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语词的黑暗,抑或时代的铁――关于郑小琼的《纯种植物》

  钢铁的神祗为罗马的火神,其生产地则为车间: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

可运作的材料。这种材料在象征的意义上,与人对自然的一种粗暴而趾高

气扬的支配观念相联系。铁的历史,实际上是人类晚近历史发展的一部分。

                                  ——罗兰·巴特:《埃菲尔铁塔》

 

1.

这些黑暗令人哀悼  这些人与物
在记忆中枯竭  冰冻数十年的河床之下
……我的影子折叠着另外的影子
我的肉体忍受着热血奔涌的冲撞
……无数次从黑暗的雾中经过  在镜中
遇见宫殿与黑色的苍穹  变形的面孔
黑暗  温柔的月亮成为唯一的信仰
它温柔地伸出水袖  划出了黑暗帝国的伤口
 
    最初注意到郑小琼的诗歌,是为她语言的陌生感所吸引。这是郑小琼的《黑暗》一诗中代表性的句子。很显然,她语言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黑暗气质,这种黑暗气质使她在周遭的一片轻体的抒情或肉麻的叙事中产生了坚硬感,以及一种宽广而不明的体积与分量——自然,这并非说她的诗歌已经无可挑剔,其中确乎仍有粗砺或并未圆融的东西。然而,一种新鲜犀利却并不完美的表达,要远比一种成熟但却乏力的语言更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郑小琼忽然被聚光于某个焦点的一个原因。自然,也并非只有郑小琼的语言具有黑暗气质,许多年轻的写作者在风格上同样具有强烈的陌生感,然而在陌生中又具有公共性力量的,却鲜有能与她比肩者。究其原因,那便是她的词语不只深及生命与个体的处境,同时也插进了时代的肋骨,带有疼痛、寒气、以及晦黯中又亮闪闪的性质。特别是,它们还具有了某种身历的见证性——她用在场的书写,以一个曾经的女工身份见证了这些作品,使它们焕发出了真实而确定的力量。而这些,在别的诗人那里则是不具备的。
    当然,在谈到郑小琼诗歌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另一个偏执,那就是为了强化她的“身份”以及公共性价值,而忽视了她作为个体的“纯粹”和独立意义。确实,这几年中关于“底层诗歌”、“打工诗人”的议论,都有概念化和简单化的趋势,而这种符号化的命名一旦超出了限度,也会使写作者的“主体”受到伤害。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写作者是不惮于任何符号的重负的,为什么诗人们都愿意声言自己是“纯粹的”写作者、是“知识分子”,而忌惮于是一个“底层人士”呢?恐怕其中同样有某种符号的偏见在作怪。因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底层的写作者不会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只徒具“道德优势”罢了。这样的看法,穷究起来也是出于傲慢与偏见的逻辑。好的诗人不会过于强调自己的身份,不管是纯粹的,还是不纯的。不过,在书写“底层”世界这一点上,却是需要置身其间的见证性力量的,没有见证性的底层书写终究只是“悲悯”而已,没有身历和承受的感动力量。因此,即便强调了书写者的身份也没有错,尤其是,这书写者不止深入了群体的生活、还同时深入了人类的灵魂世界;不止是写出了某些人的现实,还书写了时代的现实、整个族群所面临的现实;不但写出了特定意义的苦难、还写出了永恒与普遍意义上的苦难……这个时候,他或她的身份,便已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他或她已超出了狭小的定义与概念,他们作为写作者已具备了使自身得以确立和扩展的意义。从上面所引的这首《黑暗》中,我们不难看出郑小琼的这种能力,她将一般的“底层”、“现实”、“生活”这样的主题与情境,非常自然地便升华到了“存在”、“生命”、“世界”等更高的哲学和形而上境地,当我们体味到她所描写的生活的时候,不会只局限于对“底层”特殊生存状况的理解,而是会提升为对于人类普遍的生存本质的认识。
    而这,才真正是郑小琼的诗歌值得一谈的原因。
 
