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崔荣德诗集《逆光行走》研讨会现场发言全文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
“当代诗人系列诗歌朗诵会之”崔荣德诗集《逆光行走》”研讨会发言整理



 
  主题:中国诗歌网“当代诗人系列诗歌朗诵会”之崔荣德诗集《逆光行走》
  时间:2017年7月18日
  地点:北京草原文化部落
 
  主持人(杨志学):今天下午我们又一次借赵智的非常有情调,非常有特点的地盘,来举办一次同样有意思的,别具一格的研讨会。今天研讨会的对象确实是一位不容易的,是一个底层的经过几十年写作经验磨炼的诗人。崔荣德先生,给大家见个面吧,我们大家给他鼓个掌。为什么要给他鼓掌?因为他非常的不容易,他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他生活的地方在重庆酉阳县。他到这个地方来回需要10来天时间,他要换程几次交通工具。从乡村到县上然后又到省城最后才坐上火车到北京来,他本来是自己不想来,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本来有这样的打算。后来我们工作人员反复跟他沟通,说希望还是能够到场,面对面的交流比较好,让他亲身感受一下。这也是他的一个梦想,崔荣德先生,我们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他,对他非常陌生。但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写作,他已经出版了两部教育专著四部诗集,我们手里拿到的就是又一部很厚的诗集《逆光行走》。今天以这部《逆光行走》为蓝本,作用主要的文本对象。这场活动我们看横幅叫朗诵会,没有打“研讨”两字。实际上应该打一个人“研讨暨朗诵”才比较全面,因为这么多专家来了。我们还要有一些点评,为什么淡化研讨。我问了一下,说之前刚出版的时候民间一些朋友,就先在北京会议之前做了一场研讨会了。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因为他这个是民间的朋友,他认为不够权威。他认为要有一个官方的机构来给他开这样一个会,要有一些专家,重量级的专家。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一个诗人的梦想。
 
  所以可能他越是离中心遥远,他越有这样的渴望。他经过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北京。今天本人和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所以要给他鼓一次掌。这次会议按照策划,何建明主席答应要来参加研讨会的,因为临时他有重要的会议,不能亲临会场。但是何建明主席发了一个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我就念一下。念完以后我再介绍今天莅临的专家。我等于是开场白多说几句,这是何建明主席的对诗集《逆光行走》研讨及座谈会的祝贺。
 
  “我热烈祝贺崔荣德先生诗集《逆光行走》出版座谈及朗诵会在北京朝阳文化部落举行,中国诗歌网举办的当代诗人系列研讨朗诵会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品牌,能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举办诗歌作品研讨会和朗诵会的诗人,应该感到一种荣耀。我有幸阅读了崔先生的诗集《逆光行走》,感觉到他如一束黑暗中的明光,又像巨浪,情感力量是巨大的,会给读者带来冲击,也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快感。《逆光行走》走出了一种勇敢,一种磊落,一种超然。《逆光行走》它走出了平常,走出了个性,走出了境界,走出了一个新的诗人的路径。我期待崔荣德先生佳作频出,取得更大、更光辉的成就,何建明2017年7月18日。”
 
  按照今天会议的流程,前半部分围绕崔荣德先生这部著作,对他的作品进行点评,座谈、交流。后半部分是在他的作品中选择一些进行朗诵。今天到会场的有一些是专业的朗诵者,也有我们诗人会即兴的朗诵。还有我们主办单位的发言,下面我先介绍今天应邀莅临会场的领导、专家和诗人朋友。
 
  包明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全国政协委员。
  吴思敬,《诗探索》主编、著名诗歌理论家、中国诗歌网顾问。
  程步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
  金石开,作家出版社宣传部主任,中国诗歌网总编辑。
  赵智,作家网总编,蒙营文化部落董事长。
  谭五昌,北师大教授,著名诗歌理论家。
  北塔,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诗人。
  安琪,女诗人,作家网编辑。
  徐安琪,女诗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副主编。
  黄尚恩,《文艺报》编辑。
  丁鹏:《诗刊》社编辑,诗人。
  李浩,《十月》编辑诗评家,诗人。
  季冉,《作家文摘》编辑,诗人。
  尹超,《中国作家网》编辑。
  兴安,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诗评家。
  张富英,《作家报》总编,诗人。
  李迎兵,原鲁院辅导老师,文联专业作家。
  任启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剧本评估中心,诗评家,诗人。
  石艳: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爱好诗歌。
  范龑申,中国诗歌网行政处长。
  祝雪侠,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总监,本次诗歌朗诵会策划。
  崔荣德,本次朗诵会作者。
 
  特邀朗诵嘉宾:
  张宏: 国家一级播音员,《诗意中国》制片人、总导演。
  非也:《诗意中国》总策划,朗诵家。
  李军:北京朗诵艺术团演员,景声朗诵团副团长。
  杜雨桐:朗诵艺术家,诗人。
 
  媒体:
  文艺报、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劳动午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作家报、国际华文作家网等。
 
  在专家发言之前,我们中国诗歌网作为主办单位,先请诗歌网的总编辑金石开同志致辞。
 
  金石开:非常荣幸代表中国诗歌网为这次朗诵会致辞,因为这个致辞是我们诗歌网的负责人来致辞的,但是可能考虑到今天来了这么多诗坛有重量级的诗人朋友们,感觉到主持人这一块,所以需要我说两句。
 
  首先我向作者表示祝贺,向今天的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在这么炎热、酷暑又临时加了一场大雨,在各种艰难挑战下,我们的这些评论家朋友们、诗人朋友们还是如约而来,所以说我认为这个研讨会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向诗人表示祝贺。
 
  第二个就是向今天参会的各位评论家,诗人朋友们表示感谢。崔荣德诗人作者的身份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了,是从方位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个底层诗人,但是看了他的诗集之后,显然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很多成就。也成为他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名老师的工作生活上重要的支柱。也是他人生历经磨难,但是呢,总是有一些转折的推动点,就是因为诗歌。所以说呢,今天各位专家来能就一个显然还没有被诗坛广泛知道认可的,广泛了解的一位诗人来做研讨。我们同样也是对诗歌的一份深情,对诗歌的一份热爱,所以代表中国诗歌网向各位评论家表示感谢。
 
