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的爱(作者:刘波)
——由小说《青瓷》看马拉的爱情叙事
马拉的小说,读起来很舒服。为什么舒服?因为他的语言很绵密,叙事很流畅,在快意中写出了让人信服的共鸣感和穿透力,用一句话说:他真正写到我们心里去了。他怎么就能把人内心的那点小心思、小缠绕把握得那么准确,那么到位呢?不多不少,恰如其分,能让你在读完小说后不知不觉地想到自己,想到周遭亲朋的经历,想到我们在爱情上还是没那么洒脱和放得下,想到我们人生中隐秘的困境有时是人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它只能与时间、别离和死亡来对决。
《青瓷》这篇小说,我读了好几遍,是近来为数不多的我觉得可以再读的作品。重读中,我会情不自禁地念起来,重复小说里的精彩段落,绝妙句子,读出声,很爽利,这才是带着默契和共识的阅读。《青瓷》貌似在不经意处进入叙事的,而没有像很多小说那样煞有介事,结果到最后却发现是虚晃一枪,并没有令人感怀的故事和内涵。小说这种插叙式的开头,表面看平淡无奇,甚至会让有些人提不起兴趣读下去,但这种以闲笔形式开头的作品,往往不可小视,它或许内含着一股惊人的爆发力。作家将悬念大胆地放出去,再自如地收回来,这种应付自如的镇定是叙事能力的体现。《青瓷》可能正是如此,那股力量后来在小说中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我们一时难以言说,但它真切地存在着,引领你去阅读、思考、唏嘘、感叹,拿起来却又放不下,这是源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爱,我们在这种爱里找不到人生为何的明确答案,暧昧、迷离和恍惚正是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青瓷》这篇小说里,是欲罢不能的爱情,而在马拉其他的小说里,可能又是另一种欲说还休的爱,《果儿》中马丁与艾草的爱情,《虚度光阴咖啡馆》中刘东和邝东梅的爱情,《哥哥的故事》中马乐与钱小红的爱情,《谢东娜医生》中的王树和谢东娜的爱情,还有《黑色小鸡》中的张小静因爱情而导致了仇恨,皆是如此。马拉的爱情叙事就是在一场接一场的困境中完成的,虽然这种困境无来由,不确定,具有破碎感,但真正触及了人在面对某种爱情时的痛感神经。
我觉得,爱是马拉小说中一个时隐时显的主题,这种爱朝向一切,却又直指自身,矛盾的心绪和冲突的情感,让现实变得富有飞翔的快感,而又让虚构变得如此真切、迷人。“成长有多难,爱就有多难。”确实是这样。他的小说处处涉及到爱,但是这爱里又有难言的隐情,总是引而不发,最后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出来,经由身体,达至灵魂。我们可以说那是糊涂的爱,也可以说是清醒之爱,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莫明其妙、歇斯底里,坎坷前行、进退两难之后,到头来却还是处于困境之中,这种困境让人无可自拔,却又宁愿深陷其中,因此显得意味深长。像《玩偶》中王树和妻子因性生活不和谐而买充气娃娃解决问题,最后两人还是离婚。当然,充气娃娃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而让他们离婚的原因却更显隐秘,更具复杂性。有人可能总想将这样的矛盾冲突与现实相对照,然后问个为什么。为什么青瓷要那样呢?为什么邝东梅要这样呢?为什么张小静要杀了牛大群呢?看起来好像不合常理,也就是说,正常人才不会去干出那些荒唐事来,我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吃喝拉撒睡,循规蹈矩地过家常日子,走平坦的路,过凡俗的生活。可是,马拉不会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就这样去拷贝惯常的现实,抄袭新闻的人生,否则,还要小说作甚?小说所要表现的,就是我们在人生中的困境,正是那些矛盾、冲突、怀疑、伤害与纠结构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恰恰在《青瓷》和马拉其他的爱情小说中看到了这些主题,越是让人产生困惑和不解的作品,也许越能引起我们的深思,思考爱情在这个时代何以被简化成一堆性和欲望,思考人生遭遇灵魂拷问时是需要清醒还是糊涂点好,小说不负责提供答案,它只是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去呈现诸多可能的场景和梦想。