2.
    郑小琼的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某个标记——我仍然无法避免从公共性的角度来谈论她。这几乎就像70年代末的舒婷、80年代中期的翟永明一样,她们分别用象征的和晦暗的语言,开启了情感至上的、直指生命世界内部的写作,诗歌和关于女性世界的话题,因为她们的出现,而瞬息间楔入了“下一个”时代;甚至还可以上溯到更早,如同1925年李金发的出现,用他陌生的和梦境般的、带着生硬和异质性的“母舌太生疏”然而却“创造心太切”的词语(见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语),给诗坛带来了“异军”突起般的冲击。或许郑小琼已很难有如此重要和“划时代”的意义了,但她喑哑的、破碎的、漂浮和晦黯的词语,同样也营造出了一个被挤压、被忽略、“被底层”和被边缘化了的生命空间,叙述出一群不为人知或被视而不见的卑微生命的痛楚与悲伤,而这种叙述又与时代的某种巨大的符号之间,不可避免地建立了联系。就像本雅明通过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恶之花”的黑暗符号(浮尸、游荡者、妓女等等),看见了第二帝国治下巴黎的典范场景与时代氛围一样,郑小琼诗歌中的“工业区”、“碎石场”、“拆迁”、“烙铁”、“钉子”、“黑暗”、“黑”、“火焰”等,也至为形象和生动地隐喻出我们时代的某些特性,以及许多人群的真实生活与生命处境。在读到这部《纯种植物》的诗集之后,我对这一点已深信不疑。
    这是与宏大的时代气息和背景密切相连的、在时代的巨大成功和崛起背后潜隐着的至为珍贵的事实与经验,诗歌和言辞,也是我们时代最应该被记录的悲伤、眼泪和感动。这才是一个诗人的必然使命,他要通过敏感的体味与观察——在郑小琼那里还曾是置身其间的体验——写出这种时间的转换,记录下作为历史代偿的眼泪和悲伤。某种程度上,一个诗人的意义,正是取决于其语言的符号价值。而这是一个互相发现和选择的过程,诗人发现了某种最具时代性的符号,而时代则将会选择这个诗人作为精神的代言象征。郑小琼的语言充满了这种可能,从这部诗集中我感受到,她晚近的写作正在使这种代言的力量得到强化,因为在她的修辞中,几年前频繁出现的“铁”,已被扩展到了更为宽阔的时代的街头巷尾与垃圾场上,她的界面正日益宽阔,这些词语以特有的冰凉而坚硬、含混又暧昧的隐喻力、辐射力和穿透力,串连起了我们时代的一切敏感信息。几年前,我就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来定位郑小琼的意义,以及形容她具有符号意义的词语——
 
    谁触摸到了世界的铁?谁写出了时代的铁?谁写出了铁的冰冷和坚硬,铁的噬心和锐利,铁的野蛮和无情?郑小琼。很显然,触摸到世界和时代之铁的并非她自己,而她的诗歌也并非无懈可击的完美之物,但它们是连贯的、切肤和逼近的,富有痛感和腥冷气息的,是从内心涌流而出而不是“造”出来的。
铁,真实,震撼的铁……
 