  想介绍一下搞系列活动的意义,因为对于诗坛来说,今年我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也就是新诗百年了,我想诗歌本身没有成长的周期,尤其对于新诗,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成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是对于新诗来说,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从事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以编年来推动我们工作生活的时候,就不自然的,就自觉的把这种编年这种概念反馈到,体会到诗歌上来。从而影响了这种诗歌编年发展的一个效果,我想最有效的一个效果,对于我们当代诗人来说,最好的一个环境就是说不管是我们诗人,还是评论家都是站在历史、传统、现实的高度上来总结我们诗歌创作的成就,来看我们诗歌未来将要发展的方向,有了这个理念,有了这个雄心和姿态,也是有了这个高度。我想每一个诗人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把这样,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创作和文字。所以呢我认为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们也就搞了一系列的当代诗人的研讨会,这样就是说从具体到崔诗人,崔老师这一块来说,我就想结合百年给我们的启示,谈一谈。虽然是一个致辞,但是我读了崔老师的诗也有很多话说,我就简单说两句。
 
  我认为就是说,新诗百年可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对我来说,我认为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处在新诗是战斗的百年。所谓战斗就是从新诗到旧诗,这个继承和发扬的时候,它对原来的那种形式的反叛、冲击、革命的这种姿态。我们到现在为止,可能认为大有自信了,可能认为说新诗成就已经不屑于和过去传统里边有诱于我们创作的东西做辩驳,或者做较量的时候。但是呢,在我们现在的这种创作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影子。所以说就经常回到一些诗歌的基本概念上来,就是关于诗,关于语言、关于意象。因为只有战斗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回到基本的问题上来,讨论一些诗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从这个角度上来,我认为诗人崔荣德先生的创作里边,从语言上和诗的意性上都继承了诗歌的伟大的传统,我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首先个人的精神上,主持人说了六天到北京来,他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理来北京的。我想这种心情可见生活在他当中的支撑,我听策划人说竟然为了省一些路费,可能想远程观看我们这场研讨会,最后是我们策划人的鼓励下来到北京。当面听我们专家的评论,这就是诗歌的伟大的传统。这种传统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血液里,尤其是我们诗人的血液里边。对诗歌的敬仰,对诗歌的自己精神世界里边的支撑作用,就是有一个非常大的一种发扬。
 
  另一个就是说传统的恢复,我认为它是一种渗透力,是生活和诗歌的双向的渗透力,我看到他这一本厚厚的诗集,大概算了一下,应该是四百到五百首之间,我是没时间看完,我抽看了一部分,做了很多的标志。我认为他的诗歌当中处处见到生活的点滴,把诗歌和生活融为一体。这里面因为举例子太浪费时间,从这些标题当中就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印象。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说尤其是我们在北京,我们在这个社会里边,很多人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过着二手生活。过着二手生活,这用他们研究者的话来说,就是媒介生活。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而是媒介当中。是电视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媒介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诗人他是真正生活在现实中,这对诗歌创作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天然的优势。我想诗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包括前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网络诗人,网红流行。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诗歌,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他解决了诗歌的一个真的问题。真情实感,他对生活,我们可能写诗和我们在物质精神相对非常丰富优越的情况下,反倒体现了生活中的缺憾感,但是那些诗人在各种生活无望,在各种生活精神面临很大危机的时候,他那种在诗歌里面体现的感情,我认为是真实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这种优势对诗人来说就是渗透力。
 
  第二种我认为就是说诗人的诗歌创作里边一个洞察力,就是我看了一下他这本诗集同名的一首诗《逆光行走》。我看完之后感觉到非常惊叹,我其实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只要前进,向着光明基本上都是《逆光行走》。但是呢作者的这个逆光有的还有一层意思,是逆着光阴行走。所以呢他的心,他看待历史,把历史的沧桑感,把几千年的历史概括成一串串秋天,就这样成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逆光行走》,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这种类似的例子。对生活的概括,对历史的概括,传统的概括,非常的有高度的提炼。
 
  第二个我认为是对一些生活洞察力,这里面有很多诗,我尤其是特意翻看了写诗歌,有人把这个叫原诗歌。诗人与诗歌关系,诗人与生活关系里边呢,有很强的这种概括力。体现了与以前不一样的观点和不一样的这种瞬间的情感和思考。所以说呢,我认为是有很强的概括力。因为前面很多原因,我认为在诗集里面,还有很多体现出内力、柔力,有很多内敛的东西,这样不做过多的阐述了,总之我认为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是取得了一种很大的进展和成就。当然如果今天的研讨会呢,我也不想说让大家对一个诗人来说,可能是来听取我们对他诗歌中一些亮点,优点,要点出对特发扬光大。但是呢也要毫不吝啬的指出一些诗歌中的缺点,这样对诗人来说,是良药苦口利于行,但还是要接受。所以也希望专家能在这方面不吝的指出,我想说的几个问题。
 
  一个就是看到诗人的诗歌创作里面,我随手翻了好几首,都是在最后的时候,一字一行。就是说绿色世界,可能是诗人追求音乐感,节奏感的时候,特意打造这个东西。实际上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的,不是一首两首,有很多首诗。你看随手翻开一个,有很多一字一行的,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诗歌中讲究诗歌的节奏,音乐性。我认为这也是诗歌传统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对新诗来说,诗歌的音乐性不是必须的,但是在这里面做的有所追求,有所进展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就是说诗人的创作,诗歌的创作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各个方面都写到生活里来了,在北京住个旅馆,跟小女孩聊天,QQ。很多事情都写在生活上,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想诗歌从来不是以数量取胜,不管是诗歌本身的文字上,还是你的创作量上。一定要积累,积攒到一定程度,再写成诗歌,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抒发自己,但是诗歌一定是精华,要有提炼,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志学):好,谢谢金石开。他是把几个内容合到一起了,但是他做致辞被崔荣德的作品读的很细致,有一些切身的感受。正好就把研讨,把专家发言讲的话合到一起了,对崔荣德先生也很难得,就一起来说了。表达我们单位对崔荣德做这个活动的重视,和我们对崔荣德诗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个地方,代表我们单位的欢迎。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场,我们今天为了表达对崔荣德的敬意,我们单位来了很多,我们还有一个团队。
 
  后面坐的是我们诗歌网的幕后为全国诗人服务的,小姚,(人名)。我是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部主任,中国诗歌网负责人杨志学。也是为诗人服务,还有一些媒体的朋友。名单上写的是没有打名单,有遗漏的话,大家包涵。因为这个会做的很不容易,做了很多事无巨细的工作。
 
  我们单位致辞之后,接下来就有请重量级的专家依次来发言,对崔荣德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也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首先我们有请资深的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包明德先生,首先由他来给崔荣德先生作品进行专家点评。
 
  包明德:主持人好,与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好。今天来参加研讨会,很有幸见到作者崔荣德先生本人。也是一个心灵的收获,向崔荣德先生表示祝贺,表示敬意。《逆光行走》这部诗作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春夏秋冬,风花雪夜、苦辣酸甜。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景,一些物。但是这些景物却呈现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景物、事物的侧面。作品关心、关注的是生命,是生活、是奋斗,是热情,是向上的美好。散发的是光亮,是温暖、是色彩和诗情。总体上这个作品体现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切的体验。提供的是可靠的信息,正确的倾向、清晰的判断。
 
