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与梦想间穿行
——周崇贤及其打工文学创作论析
袁竹
引言
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姿态,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改革开放浪潮下,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周崇贤,这位从打工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无疑是打工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的生动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鲜活注脚。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从工厂车间到文学殿堂,周崇贤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也书写着无数打工者的酸甜苦辣。对周崇贤及其作品展开深入研究,既能洞察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进,又能从文学层面把握打工文学的发展脉络与独特价值,探寻其在当代文学谱系中的坐标与意义。
一、苦难底色上的文学梦
(一)童年贫困中文学种子的萌芽
1970 年,周崇贤出生于四川泸州合江的一个小村庄,贫困如影随形,成为他童年生活的主色调。家庭的经济困境,使得他小小年纪便投身于繁重的田间劳作,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然而,命运的阴霾并未遮蔽文学之光的照耀。小学阶段,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诵,这一小小的肯定,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对文学的热爱悄然萌芽。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没钱买书成为他追求文学之路的一大阻碍,但这并未能浇灭他心中的热情。他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智慧,到池塘里抓黄鳝去卖,一分一毫地积攒着微薄的收入,只为了能购买一本心仪已久的小人书。在那些简单质朴的小人书里,周崇贤开启了对文学世界的奇妙探索,每一个故事、每一幅画面,都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他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使其在贫困的土壤中顽强地生根发芽。
(二)初入社会底层磨砺与文学追求
1985 年,年仅 15 岁的周崇贤初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踏上前往贵阳的打工之路。初入社会的他,如同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闯入了广阔而复杂的天地,面对的是生活无情的锤炼。他先后从事了多种底层工作,在面条厂担任擀面工,每日与沉重的面团打交道,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痕;在钢材仓库做搬运工,沉重的钢材压弯了他的脊背,却压不垮他对生活的希望;深入煤矿区的深井拉煤时,更是遭遇了险些丧命的危险,因年纪小体力不支,跟不上队伍,误入废弃坑道,在黑暗中与死亡擦肩而过。此外,他还在建筑工地做过泥水小工,学习过木工手艺。尽管身体在繁重的劳作中疲惫不堪,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饱受煎熬,但他内心对文学的炽热追求从未有过片刻的冷却。哪怕只有短暂的空闲时间,他也会想尽办法找个碎纸片子,用一支简陋的笔,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此时的文学,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他在困苦生活中坚守的精神家园,是支撑他顽强前行的强大动力。在艰苦的底层磨砺中,周崇贤对生活的感悟愈发深刻,这些宝贵的经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
(三)坚持学习突破困境迈向文学殿堂
在打工的艰难岁月里,周崇贤深知自身知识的匮乏是实现文学梦想的一大障碍,因此,他始终怀揣着强烈的学习渴望,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提升自我的机会。他通过背诵名家名篇,不断汲取经典文学作品的养分,在反复的诵读与记忆中,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与力量。同时,他坚持默写,以此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将那些优美的语句、深刻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随着打工时间的增长,他稍有积蓄后,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夜校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当听闻贵阳市文联举办短期文学创作培训班时,他更是如获至宝,立刻报名参加。为了按时上课,他不顾路途遥远,每日在租住地和学校之间奔波往返。即使身体已经被繁重的工作折磨得疲惫不堪,精神也因生活的压力而略显憔悴,但只要想到能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进步,他便又充满了力量,毅然决然地克服重重困难。正是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下,1988 年,他终于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困惑》,这一小小的成功,如同在黑暗的夜空中绽放出的第一颗星星,为他照亮了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之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念。此后,他不断深耕,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逐渐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了从底层打工者到文学创作者的华丽转身。
二、创作风格:幽、雅、柔、辣的独特韵味
(一)黑色幽默的幽
周崇贤的某些小说,在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征的塑造上,对黑色幽默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以其长篇小说《我流浪,因为我悲伤》为例,主人公王二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黑色幽默风格。王二的性格和形象充满了荒诞与滑稽色彩,他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与困境,往往以一种看似玩世不恭的方式呈现出来。面对生活的无奈与残酷,他不是选择严肃的抗争,而是以一种幽默诙谐甚至略带油滑的态度去应对。这种幽默并非是轻松愉悦的,而是蕴含着深深的苦涩与无奈,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解脱的黑色幽默。它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深刻感受到人物所处的艰难处境以及生活的荒诞本质。这种与底层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民间幽默,尽管可能显得粗糙,却因其锋芒毕露、一针见血的特质,相较于那些 “教材式幽默”,更具真实感和审美价值,能够给予读者更为独特而持久的审美享受。
(二)清淡雅致的雅
在周崇贤的作品中,清雅之风也处处可寻。他善于运用细腻而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营造出一种清淡雅致的氛围。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展现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在一些描写打工者生活场景的作品中,他会不经意间插入一段对工厂附近黄昏时分天空色彩变化的细腻描绘,或是对宿舍窗外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花的生动刻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如同点点繁星,点缀在作品之中,使整个作品在展现打工生活艰辛的同时,又透露出一丝宁静与美好。他笔下的人物,即使身处困境,内心也往往保持着一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份清雅之气。这种清淡雅致的风格,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灵之美,而是在对现实生活深刻洞察的基础上,挖掘出的人性之美与生活之美,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在感受到生活沉重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
(三)刚柔相济的柔