小说就是小说,它不是新闻的流水账,也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出示各种可能性。《青瓷》中的第一个场景是马拉到汽车站去送女主人公青瓷,就是埋下的这再平常不过的伏笔,开始了一段骑虎难下、纠缠不清的爱情马拉松。这种纠缠不清,是内心的眷恋和不舍所致,我们在俗常的现实中可以割舍得下,但在爱情主导的小说文本里,那种欲言又止的孤独和表象的疯狂,为爱情现实折射了一出悲剧。这只是一场关于爱情的倾诉,当送走青瓷之后,马拉又将叙事拉到了更为久远的记忆,“因为青瓷,我很少回忆过去。”他还是回忆了,这不仅是叙事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的共享,他要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以便让整出悲剧显得更为完整,更具诗意。“我”和青瓷相识,像大多数网友一样,彼此通过QQ交流沟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青瓷之前,“我”和理工科女生秦琴有过一段青涩的爱情,冲动、短暂,带有尝试的味道,虽然也很直接,但“我”更像一个爱情路上的匆匆过客。还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精神滋味,一切都在不了了之中结束了,不管是自尊心受到伤害,还是因为对自我和他者的厌倦,他渴望挣脱出来,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身。这貌似一段绚丽的爱情记忆,其实是一杯苦涩的爱情鸡尾酒,分手得那么决绝、不义,过程很简单,理由也牵强,但总有一种莫名的辛酸深藏其中,我们无法清晰地道出,只好让这种困惑停留于内心深处,成为了一个人阶段性的“错误”。置于这样的爱情漩涡中,“我”变得不可自拔,但“我”又需要这样的体验,皆因那控制不住的欲望和彷徨踌躇的爱。
就像作者在小说中借马拉之口自问:“有时候,我想,我真的爱秦琴吗?”真的爱吗?一时确实说不清,有一种不可言传的迷惑与暧昧。爱,那是性爱之后的身体迷恋,而有多少是上升到精神层面上了呢?或许有日久生情的成份,但瞬间就可能被厌倦所替代,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让两个人还相互依赖着,分开于心不忍,结合又味同嚼蜡,于是,“我”一边痛骂自己,一边又继续。“一段狼狈不堪的日子,我还是和秦琴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自习,偶尔去喻家山的树林里做爱。”一场外地的实习,才结束了这段狼狈不堪的爱情之旅。“我”和青瓷之间,既有知心密友的情份,又不乏男女朋友间那种“绝对占有”的自私之意:你只能是我的,不能是别人的。一旦因为爱情受伤,他们马上就想到了对方,只有远方的那个人,才会是自己最合适的倾诉对象。这不仅在小说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将现实移植到了虚构的叙事中,为小说营造了某种真假难辨的效果和意境,而这仍然是因为爱情。
爱情一时能将人引到神话与幻觉的美好中,一时又将人拉回到残酷的现实里,它就是如此不可思议,能让人顿时做出疯狂的事情来。当青瓷从成都来佛山看“我”,俩人如同干柴烈火,一触即燃。从网上交流多年,到真正的肉体结合,虽然是从虚拟到现实,但他们之间已非常熟悉,只需一方捅破那隔在中间的薄薄的一层纸。然而,捅破那层纸,就好像完成了某种早该完成的仪式。之后,她谈她的恋爱,“我”有“我”的生活,互不冒犯,而且“我”还“努力地想忘掉她”,似乎有一种“一夜情”心态。但那些带着“一夜情”意味的爱情,最后大都是互不相欠,但这场爱情不是,他们欠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真正的爱情困境,不是遗忘所能解决,也非逃离所能撇清的,因为在双方的内心,或许早已埋下了爱的种子。至于这爱情果实是靠人性自然生长来摘取,还是由外界伦理和道德规训来获得,皆看双方如何把握内心对幸福和爱的定义。有人在爱情中获得了短暂的幸福,却欠下了永世偿还不清的爱之债,那不是狠心的缘故,而是妥协的结果。在凡俗的爱情中,有时候妥协可能就意味着责任。马拉和青瓷之间的那种关系,看似是敞开的,随意的,实则已被潜意识里的责任所主宰。
然而,责任归责任,青瓷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是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女人,她可能无法接受与马拉之间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而只是在性和精神上更依赖于他,且由此建立了彼此的信任,这是两人难以割舍的见证。两年之后的再见面,一种伤感的情绪扑面而来,但情欲的飞扬也接踵而至。“我”和清瓷重新接续上了那段久违的恋情,仍然是因为欲罢不能的爱。这一场爱情的开始,意味着另一场不咸不淡的爱情的结束。“多么平淡无奇,这就是爱情,充满偶然。命运像是一个不确定的密码,打开任何一扇门,都会给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一条永远不能回头,也不能重复的道路。一切因此改变。”这是马拉的感喟,更是作家的夫子自道。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偶然,但这些偶然的叠加,最终通向了必然。