  从语言上来说非常质朴,格式非常自然,原汁原味。少见这种矫情拿捏,也没有虚假的标配。所以总体上这部诗作呈现的有一种艺术魅力冲击的力量,是我们当下诗坛的一股清风。因为诗歌是社会的良知,是心灵的法官,是善恶的哨兵。所以我们在这里面可以完全捕捉到综合性的元素,当然了我也同意刚才石开先生的话,艺术因琐碎而亡。有的素材可以经过一些过滤把它淘汰,这些诗里面呢,我重点看了他以树为题材的。我不完全的统计,这部诗作里面整个写树的作品有25篇,也就是说“一棵真正的树“,“一起成长的树”,“冬天是一棵树“,“弯曲的树”,“我们看一棵树”,“一棵树的诞生“,“我从来不把它叫做树”,“我不会忘记那棵小树”,”操场上有一棵大树”等等。这25篇关于“树”题材的诗作,我都是认真的读了,为什么呢?
 
  一方面我个人的经历对树也有深厚的感情,再一个从我阅读的文学作品里面,包括雨果的《我的大树》,包括我们国内的《白杨林》有一些因果的,大树的散文、小说我看过一些。所以触动了我心灵的一些热点,所以我就他写树的题材。我谈点自己的感受,你比如说《一棵真正的树》。我从这“一棵真正的树”里面,一开始看他的作品《逆光行走》,我还是反复的推敲了一下,看到”一棵真正的树“以后。我对他作品的片名有了更透彻的体悟,有了一个新的感觉。这是“一棵真正的树/从不向天空生长/天空只是它生存的土壤/我们看到的枝/看到的叶和果实/只不过是树留在天空的根须/一棵真正的树/总是背负着阳光和梦想/心始终向往着大地/一棵真正的树从不张扬/越是伸入泥土/思想越是翠绿/生命力也就越强大”。
 
  从这首诗里面,我一下子顿悟到这部诗作为什么叫《逆光行走》?它这里枝是空中的根,根是地下的枝。感觉到这里面,这部诗很有他的诗意,很有他对生活的思索。荷兰那个诗人有叫林美(音)的,他有一部作品,我很年轻的时候就看过。叫《又见橄榄树》,他那里面就是看到街上的橄榄,总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感情。回望起过往品尝的生活的苦辣酸甜,看到这种橄榄树,他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感情。就回味起过往人生的苦辣酸甜,这个作者同样有一首诗,我想和这个很像,包括荷兰的林美还有其他一些诗人写树的所谓的情愫和感受很有相近的地方,你比如说《我不会轻易忘记那棵树》,那时候我还很小很小。那棵小树是悬崖的石缝,在悬崖的石缝生长。往复整个一生就要掉下悬崖,那是一棵急需帮助的小树,我把它铲来泥土从此站稳了脚跟。以后我长大成人,偶然路过那个悬崖,那棵树依然那么瘦小,炎炎烈日下根本不能为我遮风挡日。
 
  刚才石开说到研讨,我发现到一个推敲的地方,我也顺便说一下。这个地方根本不能为我遮风挡日,我觉得你诗中用的都是日。太阳是很神圣的,整体上这个地方可不可以用挡光,挡荫,比“挡日”更具体化。太阳是我们的父亲,是最神圣的。到处老挡着日,这个地方供你推敲,好不好。
 
  我继续读完,在以后的日子我也永远记住,我们的童年生活,我不会轻易忘记那棵小树。这个地方我觉得和我看过的一些中外的写树的名篇,所流露的情愫,所流露的情感,所显现的价值有特别相近的地方,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关于树最喜欢的还是《操场上,有一棵大树》:“我们执教的学校有一棵大树/它静静的站在操场/用圆圆的树冠守护着宁静的校园/寒暑它总是这样/远方的人总是念出它的名字/枝头莺歌燕舞/我们校园就鸟语花香/这棵大树在炎热的夏天为孩子们遮荫蔽日/风雨里坚守自己的岗位/毫不退缩/我们都喜欢它/只是学校个别领导/觉得这棵在操场上很不顺眼/几次搞扩建,都要把它给伐倒/我说万万不可/你不能丢此骂名/现在这棵大树在操场/给孩子们做操、奔跑”。这个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诗,“做操、奔跑”的后面呢,又有几句,这几句我觉得又是多余的了。看后面还有几句,“它站在墙边那一排退休下来的树/那一排退休下来的树/遥相呼应,成为一道风景线”。这几句我觉得画蛇添足了,“退休”这个概念很好,一排退休的大树。当然这有你的体验,但是从我一个读者的视角来看,这几句完全可以省掉。最后结尾“现在我们学校这棵大树/依然在操场/给孩子们做操、奔跑”就完了。此段一出,见好就收。
 
  总体来说,你这棵“大树”使我想到了雨果的“大树”。这个雨果有个朋友请他到庄园,一看到这个朋友珠光宝气,连耳朵上都戴着金子,胸上戴着金链子,穿着最豪华的衣服。几个仆人去迎接雨果,雨果就想这么珠光宝气请我是什么意思?这是为了炫耀,临死之前炫耀。结果最可笑的是走在一棵千年古树的旁边,这个富翁雨果先生请看我的大树,这时候雨果非常的恶心,作呕的感觉油然而生。从内心里爆发了一句是你的大树,你也配。千年大树是神明一样,看尽人间众生。你一个土豪,这是我的大树,所以雨果批判意义,你的诗批判校长,这种官僚,这种无知,这种愚昧,这种境界的龌龊、污浊。这个东西我觉得批判意义是很好的,现在我们讲整个国家生态面临着危机,借着这个大树虽然朴实,但是可以洞悉到你爱护自然,爱护大树和整个所处的生活环境,这种氛围。总体来说,我看你25首大树,我概括出两点。
 
  这两点呢,第一点就是说崔荣德你既食人间烟火,又向往诗意的眼光。这是我从你25首瘦题材里面品位到的,你以敏锐的生活警觉,同情和力量到底层的生活,劳苦大众。以清醒的良知呼唤公平,呼唤关爱,呼唤理解。呼唤人们不要遗忘偏僻的角落,要呵护孤独的灵魂和感情。要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坚守,我这是从你这25篇大树里面开掘出来的一些价值倾向和道德标准。
 