周崇贤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堪称一绝,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各具魅力,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刚柔相济。以《打工妹咏叹调》中的众多打工妹形象为例,她们身处社会底层,在工厂的流水线旁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的种种磨难,这体现出她们坚韧刚强的一面。然而,她们的内心世界却又极为细腻、温柔,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同伴的关爱。在面对困境时,她们相互扶持,用女性特有的柔情温暖着彼此。比如小说中的某个情节,一位打工妹在工作中受伤,其他姐妹们纷纷伸出援手,为她凑钱治疗、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展现出的善良与温情令人动容。这种将刚强与温柔完美融合的女性形象塑造,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反映出周崇贤对女性的尊重与深刻理解,同时也为作品注入了一股温情脉脉的力量,让读者在感受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四)讥讽辛辣的辣
周崇贤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讥讽,展现出辛辣的风格。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公,如打工者面临的恶劣工作环境、微薄的薪资待遇、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现象,以及一些人在利益面前的贪婪与丑恶嘴脸。在《都市盲流》等作品中,他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设置和人物行为的生动刻画,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些社会阴暗面。例如,描写工厂老板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工人的身体健康,长期让工人在充满安全隐患的环境中工作;或是刻画一些职场中的小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排挤打压他人。他的批判并非是空洞的指责,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从而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辛辣的风格,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病灶,展现出周崇贤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三、作品主题:打工群体的全方位书写
(一)打工生活的艰辛呈现
周崇贤的作品中,对打工生活艰辛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为读者揭开了打工群体鲜为人知的生活一角。在《打工妹咏叹调》中,他生动地刻画了打工妹们在工厂流水线旁的艰苦劳作场景。她们每天早早起床,匆忙洗漱后便奔赴工厂,在狭窄而嘈杂的车间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产品,一刻也不敢松懈。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她们身体疲惫不堪,手指麻木,腰椎疼痛,但为了微薄的薪水,她们只能默默忍受。同时,工厂的住宿条件也极为简陋,多人挤在狭小的宿舍里,卫生条件差,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又寒冷刺骨。在《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等作品中,也展现了打工者在求职过程中的艰难。他们四处奔波,拿着简陋的简历,在人才市场中穿梭,面对的却是高门槛的招聘要求和众多竞争者的激烈角逐。许多人因为学历低、没有技能,屡屡碰壁,生活陷入困境,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这些对打工生活艰辛的真实呈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打工群体在城市中生存的不易,也唤起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同情。
(二)情感世界的细腻洞察
除了对打工生活物质层面艰辛的描绘,周崇贤还十分注重对打工者情感世界的细腻洞察与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打工者们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在爱情方面,如《打工妹咏叹调》里,打工妹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她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心中也渴望着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然而,现实却往往给她们带来诸多无奈与挫折。有的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恋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缘分;有的在恋爱中遭遇欺骗,身心受到伤害。在友情方面,打工者们远离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同伴之间的友情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他们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在生活中相互照顾,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在《我流浪,因为我悲伤》中,主人公与工友们在困苦的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起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一起在宿舍里谈天说地,彼此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而在亲情方面,打工者们虽然身处异乡,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他们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着父母、妻儿,心中充满了愧疚与牵挂。周崇贤通过对这些情感的细腻描写,让读者看到了打工者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与脆弱,使打工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人性光辉的深情礼赞
尽管打工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但在周崇贤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人性光辉的闪耀。他笔下的打工者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善良、勇敢、坚韧等美好品质。在《打工妹咏叹调》中,当有工友遭遇困难时,其他打工妹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她们虽然自身生活并不宽裕,但却有着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在面对工厂老板的不合理要求和剥削时,一些打工者勇敢地站出来,为维护自己和工友的权益而抗争,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在《都市盲流》里,主人公刀锋尽管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正义与良知,用自己的力量为弱者伸张正义。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打工群体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周崇贤通过对这些人性光辉的深情礼赞,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读者在感受到生活残酷的同时,也能看到希望与美好,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敢前行。
(四)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周崇贤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对打工者个体生活与情感的描写,还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层面。他敏锐地察觉到打工群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并通过作品揭示出来,引发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在《打工妹咏叹调》等作品中,他揭示了打工者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工作环境恶劣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在遭遇工伤事故时难以获得合理的赔偿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当时劳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同时,他也关注到打工者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往往被城市边缘化,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在《都市盲流》等作品中,还涉及到社会阶层差异、贫富差距等问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周崇贤的这些作品,如同警钟,提醒着社会要关注打工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