    如今几年过去了,再读她的作品,我发现语词的自觉在她那里已变得更加清晰和成熟,她的铁的意象也焕发出了丰富而确定的意义。因为她已经从“一个女工的场景”更多地置换到了细密和广大的“时代的场景”,使之具有了罗兰·巴特笔下的“埃菲尔铁塔”式的性质。换言之,她的“破碎的修辞”具有了更加“整一的意义”。她的各种词语符号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自觉和紧密的戏剧性,以及在纠缠中互相扩展和激发的鲜活情境与意义。以这首《关系》为例,细读之会发现,它不但书写了劳动者或底层生存者的世界——这里有暗娼的出没,寥落的市场,同时还寄寓和生发出了大量典型的时代信息:一座老旧的书生故居正面临被拆迁的厄运,城市与欲望的车轮正以地产商横扫一切的逻辑,再度毁掉这小街上古老的宁静和混乱中的安详,让我们看到一个刚刚经过了剧烈的变动之后达成了妥协的秩序,也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解体:“旧三轮驶过破旧的街道”,“自行车修理摊的老头摇动钢圈,生锈的齿轮沾满抱怨的油污”,“风挂在少女们的短裙上”……这些日常意象的含义当然不言自明;而关键的是,在这典型的城市边缘处的场景中还出现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想象”——“书生在历史的转折处叩头”,“为受苦的人雨中寄着/通往匿名者的信函,他的亲人/已流放边关……”对于郑小琼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表明她对现实的处理不但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历史感,同时还生发出一种人文性的自信与自觉。尽管在她早期的诗歌中毫无疑问也存在着这样的“影子作者”(这也是她的诗歌与别的“底层写作”相比之别具高格的真正原因),但这一次则是确定无疑地出现了,因为这一角色的出现,郑小琼的诗歌便不能再被简单地看做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写作”或“底层诗歌”了,因为在这首诗中,“书生”既是异己的,同时也是她自己的另一个化身:
 
……秋天越过广告招牌
摊贩渗水的猪肉  历史正在小巷
寻找房门与雨伞  却遇见羞涩的娼妓
地产商人开发书生的故居
他的背后是一副发软的膝盖……
 
    语词的扩展性是一个诗人的生命。正如罗兰·巴特从埃菲尔铁塔上发现了“无穷的密码使命”,看到了资本时代的一切信息:“巴黎、现代、通讯、科学或19世纪、火箭、树干、起重机、阴茎、避雷针或萤火虫……”(《罗兰·巴特文集:埃菲尔铁塔》)而我从郑小琼的诗中所读到的,是有关我们时代的所有秘密,这秘密混合着主人公情绪的撞击、思想的煎熬、道德的拷问和生命的洗礼,他们互相交混着,蜂拥着,生发着稠密、派生的饱满力量。假如说巴特式的解读或许有符号学家不可避免的“过度诠释”的话,那么我说从郑小琼的诗歌中读到了这个时代,确乎不是夸张。
 
3.
    语词的生命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主体精神的点化和激荡。一如海德格尔的名言,“当思的勇气得自那在的吩咐,命运的言词将一片绚丽。”我惊异于郑小琼诗歌中日渐强大的思考力,她的不断成熟的理性,以及仍旧保持得十分原始和蓬勃的生命激情,这种复合式的力量,正将她的词语引向澎湃浩荡的思想之海,使之生发出穿透历史和时代的坚硬品质。假如说,在郑小琼早期的诗歌中,我们更多地是读到了一个卑微和无助的打工女孩的形象的话,她近期诗歌中所映现出的这个主体,则已然变幻为一个深沉的思考者。她“思想的石头”在荒凉的山间滚动(《石头》),她对历史的体味和对现实的观察,犹如“旷野忽闪的火花”在平原上点亮(《交谈》),她的信念与思想的驱力,如同一只趋光的飞蛾“不惧火焰的灼伤”(《蛾》)……在这部《纯种植物》中,我看见语词的洪流在思想与激情的驱使下所翻起的澎湃波涛,以及悠远辽阔的生命回响。我无法掩饰这种兴奋,这许久未曾有过的精神激荡,它让我确信,在我们的时代仍然有不倦的灵魂与不息的烛火,将黑暗中存在的真相以及命运中的被擦去锈迹的言词,真切地照亮。
    让我随便举出一首《石头》,来看看她对于“石头”这普通事物的奇妙的唤醒。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她的生命照亮了这没有生命的东西,使之变成了思想者硬度与品质的象征,变成了“囚禁中的梦想”,和卑微中“耀眼的悲悯”的灵魂画像。“高悬的明月在泪水中完成隐忍,它俯身/洒落在大地上卑微而耀眼的悲悯/石头在黑暗中描述着思想的纯粹/自由在密闭的水晶间漫步,囚禁的/翅膀像一盏闪烁的灯笼,从坚持/到虚无,愤怒在黑暗中逐渐疲惫”——
 