  第二点呢,就是我说作品的灵魂,是审美的意味,审美的意境,审美的意象。以通过大树,我想是重塑了你作者的价值倾向,身份意识。你使你自己是诗人的感触得到了扩展,得到了延伸,得到了丰富。使大树人格化,而又使主体,使你诗人自然化,大树化。所以这种自然与感受是互动的,是叠合的,是交融的,是合一的。整体上呈现了一个美好的情景,表现了生命的顽强,表现了艰苦的努力。歌颂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简约,那种单纯。但是那种奋力挣扎与奋斗,表现了生命的顽强,也表现了默默的奉献。所以总体上呢,感觉到你的诗焕发出一种正能量,焕发一种艺术的魅力。焕发着一种艺术的冲击力,好,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好,谢谢包明德老师。真是一个文艺理论家的高度,而且关键是看包老师的态度,他给你写了一篇文章。手写的人不多了,包老师写了那么厚的,把你一首诗,很多诗抄了下来,体现了他的认真。一个理论家光有理论的高度,还有对作品细读的功力,还有对你基层作者的关爱和充分的肯定。我想对你非常有益的,有些意见是非常精辟的,非常中肯的。有包明德老师这样的评价,我觉得就可以把你这场研讨会撑起来,何况还来了这么多老师,这么多文学评论家。所以我们感谢,再一次感谢包明德老师。不容易的手稿,给你写了那么多。接下来有请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老师发言。
 
  吴思敬:和崔荣德老师第一次见面,我确实觉得呢,真是人如其诗,他这人一看就非常的纯朴。和他诗歌中展现的主人公的形象非常相象,崔老师实际上应当也是底层写作的代表,但是他底层写作又不同于我们有些人的底层写作,我们有些人底层写作更多的去写打工,打工生活中的悲惨的场面作为一种呼吁,引起社会的重视等等。而崔老师我认为他的题材要宽泛得多,尽管他本身是在底层。但是非常的宽泛,对生活的思索面非常的广。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身份,能够有这么丰富的收获。现在第四本诗集,诗集又这么厚重,非常难得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叶圣陶诗歌奖”,叶圣陶老师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年轻的时候当教师,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一直当上来。他这个奖主要就是面向教师,在当下我们文坛当中有很多出身于教师,有的非常火。比如像《甄嬛传》的作者,就是浙江的一个作者,我们在以前的教师评奖当中呢,我们也看到过很多教师的作者。所以这次我又认识了崔老师,我也建议崔老师用你的诗集去申报下一届的校园文学奖,是教师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我觉得获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对崔老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当中坚持诗歌创作,而且又这么丰硕的成果,我是很敬佩的。崔老师的诗呢,确实有他自己的追求。他有一首诗叫《我说过我不会轻易出卖这个词语》。这首诗当中有一句话,他说“我把我的想象上升为哲学”,我认为这句话很能够概括出崔老师艺术追求和他自己是一个标杆吧。
 
  首先他这里强调的是想象,而不是简单的生活现实的照搬,生活现象的照搬,这是对是诗歌很真切的理解。还有还要把想象上升到哲学,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觉得这更是一种追求,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话,凡是神明的斯都是诗,凡是诗都是斯,后来郑明老师在一本著作当中的名字就叫诗与哲学是近邻,实际上他们都体现了作为一个诗人对于诗的追求,对于哲学的追求。诗人和哲学家毕竟是两种身份,两个行当。哲学家可能更多的是直接面对自然、社会万物。用哲理的语言、思辨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哲学问题的深入的思考。而诗人尽管他也会有同样的对社会现实也好非常精辟的探讨,但是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把这些道理说出来,而是要通过立项,通过一个画面,一个形象的东西,把这个思想诞生出来。崔老师在诗歌当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种追求,他很注意形象的捕捉。刚才包明德老师经过细读总结了他的25首诗写到树,这个树就是他从生活中提炼的意象。
 
  崔老师不光写了树,因为他作为底层写作,所以他往往是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或者看了不起眼的地方,他发现诗意。寻找到了自己的立项,我这儿就提到“蚂蚁”,这个“树”刚才包老师做了很精致的分析。写”蚂蚁”的也不止一首诗,有一首诗叫《黑蚂蚁》(《逆光行走》第6页),还有一首诗《让一只蚂蚁爬上我们头顶》,这里面把眼光放在最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昆虫蚂蚁身上,而且在蚂蚁的身上发现了诗意,同时找到了自我。所以我觉得他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那就是来自底层。但是在这样一个微小的生命身上,他看到了生命的价值。那种不断的进取,不断的搏斗的精神,这是诗人精神的写照。我觉得这部分诗歌当中,就特别能体现崔老师的这种作为在形象,把形象、把想象上升为哲学,这样一种追求。他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我就不一一的举例了。
 
  这点我认为是崔老师的诗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崔老师还有很多地方对当下诗歌界的问题也好,一些现象也好,一些思考。我也是非常认同的,比如说有一首诗的题目叫《诗人,请尊重宝贵的生命》,这首诗还是海子之死。实际上这首诗更多的是针对当下,就是诗人自杀现象。可以说在几千年历史上,真正自杀的并不多,像屈原。还有很多悲剧的,现在诗人当中只有(朱香)是自沉长江,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所迫。但是确实进入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诗人自杀现象。这个现象确实也是感觉到非常沉重的,一个诗人应当热爱生命。这里面也有很多东西,一些诗人思想可以说上了魔道,有人认为海子之所以成名就是用自杀才完成了一生。海子死之前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人,自杀以后一举成名,非常简单的这样一种看法。就是用自杀诗人完成了自我,认为用这种方式他的诗就可以在这个时代留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海子不自杀也是有他的知名度的,也有他的价值倾向。你看海子的诗一种力量,在现实中捕捉意象和他历史的沟通,他写的非常多。这样的诗绝不是他的死与不死,后来有很多人入了魔道,我觉得崔老师敏感的感觉到这个,他写出的诗就是要你尊重生命。你不要用你没有达到的高度,力图用自己的生命实际上你也顾不上,因为我们最终看一首诗的历史地位,最终看到的是文本,我们不管诗人活到多大,你是夭折了,你当了多大的官,甚至于政治身份。王维那么高的官,但是政治地位上是投降了,是叛军。我们只看作品,就看他的作品。所以我认为崔老师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当然这首诗就是太简单了,更复杂的思考一下,诗人之死,不是茫然的一个立场。而是非常的冷静思考,写的更有深度一些。
 