当“我”和广州女友分完手回家后,发现青瓷离开了。她的行为属于偶然,而从其不屈从命运的性格来分析,却又发现是一种必然:她不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她要摆脱庸常的束缚。她可以跟人照了“结婚照”,说要嫁给他,但又在最后关头突然消失,还不忘说“记住,我是你的妻子”。这种令人纠结的爱情,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在小说里,它切实地存在着,且那么逼真,那么令人心碎。青瓷的不辞而别,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小艾。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当“我”接到青瓷的MBA丈夫打来电话,告知青瓷得了癌症时,“我”那曾经被耍弄的愤恨顿时消解了,因为面对死亡,再多的仇恨也是多余。青瓷以她的疯狂和任性征服了“我”,却又以更多之前编造的“真相”,让爱情成为了绝唱。这样宿命的收尾,看似结束了一篇小说,其实在情感和精神维度上更显沉重,它延伸到了现实中,因为现实中的很多爱情可能比这更无助,更富悲剧色彩。虽然爱情悲剧的来临是以死亡作为标志的,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趋于了俗套,但作家的经验与主人公的经验,有时也会发生错位,人生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注定只能以死亡来作个了结。所以,有人说爱情其实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让人激昂,也令人愚蠢,它使人向善,也可能引人走向一种绝望。“我”和青瓷之间的爱情,它没有了通向世俗婚姻的可能性,但那种精神上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死亡来和解,这虽为艺术虚构,但也不乏现实感。
在走不到婚姻殿堂的爱情境遇里,一切都可能由情感和本能所决定,而在被冲动所劫持的爱情中,它只能和欲望对接,而无法与现实走在同一条道上。在《青瓷》里,这不完全是由小说作者在操纵,而是叙事本就沿着这样一条人性的逻辑向前发展。或许青瓷是任性的、放纵的,也可能是身不由己的,尤其像她做生意的父亲需要MBA这样的人来继承事业,而她又需要“我”这样的人来获得爱情上短暂的安全感,这种错位才是生活的魔术课之所以丰富的佐证。在善意的欺骗与心照不宣的原谅中,青瓷表现出了一个富家女的率性、坚韧、用情和不顾后果、大胆追求的肆意,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一切都可从网上开始,在网上结束。那种虚拟遥远的爱情投射到现实中时,爱的依恋却又显得那样真切,它不可让人粗暴对待,而用心至诚,方为真爱。
马拉和青瓷之间,有真爱吗?他们既相互取暖,又互相折磨,撕心裂肺般的爱恋,注定了他们的生活难以平静。尤其是青瓷,还有自我折磨的倾向,不管她的消失与出现是在何时何地,受伤后的孤独和无助,总是需要一个爱你但又不能娶你的人来承担,来抚慰。“她像一束妖艳的罂粟花,美丽却有毒。”这应该是马拉对青瓷最为准确的评价,明知她是一个魔鬼般的存在,但还是忍不住去接受诱惑,靠近她,占有她,这也是她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从肉体之爱,到精神之爱,再到最后的亲情之爱,即便再没有相见,也终究无法放下那份感情。面对有毒的罂粟花,仍然有人铤而走险地去采,这种冒险是一种刺激,一份挑战,而一旦得到,也会让人获取短暂的消魂时刻。青瓷作为这样一支罂粟花,她让这篇小说有了真正的灵魂,并赋予了现实中我们不断遭遇的爱情终极之问:面对爱情通向前方的虚无之路,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这种选择不是出于价值判断,而在于我们对其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青瓷虽是这场爱情叙事的主角,但她的内心痛苦或许少有人能理解,爱情是如此神奇,又是那么让人痛苦,让人无以言说。青瓷是清醒的,正是一种向往自由却又逃不脱枷锁的痛苦让她清醒,这种痛苦不可能完全得以释放,当它们长期淤积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崩溃是迟早的事。青瓷的死亡看似偶然,从这一角度来看,其实又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偶然中隐藏着必然,它不仅是来自爱情的线索,更是日常人生的向度,或许那不经意间的微妙之爱,也会有它恒定的规则,你不可完全被它束缚,迷失其中,当然也不可随意越界,否则,世间就没有那么多无解的爱情悲剧了。《青瓷》看起来好像一篇“生活在别处”的小说,似乎与我们生活的现场无关,但那为了“告别的聚会”,可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某一痛点,它不涉及多么高深的哲学,也没有张扬多么宏大的理想,作家更没玩什么花哨的实验,他就是让爱情的困境得以彰显,很现实主义,很日常叙事,但又拒绝乏味和无趣。这种处理爱情经验的书写,虽然朴素真实,其最终针对的是我们的现实,以及由爱情通向远方的幻灭感。幻灭不是爱情最后的归宿,但爱情的困境所导致的存在主义之问,正是我们内心有时所立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