她屈从于天真的幻觉  对现实
她还有峰顶般的绝望  贴近喉咙
有火焰与矿灯  它们无法照亮
幽深的黑暗  她用思想的石头
取暖  石头是她白色的信仰
也是她黑色的钢铁  她却不幸
成为风暴中悲悯的水银
 
    难道你还没有感觉到它作者的“身份的升华”吗?“见证性”曾是郑小琼诗歌的力量来源,而今当她在脱离了“女工身份”之后,我们无疑可以欣悦于她身份的持续获得——这是一个精神求索者的身份,一个化身为与“灯”和“火焰”同在的追逐光明的扑火者,一个思考更多真理与命运的主体。因此她也变成了一个有丰富人格内涵和可靠力量的“抒情主人公”。按照巴特的解读,“火”是与“铁”紧密相连的符号,它是“黑暗”的伴生物。确乎如此,假如说郑小琼是以“铁”为核心来理解我们的时代的话,那么她正是以“火”来为自己的身份定位的,这是不能不说是一个“隐秘的汇合”或历史的会心。请读一读这些诗句:
 
历史的孤灯之下  英雄的阴影
有着模糊的可疑性  思想饮尽
杯中的大海  遇见鲨鱼与人民的
白骨  战争的新闻从报纸延伸到
枪膛  悲剧一如峭壁那样高耸
 
    这是《灯》中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在《纯粹植物》中随处可见。在这颠覆和戏谑一切的时代,我惊异于这个“80后”的青年,居然在她的诗中一直固执地与“历史”、“英雄”、“思想”、“人民”、“悲剧”……这些大词站在一起,而作为使用者,她和它们之间,居然是这样地对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让我相信,词语本身的意义和力量是不会匮乏的,容易匮乏的是主体自身,当主体显示出真正的担当意志与能力的时候,死去的词语便会重新活转过来,并且被擦拭得闪闪发亮。从这个意义上,她就不止是值得肯定,而且还值得赞美了——因为我们时代的诗人们已经放弃、甚至作践这些词语很久了。
    还有一首令人至为感动的《蛾》,与“灯”也密切相关。飞蛾扑火——献身于光明的弱小生命,在这里重新焕发出巨大的道德力量。她用弱小表现了强大,用卑微传达出了高尚:“祖国像一场梦被悬挂在黑暗中/百姓们的朝代还在蛹中,我沉湎于/身体的回忆,山河在飞蛾的翅膀里/战栗,如果风吹皱鹅毛一样的人民/风中坚强的少女还在忍受饥饿与耻辱/青草弯曲在草叶间的黄昏,一束光/淋湿了黑暗,它无声地转身”——
 
在水面逆向飞行  在淡蓝的火焰间
你不是飞蛾  祖国的火焰仍将你灼伤
 
    我得说,道德在我们时代的重新复活绝非是不可企及的神话,它很偶然,完全取决于个别人的德行与勇气。这不是莽撞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情绪,它是“理性的牺牲”,是对于一个伟大词语、一个不可亵渎和篡改的概念——作为家园、正义与光明化身的“祖国”信念的守护,或一个精心的修复,不惜为之献出弱小的生命与身体。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诗篇使词语、信念、价值这些虚妄的事物在我们这个狂欢和娱乐的时代废墟上得以幸存,使诗歌保有了令人仰望的品质和尊严。除了赞美,我别无选择。
 