  崔老师还有很多,自己请求是在别的诗人已经达到的高度之上,希望有深入的思考。这里面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跟一些很有名的诗作所写的诗《车过黄河》完全同名。还有一首《有关大雁塔》,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看到这样的题目之后,我觉得诗人敢这么去写,就显示了这样一种气魄。敢于在这个里面挑战,但是我们最后看这个诗的时候,就是最终拼的是高度,就是你发现的和你思维的高度。崔老师的《车过黄河》,我觉得它对于诗中对祖国文化传统不够重视的这一点,是有批评的。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呢如果就这首诗和原作伊沙的《车过黄河》比较起来,这个原作实际上是一种震撼。就是用当下这个时代青年的叛逆情绪,他来展示对我们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教育上的一种不满,一种抗争。在崔老师的写作下,同样也是这样的。这个”大雁塔”绝对的代表了现代诗人一种,抛弃关于深度的不老神话。他就是这样的,就是要取消这个。是有意识的针对这个,所以寒冬后面有哲学的占领,而崔老师把他抹平了,这个哲学的光芒反而不简单。
 
  我认为像这样的诗也同样是崔老师有一种深入的思考,但我觉得最终的思考不是很到位。其实这个原因在哪儿,我后来看了崔老师有一首诗的题目,叫《我和我的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看题目好像是三个情人似的,但实际上三个女人是“手机”、“诗歌报刊”、“妻子”。这三个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就是他最爱的三个女人。一个是手机、手机是通过网络认识实际。诗歌报刊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妻子就不用说了。你最爱的就是网络上的诗歌报刊,我觉得这就是崔老师,你的诗现在在这个水平上面,大师水平原因所在,就是你只盯住网络上,而网络上乌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所以我们如果耗在大量的时间去读网络诗歌,是得不偿失的。当前的诗歌报刊,我们只能这么说,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可读的。你把大量的精力读这样的诗歌报刊,也是很亏的。你确实是吸取了很多大师的东西,有他们的特点。但是你没有突破感,没有提高上去。所以我个人觉得呢,崔老师以后少看些手机,少看点网络,少看点当下的东西。当多看些名家名作,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让你看最优秀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才是你值得学习的,这些作品记在心里,你有了这些作品做底,你再读其他作品,就容易了。
 
  我觉得崔老师也可以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我希望崔老师今后以你的用功、以你的才学,以你的勤奋,如果你要更多的名家名篇,同时还包括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上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你看问题的方式就会跟现在不一样。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更优秀的作品,这是我的一点期望,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吴思敬老师精彩的分析和发言,我觉得崔荣德很荣幸,路费肯定没有白花。来和不来不一样,而且吴老师最让我感动的,也是你收获很大。但是你要把它化为现实,你还要去努力。你要获叶圣陶奖,看你能不能变成现实了,很独特的。叶圣陶先生这个奖就是对教师的,吴老师这个话真有道理,看你的行动了。吴老师是我们诗歌界确实重量级的人物,吴老师和包老师这样的,我们每次研讨会能有这样的专家来我们活动,我们的研讨就有保障了。吴老师还有一个特点,他非常关注年轻人,关注底层,对你的把握也非常准。尤其是看到你来了以后,吴老师说你和他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吻合。那么他解读你的作品也是很用心的,和包老师的又关注了你其他的一些作品,解读了你一些作品。而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像写海子等等之类的作品。还有诗歌以外的东西读出来了,对你是有启发的。
 
  好,谢谢吴老师。我们下面有请中国诗歌学会的副会长著名诗人,也是非常有名的军旅诗人,资深的诗坛前辈程步涛老师发言。
 
  程步涛:我是个编辑,二十多岁当编辑退休。只不过是编辑部主任,然后当校长。给大家服务了一辈子,改错别字、改错别符号改了一辈子。所以今天来这个研讨会,他们都是专门的诗人。今天虽然点到了,我是一个多星期以前就来到这里,开始如实的说,没有看这些。我把这个书翻开第一遍看,粗略的看的时候呢,再看的时候就感觉到很多书值得认真的去思考。就感觉到要学习,你读这个诗的感觉就像作者坐在你对面,正跟你诉说着什么,倾诉着什么。那个角度始终对着你的心去说的这些话,所以读起来非常的亲切。而且诗中间有很多句子都能打动你,让你感到吃惊。让你想到怎么出来的这些句子,有一只白山羊和黑山羊交配,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水在地上是污水,在天上就是甘霖,这些思考是怎么来的。有的看了一遍,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吧。
 
  我写了个小东西,你可以参考。这本诗集收入了近四百首诗作,前面还有在四个诗评家对崔荣德作品的评价,看到这个诗集总体感觉到是不是崔荣德同志在用这些附件来影响读者的阅读,甚至导引读者的阅读。读到诗集之后,把这四个序一个读后感放在后面,并非没有道理。我感觉到崔荣德同志通过这些发声,说明自己诗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应该说这些目的达到了,我赞同石英的这段话。石英说诗人崔荣德在当今诗坛大呼小叫中表现的非常冷静,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坚持走正路。一切用诗句来践行,定位清晰。找不出一点自怨自艾,我认为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正因为崔荣德写作的冷静和低调,今天这个研讨会也有一个特殊的意义。
 
  荣德是一个小学高级教师,在小学讲台上可以把诗写的非常华丽和优雅,但他没有。他在造句上也是惜墨如金,从不进行铺排。也是下意识用最质朴,最简单的去追求尽可能高的表达,生活的底层,精神的高度。正是因为他有也许的坚持和追求,在他的诗作中可以读到一些内涵深刻,用这个声音写到花开的声音,劳作的人明白,水写到,水在低处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水在高处是成了甘露,成了上天对大地的恩赐。我不知道作者出于什么样的冲动写下这些诗句,但是这些平白质朴的诗句带动着大家的思考,这部诗里面还有说在丰台的一家小旅馆,他说他颠簸了24个小时走进小旅馆,这有个插曲。八十年代的时候,八十年代后期写高玉宝那个招待所,到招待所人要登记,拿着结婚证。同去的同志感到很为难,打电话说你认识这里的总经理吗,说怎么了,跟我一个院的。说你跟他说一句,高玉宝两口子来了非要结婚证,没有结婚证不让他们住一块。前几天高玉宝还说起这个事,他写到我们仿佛成了他眼中来自西北不法分子,甚至进京上访的刁民。虽然写的直了一点,但是公共场所都有安检的,连卖肉的架子上不管切熟肉,还是切生肉的刀都有铁链子拖着。
 
