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时代长城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价值
刘嘉耘
摘要: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展现出其独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也是沟通商贸,促进经济繁荣的载体,更是推动不同民族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 长城文化 精神象征 文化价值 民族融合
长城,这一横跨中国北方大地的伟大建筑奇迹,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城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价值更加凸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新时代长城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价值,探寻其在当今社会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从丝路大漠的嘉峪关到头枕海潮的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见证着中华民族荣衰安危。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经过历朝历代的延伸拓展,我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万里长城”名副其实。历经数千年烽烟战火,沧桑变迁,长城依然雄姿不变,那些看似普通的一块石、一道墙、一道关,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坚韧的品格、深沉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长城从选址到布局,从防御到通讯,从调度到交通,无不展现出古人对地理、军事等方面的卓越认知。长城历经两千多年,遭受无数次的冲击与破坏,依然屹立不倒,犹如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重重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一、长城文化历史意义和精神回望
古代长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通过政治制度和军事手段,集中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而成,运用了充满智慧的工程技术,建造了这一伟大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顽强意志和为了国家利益共同奋斗的决心。
从分布在乌拉特前旗境内的赵长城和秦汉长城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长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乌拉特前旗境内的战国赵长城,分布于乌拉山南麓,全长52公里。其土墙、山墙以及消失段落的交替分布,沿线众多的烽燧和障城,依稀可辨。这些长城墙体是历史的记录者,它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更替与发展,不仅仅在军事防御方面发挥了作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小佘太秦长城,屹立于阴山山脉马鬃山山峰北中腰处,城墙就地取材,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砌成。在乌拉特前旗境内绵延79公里后,东接包头市固阳县,西入乌拉特中旗。小佘太镇的长城约有33公里左右,是巴彦淖尔市境内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也是秦长城当中保存较好的一段。长城南侧平缓山脊上间隔分布的土筑眺望台和山顶上的烽火台,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反映了当时比较发达的军事通讯能力。这些长城要素,其险峻的构造和合理的布局,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组织能力。为研究秦朝的军事战略和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被当地农牧民称为“红墙”的长城北侧 600 - 800 米处的阴山岩画,更是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介绍,岩画中刻有大自然的日、月、星,还有人类生活状态的图案,如类似蒙古包的毡房、牧民们住的房子、各式各样跳舞动作、狩猎动作等,也有一些神像、人像、老虎、狼、骆驼、鹿、羊、牛马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岩画内容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丰富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信仰,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证据。它们与秦长城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极大地增添了小佘太秦长城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长城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纽带,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长城的分界与民族融合
长城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体现了长城内外各族群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
长城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还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作为一道地理与心理的分界线,见证了无数次的民族迁徙、融合与互动,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代长城的修筑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公元前5l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西汉时期,王昭君北嫁匈奴,在民族团结的友好史上,留下了令人称颂的篇章。在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明朝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但不乏友好往来之举。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说,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在长城地带“遗落”的大量精美文物,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贸易往来的印记,长城沿线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见证。长期的毗邻而居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相互影响。例如,汉族的服饰风格可能受到少数民族的启发而有所变化,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可能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长城两地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和平时期不同民族在此开设边贸互市,商旅往来,加强交流融合,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互补.为了保障长城沿线的防御和供给,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这一地区,从而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因长城的存在而得到加强。
长城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交替,各民族在长城一带共同生活、共同劳动,逐渐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偏见。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技艺逐渐传入边疆民族地区,而边疆民族独特的畜牧养殖、皮毛加工等技术也为中原所吸收。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长城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在中国历代都有所表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城的“分界”功能逐渐淡化,而“融合”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长城见证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和多元一体格局的象征图腾。长城两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化元素的相互渗透上,更在于民族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三、新时代长城的精神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长城精神包含了团结、勤劳、坚韧、爱国、和平等多种内涵意义。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更体现在中华民族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骨上。
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城的精神象征更加鲜明。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是爱国统一意志的体现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遗迹,深刻地体现了爱国统一的意志。
从古至今,长城的存在始终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古代,它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防线,凝聚着无数军民保卫家园、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长城的修筑过程本身就是爱国统一意志的生动写照,无数劳动者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于这一浩大的工程,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用血汗铸就了这道伟大的屏障。
在民族危急时刻,长城成为了凝聚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外敌的象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外敌来犯,长城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团结一心的斗志。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长城,保卫祖国的疆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信念和统一抗敌的决心。
新时代的长城,依然是爱国统一意志的重要象征。它提醒着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怀爱国之情,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奇迹,屹立于中华大地数千年,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古代劳动人民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崇山峻岭、荒漠戈壁等重重困难。他们用血肉之躯,搬运巨石,堆砌城墙,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与心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挫折和困难都没有阻挡住长城修建的步伐。无论是技术的限制,抑或是人力物力的不足,都未能让这项伟大的工程停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长城精神的核心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永不放弃。
三是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现
长城的修建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人们依靠彼此的协作,传递砖石、修筑城墙。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长城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在抗战时期,长城沿线成为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展现出了强大的团结力量。长城凝聚着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新时代,团结协作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的建设,还是企业的发展,抑或是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我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追求目标,实现梦想。
四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形成
长城的修建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智慧,因地制宜,采用各种建筑方法和材料,创造出了独特的防御体系。从长城的布局到建筑工艺,都体现了古人的创新思维。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最初的军事防御,到后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发展,长城始终适应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展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蕴含的爱国统一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力量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四、新时代长城的文化价值
长城的文化价值在于,作为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寄托。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作品。尤以唐代的边塞诗为典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名句,千载传颂。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均有许多诗人词人名人,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壮美山河等,挥毫写就名篇佳作,极大的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与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经久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群众紧密团结、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壮丽篇章;各民族间交流频繁、互动深入,展现了“和谐共生、共享繁荣”的美好生活景象。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紧随时代潮流,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奋斗精神,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和认同,深化对“长城精神”和“长城文化”的理解认识,挖掘和传播好“长城精神”和“长城文化”。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幸福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深远意义与内在逻辑。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要弘扬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导,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骄傲感,鼓舞人民把爱国热心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长城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底层逻辑联系。我们应该将长城的文化价值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以长城精神为引领,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长城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价值愈发凸显。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弘扬长城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的长城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登高望远,互学互鉴,及时吸收各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丰富长城文化的内涵和开发利用途径。同时,也应借助多种渠道和多样的媒体,扩大长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宣传和影响,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文化润物作用。
参考资料:
1.史泽奇,乌兰察布日报/2020年/10月/30日/第005版,《长城,在新时代要有新的文化担当 ——访乌兰察布市政协副主席闫煜东 》
2.向清凯、马维坤、姜伟超、王铭禹,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7月/10日/第001版
,《嘉峪关长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
3.河套文化研究,长城调查报告,巴彦淖尔市战国赵北长城(1-4)
4.《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煦,张宝秀,周清;记者:张景华,白雪蕾,《光明日报》/2023年/8月/10日/第007版,光明调查《绘就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城画卷” ——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调研与思考》
5.曹大为,《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第14版,《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