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一个文学新概念

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将广义闽学概念中的“闽派批评”与“闽派诗歌”首次以组合的形式提出。
除了主题论坛,高峰论坛还设置了两个专题研讨环节。一是研讨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籍学者文丛”(第一辑),该丛书由张炯、吴子林主编,拟分辑出版“闽派批评”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代表性成果;二是研讨“闽派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新时期的“闽派批评”,从诞生之初起,就与“闽派诗歌”结下了不解的渊源。以“朦胧诗”论争为例,当年著名的“三崛起”理论,有两个出自谢冕、孙绍振这两位闽籍文学评论家之手。他们在论争中亦力排众议,力挺舒婷,使得当时的福建诗歌创作在新诗潮中有着突出表现。
著名诗人、批评家欧阳江河将“闽派批评”与“闽派诗歌”的内在关联理解为一种双重的原创性,同时彰显了海洋文明与土地文明的文化特性。《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也认为,闽派诗歌既具备了海洋元素,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李敬泽:“闽派批评”将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动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说,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名家云集,充分证明了闽派批评家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闽派批评”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地。
面对全媒体时代文艺的复杂形态,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李敬泽说,“你们(闽派批评家)要担起责任,担起你们过去三十年四十年一直做的事情,为我们提供理论、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来闽派批评一直领风气之先,也一直能够对中国文学评论和批评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敬泽对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寄予厚望。“如果把论坛一年一年办下去,"闽派批评"就会真正成为中国的文学观念、理论思维的一个发动机,一个创造性的平台。”
西川:福建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塑造非常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西川说,福建的诗人大多比较抒情。“抒情对于福建诗人来讲,是一个大家天然要认同的东西,这种抒情,既不是高浪漫主义的抒情,也不是高现代主义的抒情,总体上是属于一种比较温和的抒情,它没有那么硬,但应该能展开一种广阔性。在年轻一辈的福建籍诗人中,也看到了这种广阔性。”提及冰心,西川坦承,“冰心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塑造非常强,就一般状态而言,我们很难说全国性的文学是被老舍塑造的,或者被茅盾塑造的,但是我们可以说,全国性的文学是被冰心塑造的。”冰心翻译过泰戈尔,西川说,冰心的翻译把泰戈尔“缩小”了,她翻译的泰戈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泰戈尔。“但恰恰是因为冰心把泰戈尔"缩小"了,居然塑造了很多中国人对诗歌的感觉,老百姓基本上认为,所谓诗歌,就是这个东西。”西川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建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塑造,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闽派批评”“闽派诗歌”:兼具海洋文明土地文明双重性
“闽派批评,闽派诗歌,当它们没有被提出来的时候,有点"道听途说",提出来,看批评家的名单,如雷贯耳,真让我非常惊讶。”著名诗人、批评家欧阳江河说,如果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批评的版图没有闽派,历史要重写。“完全可以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三十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绍振、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徐敬亚三人,不约而同地分别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崛起的诗群》三篇诗歌理论文章,为中国朦胧诗发展提供了重要美学诠释与支持,被称为“三个崛起”,闽派批评家三居其二。作为朦胧诗派的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说,朦胧诗的触发点在北京,舒婷是唯一一个北京之外的重大介入,没有舒婷的加盟,朦胧诗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没有谢冕老师,孙绍振老师的崛起论,朦胧诗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甚至是一个文明进化史的现象,我估计中国的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文学革命,会推迟很长时间。”欧阳江河认为,闽派诗人和批评家,同时彰显了生命意义上的诗学。“为什么提出闽派诗歌和闽派批评?它们构成的对称性非常有意思。”以舒婷的诗歌为例,她最重要的两首诗,《致橡树》和《双桅船》,都是双重的。树是土地文明的产物,船是海洋文明的产物,这两者兼有海洋文明与土地文明的双重性。而谢冕与孙绍振的“崛起论”,其谈论的主要的文本对象,是北京的朦胧诗,并不是本土的诗歌,这体现了一种特别开放的心态,兼有海洋文明的开阔性。欧阳江河说,闽派的批评和诗歌,既体现了海洋文明与土地文明的双重对称性,也体现了写作以及阅读和批评双重原创性。
“闽派诗歌”三特性:海洋元素、中原根底、女性气质
1980年代以来,福建诗歌创作独树一帜,出现了杜运燮、蔡其矫、舒婷等“朦胧诗”代表性诗人,在“第三代”诗歌潮流中又出现了吕德安这样在全国层面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1990年代以来,包括汤养宗、安琪、徐南鹏在内的众多福建籍诗人亦在中国诗坛广受关注。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今年已6次亲临福建,到过福州、泉州、永定、武夷山,这6次的福建之行,让他对福建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以诗人深入洞察的眼光,将“闽派诗歌”概括为三大特性,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认同。
首先是海洋元素。李少君说,冰心被认为是“海的女儿”。”蔡其矫也被称作“海洋诗人”,北岛认为,蔡其矫是个有海洋性格的人,他生于海边,长于印尼,随舰队远航,他自由不羁的灵魂是属于大海的。舒婷兼具海洋和土地之间的双重性。中国历史上的海洋诗歌非常匮乏,多数都是中原土地的山水诗、边塞诗,而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则写了大量的海洋。其次是中原根底。李少君说,福建是客家文化的主场,客家文化从中原迁徙而来。福建人有一种很务实的入世思想。“蔡其矫到延安参加革命;冰心晚年作为政协委员,为建设文革纪念馆等奔走呼吁;林徽因参与修建古建筑,郑敏在学术界也非常有个性,不怕争论,经常提出一些有争论性的观点;舒婷也写过一些跟现实关系很密切的诗歌。”李少君认为,闽派诗人的这番作为,都是中原文化中儒家入世思想的体现。“新的文明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文明,就是女性的崛起或女性的解放。”李少君认为,“闽派诗歌”的第三大特性便是女性气质。“谢冕老师说过,有四个女诗人可以代表中国百年新诗的脉络,从冰心,林徽因,郑敏到舒婷。郑敏是知识分子写作的先行者,她的诗歌具有理性色彩。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朦胧诗的主流是批判性的,但舒婷实际上恰恰代表了另外一种维度,在意识形态过强的潮流下,舒婷回到日常、回到生活、回到美。”李少君说,朦胧诗如果没有舒婷的参与,其接受和传播将变得缓慢。李少君以舒婷的诗歌举例说,《致橡树》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宣言;《神女峰》代表了女性的觉醒和反抗。"闽派诗歌"的女性气质,平衡了朦胧诗甚至当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由男性主导的,尤其是北方相对强硬的美学主导的一种趋势。”
作者:林鹏浩
来源:《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