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短篇小说的灵魂变奏
袁竹
一、引言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创作领域广泛,涵盖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在其众多作品中,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贯穿了其漫长的文学生涯,从早期对乡土生活的细腻描绘,到后期以魔幻风格对人性、自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贾平凹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认知与感悟。这些短篇小说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早期乡土短篇:纯真与希望的灵魂音符
2.1《山地笔记》:乡土生活的清新画卷
贾平凹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宛如一首首清新的田园牧歌,以细腻而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秦岭山区农村的质朴与纯真。这部小说集收录的三十七篇短篇小说,虽篇幅短小,却如同一扇扇小窗,透射出乡土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贾平凹在《山地笔记》里对乡土生活进行了片段式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满月儿》中,那对活泼可爱、充满求知欲的双胞胎姐妹,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积极参与科研,她们的青春活力与对新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满月儿和蛾眉儿像两只欢快的小鸟,在试验田里忙碌着,她们的笑声在田野上空回荡。” 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少女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年轻女教师首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与紧张,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乡村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她站在讲台上,双手微微颤抖,看着台下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女教师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乡村教育的希望与力量。果林里男女青年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和爱情,如春日暖阳,温暖而美好。“他们在果林里嬉戏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烦恼,那纯真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纯粹。” 这些故事取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一个插曲,却蕴含着时代的脉搏与乡土的温度。
2.2 地域文化的滋养:乡土底色的奠定
贾平凹早期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滋养。商洛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方言民俗,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水、每一个人物,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带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方言的巧妙运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在描写农村生活场景时,他会使用一些商洛地区的方言词汇,如 “谝闲传”(聊天)、“日头”(太阳)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中。这种对乡土的深入挖掘与真挚热爱,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他文学创作中永恒的底色。这些早期乡土短篇小说中展现的乡土人物的纯真、质朴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纯真与美好,也为当代文学的灵魂塑造注入了温暖与希望的力量。它们以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百态,通过对小人物、小事件的描写,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乡土生活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三、《太白山记》:魔幻背后的灵魂警示
3.1《猎手》:魔幻风格与人与自然的反思
《太白山记》是贾平凹短篇小说中的一部独特之作,它以其魔幻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当代文学的灵魂深度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部小说集充满了荒诞、神秘的色彩,故事多取材于当代陕西的民间传说、奇闻异事、鬼神故事等,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猎手》是《太白山记》中的一篇典型作品,其魔幻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小说讲述了一个猎狼的故事,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树木的变化暗示着狼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猎手与狼的对立也愈发尖锐。猎手凭借着强壮的身体、丰富的猎狼经验和高超的射杀技术,几乎将矮林中的狼猎杀殆尽。“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小说开篇简洁精炼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整个故事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猎手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最后把狼吊起来在狼的吼叫声中迅速剥掉狼皮,这一系列行为表现了猎手对待狼的极端残忍以及人性的缺失。
当狼被猎杀殆尽后,猎手百无聊赖,只能以喝酒解闷。然而,一声嚎叫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他终于等到了狼,一场激烈的搏斗随之展开。狼 “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展现出非凡的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而猎手则用智慧迷惑狼,一步步逼近,最终与狼展开殊死搏斗,双双跌入悬崖。在坠落悬崖的过程中,作者采用魔幻的手法,借助猎手的视角展示了狼一家的生存状态。狼妻身怀狼崽却营养不良,狼子天真无邪地在石坪上翻筋斗玩耍,狼父老迈残疾,生命朝不保夕。这种对狼家族生存状态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狼的家庭情感,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过度索取所带来的后果。故事的结尾充满了悬念,猎手醒来后,没有见到狼,和他一起摔死的是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这一结局打破了读者的常规认知,引发了人们对故事背后深意的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平凹通过奇幻的故事,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求,导致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最终也会危及人类自身。这种警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人性的多面审视:《太白山记》其他篇章
除了《猎手》,《太白山记》中的其他小说也都从不同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思考。如《寡妇》中,明明爹已经死去,但孩子却多次看到爹在娘的身上,这种奇幻的情节背后,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孤独。《木碗世家》则通过一个家族传承木碗制作技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坚守与执着。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魔幻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当代文学的灵魂深度,让读者在奇幻的故事中,对人性、自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维度。贾平凹在《太白山记》中,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虚幻交织,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奇与震撼之感。他通过对民间传说、奇闻异事的巧妙运用,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人性密码,让读者看到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表现。这种对人性的多面审视,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让读者在阅读后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思考人类在自然与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从而引发对生命、人性、自然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
四、贾平凹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4.1 语言风格:独特的地域韵味与文学性融合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极具特色,他将独特的地域韵味与深厚的文学性巧妙融合。一方面,他善于运用陕西方言词汇和句式,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这些方言词汇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还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质朴与真实感。例如在《山地笔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常常使用 “咥”(吃)、“额”(我)等方言词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陕西农村的生活场景之中。另一方面,贾平凹的语言又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他对文字的运用精妙绝伦,遣词造句富有诗意和节奏感。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他能够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如 “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桃花开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顶。”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景色的优美,还蕴含着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体现了贾平凹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语言风格既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又能领略到文学语言的美妙。
4.2 叙事技巧: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与视角运用
在叙事技巧方面,贾平凹的短篇小说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常常根据故事的内容和主题需要,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例如在《太白山记》中,他运用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通过不同故事之间的相互呼应和暗示,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主题世界。这种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神秘感。在叙事视角上,贾平凹也善于运用多种视角来讲述故事。有时他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有时则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内涵。在《满月儿》中,以 “我”(陆老师)的视角来观察和讲述双胞胎姐妹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姐妹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而在《猎手》中,则主要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展现猎手与狼的斗争过程以及狼家族的生存状态,使读者对整个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这种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和视角运用,使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在叙事上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五、贾平凹短篇小说的主题拓展与当代意义
5.1 从乡土到多元主题的拓展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主题经历了从早期以乡土生活为主到后期多元主题拓展的过程。早期的作品如《山地笔记》系列,主要聚焦于乡土生活的描绘,展现乡土人物的纯真、质朴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主题围绕着乡土社会的变迁、乡村人际关系、乡村青年的成长等展开。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主题逐渐拓展到对人性、自然、社会等更广泛领域的思考。《太白山记》中,通过魔幻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的复杂多面等主题,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反思。在后期的一些作品中,他还涉及到城市生活、女性命运、社会现实等主题,如《暂坐》以西安的暂坐茶庄为叙事中心,围绕老板娘海若及十二位都市女性展开,揭示当代社会的精神荒芜与人际关系的脆弱性。这种主题的拓展,反映了贾平凹对生活观察的深入和对社会思考的深化,使他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的脉搏,展现出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5.2 对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启示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对当代文学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作品为当代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表现,展示了文学创作中地域特色的重要性,鼓励作家们从自己熟悉的地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他在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上的创新,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发作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在社会层面,他的作品通过对人性、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对人性复杂面的揭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的作品以微观世界的故事展现出宏观的社会主题,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结论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乡土短篇中纯真与希望的灵魂音符,到《太白山记》魔幻背后对人类与自然、人性的深刻反思,再到后期主题的多元拓展,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深刻复杂的文学世界。他的短篇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贾平凹通过对微观世界中人物、故事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使读者在阅读他的短篇小说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而又宏大的世界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与力量。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与创作中,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无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