在闲暇阅读彭学明的长篇小说《爹》全书上下册,共660千字,同事或者朋友们看见,会惊讶,仿佛见到另类,在他人眼里有了不可理喻的不理解,还有莫名其妙的存在,这就是阅读环境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的意义来说,这部书不能说是“小”。

 

 

纵观这部书是一部编纂作品集,主编由李靖老师担任,由此我对这书有了亲切感。我和李静老师不能算特别熟,也不能说特别生疏,他是史学家、文学家、演说家……他学识广博、学养深厚、学问精深……有着丰富的历史学科的专业储藏与积淀,有对历史学科的深研精耕,学问和学识的储量,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或者说神一般的存在,他的历史小说我读过,他的演说我在场过,故而看到书封面主编冠以李靖的名字,作为这部书的读者,是大可放心的,无论学识、学问、知识和历史典故的真实,保有绝对不可以存疑的信任。

这部书编纂委员会成员我不熟悉,但是我知道一定是这部书的策划人选组成,应该是具有一定职务的各级领导,读书人不去深究这些,这是读书人的纯粹。

之于,编纂办公室成员,作为读书人就不可能忽略,特别是这样社科类作品,编纂办公室组成才是这部书成功的关键,他们必须是专家,虽然不具有主编定夺取舍的威信,不具备编委的决定策划的权力,但是基础资料的选取,编辑们的眼界维度、学识多寡、学养修为、学问深浅、人格魅力……都是这部书成功最好的说明。

有幸编纂办公室成员里熟悉李文清老师,他是能与李靖老师相互成就的史学家、文学家,李文清老师的著作我读过,学理、学问,文学、史学的能力与见地,不可低估;还有裴海霞,文化散文的高手,得益于她的潜心求索、阅读、写作,也得益于她工作环境的耳濡目染的日积月累和用心,在编纂过程中肯定有她过人的见解;至于,其他几位成员,我虽然不熟悉,但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她)们的能力和水平,在编纂之初,编委选人用人,自有一定尺度的衡定和原则,一定是选来能干,干能做好的人才。有这样强大的编纂团队,注定这部书的闪亮面世,俊朗出场,祝贺他们!

 

 

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推而及之,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讲好“阿拉善故事”是“讲好内蒙古故事”的不可或缺,正如“讲好额济纳故事”正是“讲好阿拉善故事”的重要组成,没有精力去探寻阿拉善其他行政组织是否开始了“讲好各自故事”的浓墨重彩,如果开始了,那就是“讲好阿拉善故事”这一宏大文化篇章的齐头并进,如果其他兄弟行政组织还没开始,那么这部“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起到的是“开山”的作用,收到的是“引路”的效果。

讲好阿拉善故事,需要建立在阿拉善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27万阔远的土地、恢宏的历史、久远的人文、鲜明的特色、多样性的文明,拼搏进取的人民,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元素,文化基石。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分了: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巨延遗址、瀚海遗珍、风云人物、抗日志士、家国情怀、红色往事、圆梦飞天、国防工事、异域访客、中国学子、逸事拾遗、大漠交通、民族民俗、民间艺术、特色物产、生态保护、文旅创意、主题线路、古今诗词、文献资料、后记。23片段构成。从头览读,前言宏阔、序言稳健、正文全融、后记周祥,鸣谢有加。

编纂过程之反复、之费力、之周折,编审定位之缜密、之精研、之责任。体现在成书过程的程序全周、论证严谨、纠偏及时……政治定位准确、价值取向明确、典故数据精确的方方面面。

本书从2019年8月启动到2024年4月定稿,近年时间经过几易其稿的研判审夺,仿若额济纳三易旗府任务之巨,之艰。材料取舍过程所要顾及成书效果、社会反响、读者认同……的方方面面,足见编委、编选的齐心协力和使命初心,不做到更好不停歇的责任与共情。

 

 