四、周崇贤在打工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打工文学奠基者之一
周崇贤凭借其早期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 1991 年发表在《佛山文艺》上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为打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当之无愧的打工文学奠基者之一。在那个时期,打工文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学界对于打工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周崇贤以其亲身的打工经历和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为打工文学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文本。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打工群体的存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引发了社会对打工群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为后来的打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激发了更多打工者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推动了打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在打工文学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周崇贤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的作品成为了打工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对后续打工文学创作的启示
周崇贤的创作在多个方面对后续打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在创作素材方面,他扎根于打工生活的真实土壤,将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转化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为后来的创作者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明白,真实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他注重展现打工者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打破了以往对打工者单一、刻板的印象,使得打工者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更加丰满立体。这启示后续创作者要尊重人物的个性差异,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塑造出更加真实可信的打工者形象。在主题表达上,他不仅关注打工者的物质生活困境,还深入探讨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追求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使打工文学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为后来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视野,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打工群体的生活,挖掘出更深刻的主题内涵。在语言风格上,他独特的 “幽、雅、柔、辣” 风格,为打工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启发后续创作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推动打工文学走向主流视野
随着周崇贤作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他的作品陆续在主流文学刊物如《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这不仅提升了他个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打工文学进入主流视野打开了一扇大门。他的成功,让主流文学界开始关注打工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流派,认识到打工文学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内涵。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打工文学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与接纳,打工文学逐渐在当代文学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创办面向打工一族的报纸《打工报》,发起成立广东打工文学协会,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打工文学的传播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打工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打工报》的创办,为打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发表平台,让那些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打工者的文字有了展现的机会。报纸以贴近打工群体生活、反映他们心声为宗旨,迅速在打工者中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和作者。许多打工者通过这份报纸,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倾听、自己的故事被关注,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同时,报纸也成为了打工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渠道,让更多优秀的打工文学作品走出打工群体,被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所知晓。
广东打工文学协会的成立,则从组织层面为打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协会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打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通过举办文学交流活动、创作研讨会、作品评选等形式,促进了打工文学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打工文学作品的整体质量。协会还积极与主流文学界、学术界建立联系,推动打工文学的研究与评论工作,使打工文学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关注和理论支持。
1994 年,中央电视台 “大路朝天” 摄制组对周崇贤的打工文学之路进行采访,并在中央二台 “与你同行” 栏目中播出,这一事件让周崇贤和打工文学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打工文学的存在和价值,打破了打工文学在小圈子内传播的局限。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打工文学,对打工文学作品和创作者进行报道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打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1998 年,《周崇贤文集》8 卷本的出版,是周崇贤个人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打工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文集收录了他在打工流浪途中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三本中篇小说集和两本短篇小说集,全面展示了他的创作成果和打工文学的丰富内涵。文集的出版,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许多知名作家和评论家为其撰写序言或评论文章,肯定了他的创作成就和打工文学的价值。