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作家网重逢洛夫老师


作家网重逢洛夫老师
安琪
 
国庆节前的公司例会上,赵智总编宣布了一个好消息,10月6日下午作家网要访谈洛夫老师,让我们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我暗暗高兴:一为终于又可以见到洛夫老师,二为作家网作家访谈又来了一位重要嘉宾。
 
按惯例,自然是我准备访谈提纲。参考百度提供的各种资料,我拟了如下几个访谈问题:
 
1)2015年5月,您以《洛夫诗全集》获得首届李白诗歌奖,您说“李白是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性的最高标杆”,和众多台湾诗人一样,您也是在传统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对年轻一代,您有何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上?
 
2)台湾前行代诗人都能写一手优秀的乡愁诗,这里面和前行代诗人自身的身世有关,他们大都出生就学于大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到台定居,能否请您叙述一下您的出生、成长,您写作中乡愁的来源?
 
3)《因为风的缘故》经常在各种与爱情有关的朗诵会上被朗诵,有人说,诗人最好的情诗大都不是写给爱人的,可您这首偏偏就是写给您的太太,说说创作初衷?说说您的爱情,和家庭?
 
4)诗歌界自古以来就有为诗人下定义的传统,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您则有“诗魔”之誉,作为当事人,能回忆一下“诗魔”的出处,“诗魔”的旨意吗?您个人对“诗魔”这一称谓的看法?
 
5)评论家沈奇教授评论您“得西方现代诗质之神而扩展东方诗美之器宇,获古典诗质之魂而丰润现代诗美之风韵”,说的都是您擅长融合古典与现代之长,请以您具体的诗作谈谈您的融合心得以启发后学?
 
6)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突破了很多藩篱,许多台湾诗人纷纷到大陆开会、旅游,您也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员,这种交流对您的诗风有什么样的改变?对台湾的诗歌风气又有什么样的改变?
 
7)您如何看待全球化语境下诗人的文化定位?您经常参加国际性诗歌交流,应该比较了解中国当代新诗在国际间的影响力,究竟中国当代新诗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8)如果请您给您近60年的创作生涯各个时段做一个划分归类,您如何划分归类,为什么?
 
9)除了自身创作,您还是著名的诗歌策划人、活动家和编辑家,您参与创办的《创世纪》诗杂志已成为诗歌史上绕不开的一页,诗歌圈对《创世纪》不陌生,但普通读者可能就不太了解,请说说《创世纪》?
 
10)书法艺术已成为您的一个亮点,您书写的内容主要是您自己的现代诗,您倾心于书法是否证明了一个观点,中国文化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最终都会回归传统文化?您习书法的心得?
 
之所以要把访谈提纲罗列在本文是因为洛夫先生在10月6日下午的访谈结束后连连称赞作家网的功课准备充分,访谈内容很契合他的写作本质。对这十个问题洛夫老师如何回答,可以到作家网“作家访谈”视频观赏。除了准备访谈提纲,我另准备了拜见洛夫老师的两份礼物:1),带上《海峡瞭望》2012年第12期,上面刊登有我撰写的《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2)我新近在台湾出版的诗集《父母国》及潘洗尘主编的《诗歌EMS》与我有关的两个专辑。随身我还带了几本诗集《极地之境》但不打算送洛夫老师,书太多了,恐老先生拿不动,但还是带着备用。
 
10月6日下午,朝阳大悦公寓1号楼3010演播室里,摄像师赵俊义、陈龙忙碌着在布置灯光、机位。按照约定时间3点30分,洛夫先生准时到达。刘不伟和我奉上茶水、拿出签名册签字笔,请洛夫先生留下墨宝,这些,都是嘉宾到作家网做访谈的必须。距离2006年鼓浪屿诗歌节第一次见到洛夫老师转眼已近10年,但老先生变化不大。先生落座后我先把《海峡瞭望》拿出:“洛夫老师,您收到过这本刊物吗?”
 
先生接过刊物翻了一下,“没有。”
 
“那,这本就给您。”我对先生说,“里面有我写您的文章,《海峡瞭望》是福建省台办主办的,影响很广,特别在对台宣传上。我从2012年第12期开始在这个刊物开设专栏,每期介绍一位台湾诗人一首诗,您这是第一篇。”
 
洛夫老师很高兴翻到了写他的那一页:“大陆很多刊物都有与我有关的信息,但我都没收到,谢谢你。《海峡瞭望》是月刊的话,你已经写了好多诗人了。”
 
我说是,等今年专栏结束就写了37个,如果明年继续开,再一年,就49人了,哪天专栏不开了就可出本集子。
 
洛夫老师连连点头,说这个系列有意义。趁着洛夫老师翻阅《海峡瞭望》的间隙,我连拍几张相片,预备呆会发布微信用。每次拍摄“作家访谈”视频,我们都是同步在微信、微博上传播的。
 
我又拿出《父母国》说这是刚刚在台湾出版的。台湾哪家出版社?洛夫老师很感兴趣地问。秀威。我答。我并且继续说,秀威近几年出了很多大陆诗人的诗集,我这本诗集主要选取与故乡风土人情有关的诗篇整理成册。
 
哦,这个主题好!洛夫老师回答,《父母国》这本我要带回台湾,很多诗集我带不动,就放在我儿子这里,我儿子现在北京。
 
您儿子就是音乐家莫凡。我接上话。
 
我又拿出了《诗歌EMS》我的《试译陶渊明》说,洛夫老师,您解构过唐诗,我这本也跟古典有关,但不是解构,是翻译。
 
洛夫老师接过诗集,很感兴趣地说,你这陶渊明有加上你的想法吗?
 