  所以这样表达对西北会怎么样,但是后面一转说当知道夫妻来北京领奖时,微微一笑我可以看到初秋北京的夜晚,心情陡然就转过来了。还有我们每天都在改变身边的事物,我们刚才讲到的黑山羊和母羊交配,如果让另外一只白山羊来,我们就改变了整个羊的家族。被劈开的木头相互冲撞、争吵。都想回到斧头身边,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刀子上,刀子在我的手中,要切由我,不切也由我。刀子在别人手中,被切是人家的事,不被切也是人家的事。从一棵树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一棵树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叶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最后我想到好的城市绿化,为了这个绿化完整,从偏僻的地方花几十万,几万买一棵树一直到城市里来。到这里来还不知死活,现在这个事情非常普遍。还有刚才吴思敬老师谈到诗人尊敬自己的生命,诗人你的死亡不能使你在诗歌中永生。既然选择了诗歌,就得经得起这个诱惑。这个写的表达了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和追索,一首短短的小诗包含了记者极为复杂的思考,这些思考恰恰是诗人的体会。还有写的主人公命运的诗作,我特别喜欢乡下亲戚。家里什么都不懂,不敢碰,不敢摸。半天也说不出一句,结束了这首诗。诗结束了,却结束不了诗在变革中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沉重的课题。
 
  《逆光行走》是一部经得住阅读,经得起探寻。四百首诗作让我们感觉到诗人的心情,逆光是指的造成光线的问题。我的理解是阳光照亮了大道,要紧的是我们把目光看到远方。我知道荣德在这里下了很多心,用了很多心的人。这部著作确实有一些挖掘不深的问题,就像石英说的,他说用了这两个字。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从广泛意义上伸长了意义,这也是十分难得的,这也是诗集的可贵之处。刚才吴思敬老师建议你去申报叶圣陶老师,我倒是觉得以后出不要这么出,写二百首。之前一百五十首,这个集和现在不一样。这里完全可以选这样的策略,再就是说这个诗思敬老师和包明德老师都提到了,现在写的过于青涩,过于自然是好处,但是过于随意不行,过于琐碎了,你再用一点功夫,在剪材上可以再用一点功夫。不管怎么样,荣德的诗和别的现代流行的诗作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你照着这样的风格再坚持下去,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程步涛老师,程会长。他是中国诗歌学会的副会长,非常忙的。也是各种活动很多,可以说程老师也是退休了,还是忙很多事。刚才程老师也说到了不光是对作品的阅读,我看厚厚的稿子,对你作品读的也很细致,很独特。而且也呼应了一下吴老师,吴老师说你能够获叶圣陶奖,如果吴老师是评委的话,这一票得了。程会长是不是隐含着别的意思,还有重要奖项你也可以夺取。因为程会长也担当别的奖项的评委,也可以去试一试。所以你这个诗集,同样对你语重心长,对你的诗集包括从出版这个角度,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一点意见。因为诗不要出这么厚,你的资源用尽了。当然你可以源源不断的去发,你的数量很大,但是经过筛选,出诗集就是一个减法,怎么从技术层面上把书出得很好。现在你想出,可以出的很漂亮。这本书拿到当代社会,从书的印制角度显得非常容易被淹没,所以我们都能感觉到你这么好的诗,如果不是我们扒开这些去慢慢的看,所以经过这个会还是有意义的,大家都来读你的诗,如果没有这个会。我是说一个是厚了,在印刷印制方面。确实是因为其他的客观因素,这个诗集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可能容易被淹没。当然这个时代切实容易被淹没,所以吴老师教导你要读经典,不要光读网络,可以读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网有很多好诗。
 
  因为今天还有一些同志也是很忙的,不光是我们吴老师、程会长忙,还有我们的李迎兵老师也很忙,先请李迎兵老师先讲讲。
 
  李迎兵:首先今天来到这儿,非常感谢今天来的都是诗歌界的名家,像吴思敬、何老师包括咱们组织者。还有咱们北塔,今天我就讲三点。
 
  第一点、我和崔荣德这个关系,他当时写诗歌。我在鲁院,所以他投稿过来,用手写写的,那种字体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小草一样。那种很自然的舞蹈,就是手写的,不是打印的。给我的书的感觉,所以又引起了我的关注。所以说也触动了我,通过后来诗歌不断的进步,我也在思考。诗歌的原身是什么?原诗歌,所以诗歌的原身包括刚才吴思敬还有其他老师,包老师所说的举例举出来的包括后来的海子,他们的那种痛苦和撕裂感。他们为什么和普通人,为什么他们的情感那么敏感。所以我就认为崔荣德寻找他诗歌的原身,从他的故乡,因为鲁院原来叫十里堡。他把这个那么浓缩,再具像到那个小县城。那里就是代表我的祖国,就是很具像化的,非常微观的,既要有宏观的跳出来,有那种把握。就像你和一个顶尖的、著名的诗歌名篇交流。通过滋养提升自己诗歌原生的力量,崔荣德最初的诗歌给我的感觉就是说不能说盲目,就像在大的公园里被园丁修剪的草木一样,给我这样一种感觉。第二点、最初在南方打工,南方就是中国城市文明,转向城市化最触动他的一个诗歌神经的地方。最后他不是因为什么原因,回到了乡村当了乡村教师。所以说他写了一首诗歌叫低处的树,生长在最低处的树。他这个诗歌像很多老师所说的,能够很朴素,语言很朴实,很有感触,很感兴。也很具像化的,又很简单的。没有很华丽的东西,没有的。很俭朴、很自然,很质朴。一个和他自己本人的性格有关,另外一个和所处的位置有关,所以在那样的位置上,要到省城,到比较大的城市步行三天三夜,这个距离有了一种当年李白的不及汪伦送我情。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别,痛哭流涕。当时的交通很方便,你要从你的家乡步行到京城,要半年几个月,甚至一年。你到了京城再想回故乡,从长安回故乡,很遥远了。很可能这一辈子不一定回去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由于地理距离,由于交通的落后。所以感情反而很热烈,反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包括住在高楼大厦里没有四合院的感情了。所以说崔荣德在那样一个地区,在他们那里甚至把手机也认为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我能理解。
 
  所以说第一个我就讲崔荣德诗歌的原身。第二个就是崔荣德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了解的欲望。甚至被诗歌世界,更多的世界所认可。在这种交往和状态之中,可能也有一种忧伤和痛苦。比如说有一种诗歌,给他写过一个评论,后来我在那个里面。他在贵州文学,我不知道什么地方。那个里面我引用了他一首诗,叫做一群蚂蚁抬着一群死去的蚂蚁,那种感觉。很具像化的画面,那个画面给人的感觉。一群蚂蚁甚至来一个马或者一个牛踩一脚就死了,但是一群蚂蚁抬着死去伙伴的尊严感,对自由,对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平等、甚至更大的形而上东西的追求更强烈。处的位置越低,更强烈。而且越痛苦,越忧伤。这是他诗歌里面的另一个特点,对他生命的、心灵的动荡的东西。在诗歌里面不是静止的,不像比如说咱们的学术论文有时候是静止,你批判的东西。诗歌作品本身的力量,就在于交织、矛盾、撕裂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很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为啥、他有痛苦,这种痛苦不为人所知,也不为人所理解。就像屈原跳江,很多人怒骂。就像一个傻子,活着多好,为啥要跳江呢。但是没有办法,他作为一个诗人,放不下很多东西。他有家和国的情怀,你像他有这个情怀,虽然是只蚂蚁,那些大象、比如说那些更高的人物可以伸出脚来随便踩一脚掌就要死了,但是即便就像一只蚂蚁一样,也是有尊严的,也是有追求自由的愿望。也是有勇气的,也是有慷慨去赴死的感觉。所以他诗歌里存在的精神,有一个肯定也在这儿。
 