这使得打工文学在文学界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被更多的人视为当代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 年 10 月 30 日,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周崇贤当选首届主席,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为他颁发主席证书。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标志着打工文学创作者获得了官方层面的认可与肯定,打工文学正式进入了主流社会的视野。协会的成立,为打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力的保障,也让打工文学创作者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周崇贤的带领下,协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创作采风、举办文学讲座、推动作品出版等,不断提升打工文学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周崇贤的努力和付出,使得打工文学从最初的边缘状态逐渐走向主流视野,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他的作品和行动,不仅为打工群体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尊重,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打工文学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拓展了当代文学的表现领域,使其在反映时代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周崇贤作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记录时代变迁的鲜活史料
周崇贤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笔触,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尤其是打工群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面貌,成为研究这一时代的鲜活史料。他的作品中,详细描绘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浪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例如,他笔下的打工者们离开贫困的家乡,涌入繁华的城市,在工厂、工地等场所辛勤劳作,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人口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诉求。作品中对不同时期打工政策、劳动环境、生活条件的描写,为研究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第一手资料。同时,他对打工者在城市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的刻画,也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时代的切片,让后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打工群体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为打工群体发声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打工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声音难以被主流社会所听到。周崇贤的作品,成为了为这一群体发声的重要载体,让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能够被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所了解和关注。他通过对打工者生活的真实描绘,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如低工资、长工时、差环境、权益受损等问题,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作品中对打工者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并非只是冰冷的劳动力,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尊重、渴望公平、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诉求通过周崇贤的作品传递出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许多打工者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认同的温暖,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同时,作品也为社会各界了解打工群体提供了一个窗口,促进了社会对打工群体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了相关社会政策的完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对当代人坚守梦想的激励
周崇贤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少年,在艰苦的打工岁月中始终坚守文学梦想,最终成为知名作家和协会主席,他的成长经历和作品中所传递的坚守梦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激励意义。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困境,容易迷失方向、放弃梦想。而周崇贤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环境,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作品中塑造的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努力奋斗的打工者形象,也给当代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周崇贤通过自己的经历也证明了,梦想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有追求、有努力,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他的故事和作品,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榜样,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六、结论
周崇贤的成长之路,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传奇史诗。从四川泸州合江的小村庄到繁华的都市,从田间地头的穷孩子到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主席,他凭借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和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韧劲,用手中的笔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也为打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打工生活为底色,展现了打工群体的艰辛与无奈、情感与梦想、善良与坚韧,深刻反思了社会现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 “幽、雅、柔、辣” 的创作风格,为打工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也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打工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周崇贤不仅为打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打工文学走向主流视野,使打工文学在当代文学版图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和行动,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打工群体发声,激励着当代人坚守梦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周崇贤的文学创作之路还在继续,他的故事和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相信在他的带动下,打工文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当代文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周崇贤本人,也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符号,被永远铭记在打工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