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轮回——《入殓师》观感
文/秋水
西方人总是想当下应该做好什么,以求达到对未来进行改变和影响的目的。和西方人恰恰相反的是,东方人总是思考生命背后的东西,思考永恒,来决定当下应该做好什么,以求与未来那些不变的规则相吻合。因此常常觉得,西方人思变,而东方人思恒。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决意静下心找一部电影来看。从小到大我都热爱电影,热爱镜头诉说的故事。上网翻看着,突然看到先生曾向我推荐的上映不久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他很难得喜欢一部人文气息很浓的电影,我诧异他的改变,于是我决定就看这个。我带上耳机独自走进这部电影。
整个电影不紧不慢地述说着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他又如何在无奈下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并从最早的逃避、甚至放弃到慢慢地在一桩桩事件中体会到了这份工作庄严而动人的意义,并最终赢得了家人、邻居及陌生人的尊重。
其实,一看完这部电影,就有很多感慨,但又似乎无从说起。毕竟它是关于死亡的,这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话题。自从我当了妈妈,知道了人最初是没有死亡概念的,也不畏惧死亡,只觉得那不过是另一个归宿而已。随着成长、成熟,人们对现实有了各种经验和渴望之后,才开始畏惧死亡。因为对于还没有得到的,死亡代表遗憾,对于已经得到的,死亡代表失去。
这部电影就是试着解读东方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过程,通过入殓师在送亲人上路的过程中,找到已经被岁月磨平的美好,或者就在身边却从未留意到的美丽;唤起内心深处的人性、爱和温暖;让生者和逝者在告别的仪式上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无声的对话,那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电影用看似很安静的画面,掀动着观者的情绪。电影的前半段,看着男主人一些笨笨的行为我还会不时的忍俊不禁,引得家里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异样的眼光。后来,就是沉默,再后来,就是默默地流泪。我无法很准确地形容我的心情,这种电影一定要亲自去品味,虽然它说的是死亡,但也正因为它说的是死亡——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在西方更认为成人之后,就可以依照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去决定任何事情,至于是否要考虑家人的感受,仅为其次。但是这个世界上谁是真正的“独立”的人呢?独立到底蕴涵了哪些内容?人格的独立真的就表明我们和任何人的情感都可以随时割舍了吗?
我记载了一些有所感触的对白和场景,只当是在脑海对电影的再次游历,相信这些记录会和触动我一样,触动很多敏感的心灵。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所在的乐团解散了之后,他失业了。生活所迫,他变卖了心爱的大提琴。当他两手空空地离开乐器店的那一瞬间,他在独白里说,自己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心痛,反而轻松了许多,“(原来)自己一直奋斗的理想,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这是他当时的感受。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原以为他说这话也只是不堪现实重负的一种逃避心态。但是,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确实是他的人生写照。音乐虽是他所爱,但音乐也只是承载或演绎了他要追求的人性的美好!音乐并非他的事业,而他最终找到了一份真正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业。
在他工作的地方摆放了三款不同的棺材,但他得知价格相差甚远时,很感慨地说:“因为材质和装饰的不同,所以价格也都不同啊。”可是在那儿工作的人却意味深长地回答他:“但是火化的方法都一样,(人的)骨灰也都一样。”她看着这三款棺材,接着说,“人生最后购买的一样东西,得由别人来做决定啊。”
小林的母亲已经去世,而父亲在他只有几岁时就和当时家里店铺的女店员私奔了,是母亲一手将他带大。他觉得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心里一直记恨着他。但每当他拉起心爱的提琴,音乐回荡在耳畔时,他回忆得最多的却是,已经模糊了的和父亲在一起时的那些日子。他内心对父爱的渴望在音乐中流淌。他的妻子有一次在整理家里旧物时,看到那些他父亲最爱的老式唱片还保存得很好时,对他说,他的妈妈其实一直还爱着和情人私奔了的丈夫。但如此用现实折磨自己的人生,究竟是深厚的爱还是一种无意识的不甘心的渴望?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他独自一人在河边的草地上拉琴的情景。镜头如风一般围绕着他旋转,沧桑而凄美。那时,他的妻子已经因为不理解他对工作的选择,而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他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选择,面对着世人对他的讥讽和不理解,更面对着他人生的坎坷。他就这样独自拉着琴,本来就悲伤的乐曲被悲伤的乐器和悲伤的人演奏着,我被镜头和音乐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紧紧地吸附着,感受着他的悲伤。镜头不停地旋转,但这是个较长的场景,我从音乐最初的悲伤到最后竟听出主人公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家乡一位很受人尊敬的,开传统的日式澡堂的老妇人去世时,一直陪伴着她的一位在殡仪馆从事火化工作的挚友(其实也是深深爱着她的男人,只是两人从没有说出口),在她即将火化前,对她的儿子说:“将过去的事情一点点回忆起来,我觉得,死更像是一道门。死不是逝去,而是跨越,然后向前进,(死)和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每次都会一边说着‘一路小心,后会有期’。。。”。当他紧闭双眼,按下火化的开启键,火在炉中忽地着了起来,那一瞬间,老妇人的儿子泣不成声,一直哭喊着:“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是给我触动最大的场景,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过往许许多多的不孝之处,难道真的要像影片中的儿子那样,到了那一刻才对妈妈说对不起吗?我的心在不停地颤抖...
小林一边回忆一边对妻子说着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的传说。“(在河边)找到喜爱的石头,接受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重量来解读送石头的人的心意。”当年父亲送给他一块很大的石头,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待都锁定在儿子对这块石头的解读上。而他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才得知,阔别多年的父亲已经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很久,以至于去世时竟没有一个人在身边。或许当年带给家人的伤害让他无法再面对原来的一切(其实也不是原来,一切都已经变了),最需要一个人拿出勇气挑战放入,或许就是面对旧日的错误。在妻子的开解下,他赶去送别辞世的父亲,那时他还不曾完全放下因他犯错而生出的恨。可当他掰开父亲已经僵硬的手指时,突然滑落的,竟是他小时候和父亲玩耍时送给父亲的那块小石子,那个他唯一送给父亲的“礼物”......
简介:秋水,70后,福建省作协会员,现任《海峡诗人》编辑部主任。诗歌、评论、散文等作品散见大陆、台湾及海外刊物。有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年度文选,有诗作获奖。
(作家网编辑安琪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