我说,没有,基本就是用比较现代的语言重新翻译了陶渊明。大陆有一些白话古诗的选本,缺乏现代感,把古诗译得像白开水,我于是就想重译一下,选了陶渊明的文本来做实验。
 
我对唐诗是结构,重新施加自己的感悟,跟你这翻译不一样。洛夫老师说。
 
洛夫老师注意到了《诗歌EMS》的开本,赞扬这种开本漂亮。我说,这是大陆诗人潘洗尘主编的,以周刊的形式,每周推出一位诗人的最新力作,迄今已三百多期了吧。我又进一步介绍了潘洗尘主编的《读诗》《译诗》和《评诗》。我说,潘洗尘是大陆以个人力量对诗歌贡献最多的诗人之一,还曾经带团到过台湾。
 
这时主持人李晶暗示一切就绪,可以请洛夫老师移步演播室了。我们于是在演播室外等候。
 
一小时后,洛夫老师走出演播室。我的微信上已有一百多个点赞的。《海峡瞭望》编辑鲁亢更是要我请洛夫老师为《海峡瞭望》题词,我问,题什么呢?鲁亢说,随老先生意。我说,太仓促,恐老先生费神,还是你想个句子吧。鲁亢于是发来:
 
“祝《海峡瞭望》越办越好,佳音传两岸”。
 
我把《海峡瞭望》编辑鲁亢的要求转告洛夫老师,并把纸笔备好,洛夫老师想了想说,我自己写一句吧。当即挥毫:
 
“我们不但要拥有诗歌,更要让诗歌拥有我们。——祝《海峡瞭望》越办越好!洛夫2015.10.6于北京”
 
我也赶紧请洛夫老师为我的诗集题签“父母国”。
 
作家网总编赵智已在青年餐厅摆下宴席宴请洛夫老师。陪同的还有诗人翻译家北塔,诗人杨东彪、周道模和我。赵智总编当年和北塔等组团到台湾出席世界诗人大会时与洛夫老师有过交流,此番重逢,大家都是欣喜。筵席上的话题从《创世纪》开始,洛夫老师说,他主编的《创世纪》对诗歌质量很挑剔,习作类的诗是不可能在他手上刊登的,当年在他手上退稿很多,以致很多人说他霸道。因为对好稿的坚持,《创世纪》推出的诗人个个立得住,培养了很多诗人。洛夫老师很早就不再做《创世纪》的选稿工作了,他认为后来的《创世纪》选稿上没有当年那么严格了。
 
周道模说到曾读过洛夫老师的一篇访谈,对艾青的诗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大意是,艾青诗作贴近时代,这是长处,短处是,艺术上有欠缺。洛夫老师回忆起这句话的出处,当年艾青被提名诺贝尔奖,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前,台湾各大报都会辟出版面采访相关人士谈谈对当年被提名的作家的看法,他就是因此被电话采访对艾青的看法才说出这番话的,但这番话他也是引用的一个著名诗人的观点(好像是聂鲁达)。我回想起从演播室到青年餐厅的路上,洛夫老师问我,艾青、臧克家是不是依然是寻常百姓知道的诗人。我答,是,因为他们都上了教材,只要读过书的人都知道。 
 
洛夫老师回忆起1930年代他10岁在上海时艾青是当时影响很大的诗人,他说,那时报童都是沿街叫卖,一有艾青的诗作,报童就喊,今天有艾青的诗,今天有艾青的诗!
 
洛夫曾在文章中说到自己的诗歌起步深受艾青的影响。但很可惜,艾青这批人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丧失了写作的条件,他们的才华没有得到发挥。倒是他们这批赴台的诗人才华未受损害,依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北塔、杨东彪把话题从艾青引到了戴望舒,戴望舒是艾青的发掘者,艾青一生都很感谢戴望舒。此处不再赘述。
 
我记起我曾问过洛夫老师一个问题,要如何才能保持创作力不衰竭?洛夫老师马上就回答:变。
 
并进而解释,要不断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的写作路径,可能在变的过程中会写不好,但不要害怕,坚持下去,就能找到新路。
 
 
 
                                            2015-10--7,北京。
 
 
洛夫先生在作家网接受作家网主持人李晶的采访

洛夫先生和作家网总编赵智合影于作家网演播室,2015年10月6日
 
本文作者安琪向洛夫先生介绍相关书籍。
 
———————————————————————————————— 
本文刊于《海峡瞭望》2015年第11期,刊登时题目改为《洛夫:变,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