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西部诗歌论著《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批评文论集《地图与背景》,诗人评传《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多部。主编:《二十一世纪十年中国独立诗人诗选》《昌耀诗文总集·增编本》。
燎原《海子评传》《昌耀评传》最新修订本同时出版
海子评传(最新修订本)前言
燎 原
这部“最新修订本”亦即“三次修订本”,是《海子评传》的第四个版本。最初的版本为2001年出版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其后又有2006年出版的“修订本”,2011年出版的“二次修订本”。
在第三个版本的前言,我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最初书写这部评传时,出版者就把它定位为一部常销书,没想到今天正在兑现这一设想。我想这既与海子诗歌持久的召唤力有关,也与这部评传扎实的大盘底座有关,使它因此而能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资料,成为一个“吐故纳新”的有效载体……“这样说,并不是我期待这部评传还会有第四个版本,但许多事情却很难预料。”
现在,这部评传就真的有了第四个版本。
而在这个版本的修订中,我仍施行了大规模的“手术”。
其一当然还是新资料的增补,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子当年在昌平大量的生活写作细节,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个更为鲜活有趣的海子。而这其中关于他《日记》一诗中“姐姐”的信息,则矫正了我此前的版本中,其与青海德令哈关系的推断。另一类,是近年来各地举办海子诗歌艺术节及其母亲的信息,以此反观他当年诗歌中的一些预言,使人会对其天才诗人神秘的“通灵”能力,产生更深的感触。
其二,是文字上删繁就简的深度调整。这种调整,一是对过时信息的删除;二是对相关表述更精确的处理;三是把某些略显冗赘的诗意蒸腾,精简为清晰、结实、富于逻辑力量的条理。这当然是时间赋予我的新的趣味和能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部评传能在四个版本的升级换代中持续走向读者,说明它的命运尚还不错。但在为此愉快的同时,我还想表示我的不爽:近若干年来,我在诸多有关海子的文章、传记、进而是学术论文中,看到了对这部评传中大量文字的“挪用”。他们当然清楚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但却硬着头皮刻意蒙混。其主要原因,一是“挪用”的篇幅过大,若注明出处,其“原创”性便失去了筋骨。二是对某些关键性表述的“挪用”,他们大概太想说出那样的话而说不出来,就索性把你的变成了他的。十多年来,我曾两次为这类事情较过真,一次因对方曲意狡辩,我因此专门撰文公诸网络。另一次则是我电话质问对方时,对方不但爽快承认,并表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一直把它当成了枕边书。”听那意思,好像是要用抄袭的方式向我致敬。这样憨厚的解释虽然让我受用,但我绝不想再见到这类事情发生。
2015-9-11·威海蓝波湾

《海子评传》(最新修订本)作家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24.9万字
昌耀评传(最新修订本)说明
燎 原
《昌耀评传》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关于昌耀以及这部书,有这样几件事需要一提:
2009年8月7日,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西宁开幕。8日下午,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诗人,移师昌耀流放生涯中的第一个驿站——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共同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仪式:“昌耀诗歌馆”揭牌开馆。在诗歌馆四合院式的庭院内,生前历尽磨难的昌耀,以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的形式,接受了时间的加冕。
另一件事:《昌耀评传》出版不久,在我要将样书寄给一位重要的当事人——青海民族学院的刘启增教授时,却从其亲属处获知,他已去世。这个信息让我顿时心生惊骇和“后怕”,刘启增曾与昌耀一起落难于祁连山及新哲农场等流放地,没有他陪同我采访并提供资料,昌耀漫长流放生涯中的诸多经历,都将成为谜团。那么,精神矍铄而又顽劣的刘老头,该是一位特意等待我的使者,为我进入他们那代人共同的命运腹地而带路,一旦使命完成,便倏然隐遁?这使我再次醒悟到,这个世界内部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清算机制,该受报应和该得偿还的,一定都会各得其所!正如历史把荣耀还归昌耀。
第三:在《昌耀评传》写作期间曾给我以同样重要的帮助,并为此书撰写了序言的韩作荣先生,转眼间也已成为“故人”,于2013年11月离世。韩作荣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和编辑家,也是昌耀少有的知音和挚友。早在1979年,昌耀以无名者的身份复出诗坛之初,时任《诗刊》编辑的他,就似已看清了一个未来的昌耀,由此一路扶持陪护,直至昌耀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而将韩作荣先生的序言重置于这个“修订本”,既是向他的致敬,更因为这篇序言的不可替代。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个“修订本”一是增补了部分资料,二是强化了相关评述,其余工作则是文字上的微调——以使表述更为干净、精确。
2015.7.15·威海双岛湾
修订本后记
在《昌耀评传》首版本的末尾,我曾写过一篇简短的“后记”,现略去第一小段移植于下:
“这是我继《海子评传》之后,第二部中国当代诗人的评传。但与第一部不同的是,它是我对昌耀的还愿。昌耀曾经用谦卑而清澈的光束照耀了我,现在,我要将这一光束返还回去,使他从幽暗中豁亮现身。
马上就是2007年了。此时窗外正在下雨,细雨中的世界一片润泽。”
它记录了我彼一时刻的心境:在终于完成这一还愿后,我的工作似也随之结束。
但昌耀仍在继续,在诗歌史不动声色的大规模淘汰中,昌耀却以“逆袭”的形式,在水落石出中持续升高。在他去世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作家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昌耀》(2006年)、《昌耀诗选》(2009年)、《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2010年)。一位诗人的生命,正遵循着文学史上那类经典性作品的传递模式而延续。
这部评传也因此获得了继续的前提。此外,当还缘之于评传自身的因素——2011年,西南大学一位硕士生在其长篇学位论文中,这样描述了当代的昌耀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当属《昌耀评传》……此书对昌耀的生平及诗歌道路做了全面、细致、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解读,在对昌耀生平资料的展现上是其它相关文字难以比拟的。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昌耀的作者均无法避开它”(丁凯:《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
当然,这部评传能够以修订本的形式而继续,还缘之于出版者的眼光与加力。
燎原,2015年7月26日中午,完成修订本于威海蓝波湾

《昌耀评传》(最新修订本)作家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46.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