  第三个就是刚才老师所说的,你要多读读古今中外的,当然不是网络上的。你也要和世界交流,因为啥,你毕竟处在乡村,你完全关闭了也不现实,甚至包括一些莎士比亚,那些经典是很必要的,最优秀的,最经典的。甚至包括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多读,托尔斯泰那些经典的,通过文化最顶尖的,最精英的感觉。精英不是说我有钱,有房了就是精英了,不是。那些可能更是土包子,真正的精英就是精神世界上的,你像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甚至第二天西伯利亚去流放,慷慨的去了。那种精神,那种所表现的勇气,那种感觉才是对的。所以第三个就是超越,诗歌通过痛苦忧伤和苍凉,还有诗歌的状态面临一个超越,你怎么超越。比如说就待到那个地方,当然也可以。就像作家弗戈米娅待在邮票那个地方,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真正要在那个地方,真正成为一个诗歌大师,文学大师,然后让全国、世界的诗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去朝拜你,爬到那个位置上,我估计非常难。不用说崔荣德了,就像李迎兵也很难。你要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太难了,作家网第一时间报道,就是你超一步非常难。而且又引起非议,很多一些媒体引起其他非议。你每超越一部,都非常难。
 
  所以说你的问题也是很多中青年,甚至更多诗歌爱好者面临很大的问题。你从一个具体的个人,具体的文学人,十个人如何朝前走,如何超越,这就需要我们的前辈好好的继续指点,本来我也想多学习,甚至想听一听北塔、赵智老师,但是我有事,他们有课要去我们三点半就要走了,非常感谢大家。我刚才也学到很多东西,听了在座的像吴思敬、包老师在座的几位老师,我很感谢。就是说崔荣德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也是李迎兵作为一个作家,写小说的李迎兵。偶尔写那么一两首诗歌根本不成气侯,诗歌爱好者也是面临着很大问题。你在这条路上要成为一个文学大师,那太难了,非常难。你要作为一个业余人,爱好者说不定永远在那里自生自灭,最可怕的就是自生自灭。因为你这个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要拿出重量级的作品,你的那本诗集《逆光行走》,我看诗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比较处于一个中上。在诗歌界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像谭五昌老师、包括赵智老师肯定有发言权。本来我应该听听他们俩对诗歌界的评论,恰巧我要走了,好的,感谢大家。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李迎兵发言,下面我想这样,作为主持人。觉得今天的活动开始的时候时间很长,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后面感觉时间还不够用,我们下半场起码留出一个小时的朗诵,四点半到五点半定的是朗诵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非常宝贵,我们就中青年评论家很多。我给大家规定一下,最好就是三五分钟。先合影吧,好。
 
  主持人(杨志学):所以希望下边专家发言时间把握好一点,晚上还有晚餐,朗诵的时候可以再说。我就一边一个,下面请诗评家谭五昌谈点看法。
 
  谭五昌:我们今天搞这个研讨会非常珍贵,大家有说话的欲望,说明研讨会非常成功。刚才几位专家,这些前辈讲得很好!我觉得对崔荣德先生的诗歌做了一个非常精彩、到位的、有高度、有理论见识性的发言。像真是没有白来这个地方,就是《非诚勿扰》里面才看到这个画面,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发生了。我觉得非常值得,确实非常全面。
我简洁说,《逆光行走》非常扎实。而且中国诗歌网做了非常好的事情,来自底层的诗人。之前是高大上,现在我们说真正来到北京这个地方也是刚才老师们说的,对诗歌的朝圣之旅,今天批评家、诗人说的非常到位,简单说一下我的意见。
 
  第一,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他写的《逆光行走》、蚂蚁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质朴、扎实的语言和志向体现了他的日常生活的体验,跟他的形象相匹配的。来自乡村的教师,这种诗歌的情怀延续了三十年。这个诗里面的写作,从写作理论上是非常真诚的,面对大树、面对泥土、面对乡村自然的歌唱,所以整体感觉是非常扎实的,不像现在诗人游戏的状态,把诗歌当成娱乐的态度。对这种敬畏的态度让我欣赏,另外我觉得他这个词语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崔荣德先生在两个时代写诗,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八十年代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摆脱不了的痕迹,刚才包明德老师说25首树,为什么写树是意象派写诗的写法。一方面很真诚,很真实,但是另一方面也重复了。刚才有老师也说了要薄一点,为什么要薄一点,你的创作力非常丰沛,我非常敬佩这个地方。要避免重复,因为你写树不是25首写树,各有各的角度,你的经验有一部分是重复的,可以掐掉。像这样精选一下有二百多首诗,对叶圣陶奖非常有希望。其他奖也有希望。
 
  我觉得有八十年代写作方法,石开老师讲的很好,有点成就。我举个例子,诗歌中有一种视觉效果,和音乐效果是分开来的。这种写法是八十年代的写法,比如说《泥土》,这种写法基本上优秀的诗都不这样写了,你还这样写,很显然你受了八十年代传统的诗人的影响,另外还受到台湾诗人的影响。整体上我个人的意见,比我们大陆要落后二十年左右。台湾还停留在音乐效果、视觉效果。这种写法大陆诗人不写了,所以我在台湾的时候也很坦率。私下里交流,我说真的台湾到底是个孤岛,还应该跟大陆学一学。我非常同意你们的意见,我是个晚辈,你们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觉得台湾一些诗人诗歌关联度,美学关联度,不排除也有少数优秀的台湾诗人。
 