4.
   最后,我要说到她诗歌的成色。因为“文化或符号意义上的解读”会拔高一个文本的价值,而作为“艺术的文本”,它们是否能够经得起细究,才是一个诗歌“内部的标准”。我自然反对这样的一个标准,因为它同样将文本和技术绝对化了。历史上没有一个重要的诗人是“纯文本”意义上的,而是都包含了他们广阔的人格精神和文化指涉的力量。但是,在这里我却愿意将郑小琼置于“文本细读”的层面来予以观察,目的是为了“说服”那些怀着“傲慢与偏见”的人们,郑小琼并非是依据于评论界的“过度阐释”而存在的诗人,而是依据于自身的作品而存在的诗人。相信她之所以为特地自己的这本诗集取名“纯粹植物”,大约也有其暗含的考虑,这是一种“自立”的信念,而我以为,她有理由展示这样的信念。
   “格物”的精确程度,内心世界的敏感体味同词语之间不二的对位与选择,表达的精妙,意义生成的隐秘与悠远,等等,都是一首好诗的标准和标志。郑小琼早期的作品中,确有一些“块状”的东西,模糊、朦胧、纠缠、芜杂,在似是而非中大致可以通向它的意义指归。而其绝对性的因素,是她不寻常的陌生感、黑暗性,她的强大的隐喻和辐射力,这些都使之在“整体上”获得了不可轻视的意义。然而在细节的准确性,在表达的机智、弹性和趣味上则还显得稚气。在这部诗集中,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观,她渐渐将词语的处理放到了应有的位置,所实现的表达,则有了更经得起推敲的精细和魅力。让我举出其中的一首《内脏》作为例子,这首诗以“X光机”式的视觉画面,近乎残酷的外科手术的眼光,极尽细腻地描述了一个生命的思想状态,她痛苦中执著的思索。即便仅从“文本的意义上”看,它也是一首技术含量很高、挑战性很强的作品:“夜半饮尽真理的火焰/它在肝胆之处焚烧”——
 
内脏如灯照亮躯体
骨骼侧面的阴影转身
从肌肉里浮出纵横交错的
主义  血液间的盐有了
莫名的户籍  它无法像
雨水一样迁徙  胃
像蚯蚓样哭泣  剩下闭塞的肺
模拟着伤口  充满着
凄凉的寓意  心脏保留着
火之光焰的跳动证据
肠像真相一样曲折
眼里的灯火陷入了回忆……
 
    “咽喉的浓烟遮蔽谎言/在皮肤忘却影子与虚无/肝胆之火燃烧尽/那颗绿色的心灵/会似琥珀样呈现”。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在与现实和内心世界的斗争与纠结中,承受、消磨、衰败、死灭,它是血肉交织的生命历史,也是人与世界对峙抗争的横向展开。当然,我读之所感慨的,不止是这些意义,还有她精准和执拗的成熟笔法,充满感官与神经体味的冷酷修辞。
    不过,我也并不想因为这些细部的因素避开整体,何况一个诗人在细部与词语的功夫上也并未有完美的止境。我还是想说,郑小琼显示了初步的成熟,成功地、令人喜悦地延续了她写作的身份,完成了从单一身份到复合身份、从在场的劳动者主体到人文性思想主体的转换,这是劳动者的胜利,也是诗人的胜利。同时,她文本的准确性和细读价值也在迅速提升。部诗集证明了她旺盛的创造力,依然蓬勃的生命、忧患、愤怒和寻思,它们是如此地执著和按耐不住,如此地饱满奔涌和势不可阻,如此地充满理性、信念、意志甚至理想的驱力,它们属于黑暗但又闪烁着光亮,充满铁的尖锐但又保有着火的热力……因此,我要为她高兴和祝福。在即将要结束这篇序文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几年前我曾为她写下的那篇感动了我自己的文字的结尾,因为从那时到现在,她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而我现在仍然愿意预言,她还将走得更远,因为——“她让我真切地感到了思想之血的在生命中壮观的传承和流动,让我知道沉舟侧畔,病树前头,精神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滞,火光在前。”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