在翻阅过程和撰写这篇文字的同时,调集前所未有的词汇,以达言说之准确、不偏废、不偏颇的效果。肯定性词语来推介这部书的同时,也要说出这部书存在的不足,这样符合阅读的期待,和事物的伦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况一部书,作到尽善尽美也是不可能的。这部书虽然经过时光的洗礼,责任的打磨,编纂的尽心尽力,所存在的微疵弱瑕,已经在读者的眼睛里,编纂办公室组成人们的肚腑里,编委组成成员的心里。当读完后记时,这一切都不是秘密、是真诚、是用心、这部书的不周已经被编者谦逊地、诚恳地、悉心地写在后记之中。万事不得求全责备,全心全意才是灿美的人文风景,助力这部书板板正正的身影挺拔。体现出来正是额济纳固有的“胡杨精神”、阿拉善固有的“骆驼精神”。内蒙古固有的“蒙古马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部书编纂具有的特点,这部书的内容是故事的史料,以及地理人文风物的额济纳元素集成。多取材于档案、历史文献,和各种新闻通讯,以及相关行业的专业统计资料。这样情况下,对编纂人员的收集,选用材料形成了一种学理性限制,不能发挥文艺想象和文艺联想,以及文学再创作,要在庞杂的史料文献中,以显微镜操作式的探究,选取,说白了就是一场文史资料的迁移。这种迁移还是建立在所成这部书的主题定位和核心价值之上,无限的翻阅文献,数据史实纠偏矫正,是这部书的重头工作,如何解决挂一漏万,和挂万漏一的现实,才是编委和编纂人们所共同思考的同一问题,这样说的意思是表达这部书成书的不容易,不是世人们所以为的镜花水月,信手拈来。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作为“讲好阿拉善故事”的初衷,也立意在助推文旅发展的主题之上,所以才形成书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样。从内容集成来说可谓包罗万象,事无巨细,可谓此书之“大”,从各章节构成来说可谓删繁就简,简明扼要,可谓此书之“小”,余以为这两点才是这部书的特质,或者说特点。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品相很好,作为某些空间里的书柜装饰内容,是责无旁贷的首选;《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很大,作为旅行读本,其厚重则不是首选;《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作为社科普及型读物,言简意赅,真心不错;《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作为科研参考书籍,可以提供一些可供深研细究的线索,提供前期路引式的帮助;《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放置案头,闲了翻两页,了解一下额济纳博大的历史和现实,也好。还要说《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的工具性大于艺术性,来额济纳之前做旅游攻略,合适。

 

 

在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时读到了,额济纳历史上档案五个历史区间的断档,原因可能要归集于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时读到了“自然资源”和“特色物产”之间资料的些许重合;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时读到了好多以前不知晓的地名存在,但是,不知是我没注意的缘故,似乎没有读到“马鬃山”,之前“马鬃山”的说法,激起诸多好奇,比如“大马鬃”“小马鬃”“红马鬃”“绿马鬃”“黄马鬃”……之分,特别是“马鬃山”黑褐色石头,几何形状鲜明,在学界的“石器”与“自然石”的纷纭;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这部书读到了以前不曾了解的英雄人物,在书页里熠熠生辉;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读到了额济纳独有的民风民俗,还有“逸事拾遗”“瀚海遗珍”篇里故事的精神内核和文学呈现。当然还读到很多,关于额济纳的古今诗词……

最好玩的事读到后记时,读到了编纂委员会成员的具体分工,可谓是对“闻道先后,术业专攻”的专业定位,与我在开篇的预判和寄望不谋而合。

 

 

在新时代的当下,讲好“阿拉善故事”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通过讲好“阿拉善故事”故事,可以向自治区,乃至全国和世界展现阿拉善丰厚绚烂的文化魅力,和新时代人们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筑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躬身实践,进一步提升阿拉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增强阿拉善的文化影响力。

好的故事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能飞跃远山近水,增进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长足交流与共同合作发展搭建文化桥梁。

讲好“阿拉善故事”可以让驼乡民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阿拉善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独特的悠久文化,有贺兰山、有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千里戈壁……丰富的地质地貌,有航天文化、胡杨文化、居延文化、骆驼文化、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勤劳善良的人们……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讲好阿拉善故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提供了无限的前景与可能。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篇》先行一步,祝贺它,祝贺他们!

 

2024年11月30日于巴彦浩特


1 

作者简介:

温智慧。满族。笔名:海中渔。工作于国家税务总局阿拉善盟税务局。

艺术身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第12期、第35期学员。

社团职务: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阿拉善盟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出版著作: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