  还有刚才吴思敬老师提到的《我从来不出卖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很好。这个写作潮流相对接了,但是确实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引领潮流的诗人,还是有点距离。像这样的诗歌我比较欣赏,像《淹没》:既有语言的想象力,还有心上的体验。还有写狗,我一看眼睛为之一亮,就是觉得崔荣德这个诗人很有潜力,很有发展的前景。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他的身份叫苗族诗人。当年全球化的引领之下,写的都差不多,你怎么脱颖而出。恰恰是苗族的体验,你要有一种身份意识,你是苗族诗人。为什么不把苗族诗人的生命体验,很多诗歌有苗族的神秘的氛围。这样的作品恰恰是你的亮点,我觉得与汉族没什么区别,到底是苗族诗人还是一个汉族诗人呢,这里面身份意识不太明确。恰恰我作为一个阅读者,提炼者更喜欢看《乌江边相爱》,这种既有苗疆文化的作品,这个作品才有这样的经验。恰恰少数民族诗人,他们的写作优越性,反而像吉狄马加出身在少数民族的诗人,有感到非常震撼、喜悦的身份经验,这样同时有本土的经验。你坚持写作,但是我觉得你的乡土意识可能重了一点,你要自觉的去接受把人类的或者世界眼光的熏陶,就是本土经验或者苗族的本土经验,跟世界的眼光,最后我觉得吴思敬老师的建议非常好。一定要好好读书,书是可以购买的,不能说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做背景,一定哲学、美学还有大诗人的作品,这样才能一步步走的更扎实,现在作为中上的那些诗人,比较杰出的诗人,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五昌,基本上遵守了时间,而且很精辟、很敏锐。接下来北塔。
 
  北塔:崔荣德之前把书给我,特别关照让我认真看一下。几乎把这本诗集前面的一集全都看完了,第二集、第三集没有时间看完,但总体觉得比第一集稍差一点。崔荣德先生是重庆的,我也是半个重庆人,先用重庆话向崔先生表示崇高的问候和祝贺。
 
  他那个地方酉阳我有一年去贵州的铜仁去采风,从重庆机场下来之后,是需要经过他们酉阳才能到的。那里深夜在酉阳的山里面转,就希望有点光,有点更多的光。我发现今天崔先生的这些诗,就是从酉阳照到北京来的那么一束束的光。虽然不是特别的强烈,不是强光。因为您语言的姿态,您抒发的情态不是激情,强烈的情感主导的。是一种比较有耐性的,比较温和的姿态呈现出来的。但是这些光让我感觉到很温暖,很有启迪。我知道您的名字,刚才说了。上次在北京做了一个追思会,在那个追思会上,他们读了您一封贺信还是致辞。所以第二天说有您的研讨会,昨天听到您的信,今天就来消息了。所以我说要参加一下,我发现著名文艺理论家熊元义对您有一个褒奖性的评价,第一句话我同意“生活的底层,精神的高度”。这两个象度完全概括您的哲学也好,美学也好。但是还有一个贬低了您诗歌的水平,说您的诗歌不亚于他们那些”羊羔体”、“梨花体”,他们那些已经被基本上作为嘲笑对象的诗歌题材和现象了。
   
  刚才大家都说到,你是来自底层,现在生活在基层。其实我觉得像你说的有点问题,我们北京也有底层,也有基层。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生活在基层的诗人,我就想我们在基层如何来选择我们诗歌的方向,诗歌的态度。如何能够安身立命,我觉得在您的诗歌当中读到了很多思考,有的是我想过,有的是我没有想过的。所以我想今天跟您交流一些这样的想法,基层的诗人是您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卑微的、琐碎的,生活之中的,普通生活之中的。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比较处于生物链顶端或者下端、植物、蚂蚁、蜗牛、昆虫。几乎是非常脆弱的生命,我知道要用这些生命跟自我有一个呼应,作为自我的一个象征,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操。您对这些生物的态度非常有意思,首先当然是我们一般的诗人都有的,同情、怜悯。也有对它们的赞美,好像说麻雀的存在,使得色彩更加丰富。而鹰好象有一点虚幻的,不到边际的比喻。
 
  另外一个您对当今社会某些怪象也存在一些反讽意识,像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这些批判也是有的,我发现您的作品里批判相对是比较少的。我是想说其实您的诗不仅是低的,自我谦虚也可以。从低处向高很强烈的冲动,今天没有时间展开,我想四个方面可以说您诗人的精神是非常高的。首先品德很高,其次思想很高,再其次是精神很高。第四个方面是才艺也很高,有很高的才华、感受力。要说您的缺陷呢,也有这么几点。第一个就是刚刚提到的第二集、第三集为什么稍差一些呢?因为第二、第三集您采取了一个把语言、把文学创作跟生活平行的姿态。好像生活、诗歌只是生活的一种再现。艺术应该是表现,而不是再现。比如说《上厕所》这样的,就是简单的生活的模仿而已,这个没有诗意,要利弊。第二个就是重复,还有一个啰嗦。很散文化的,小说化的都拿到诗歌里面来了,诗歌要更精粹的,更凝练的方式。第四个就是龙鱼的现象,刚才吴老师提到了,有一些结尾急于表达的心态在里面了。好像这首诗一开始念头表达一个观念,表达一个意见。前面通过意象写的很好,但是非得要把这个观念用文字直白的总结一下。这个是小学生,作文是不是有这种习惯,孩子一定要把最后总结一下,这是不应该的。
 
  最后说一下,崔老师的作品,一开始说要搞一个朗诵会。我就一直在琢磨他诗歌的音乐性,当然他写的是自由诗。但是有一些音乐的效果,特殊的效果让我非常欣赏。所以因为待会儿没有朗诵,我就念这么一段。他引用了一些民谣的特点,刚才五昌说他很少用少数民族的艺术的形式,或者是特色。但是像《叮也啷的当》这首诗,就用了他们民族的语言的方式,音韵的讲究。我们普通话念出来就打折了,念一下最后一段。(朗诵)
 
  这个印象是非常好的,谢谢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北塔在重庆读过书,所以对重庆话。接下来是季冉吧。
 
  季冉:非常赞同几位老师的说法,读完了以后一句话这棵树向着高处生长,但是往低处看。他自己也说,我把自己放低一点,生活就五彩缤纷。确实在他的诗里,像蚂蚁、虫子、蜻蜓、蜗牛意象在诗里还是挺多的,而且是细微之处有一种锋芒,有一种精神。当然与崔老师的生活有关系,酉阳这个地方是个天然养吧,据说每平方厘米含八万个富氧离子,他就是不缺氧。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包括蜗牛、虫子都有自己的气场。当然老崔自己也说了,说我们这辈子注定从泥土里长出,根系深深的扎向泥土。在木上开花、在木上结果。这是老崔的一种诗歌精神解读吧,虽然他在诗中写了很多细微的事物。但是老崔的底气还是很足的,我个人感受还是很深的,大致读一遍就行了。路边的小草一个劲的绿,与蝴蝶的飞舞没有多大的关系,一株小草就能生活。就像他们帮不了我们什么,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他们嫩嫩的绿,把一株小草弄山崖是一件危险的事,将来会覆盖我们一生的命运,这首诗体现了老崔在酉阳偏僻的地方生活给他的底气,这两首诗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属木。
 
  然后我觉得老崔应该多写一些民族的东西,刚才五昌说得对,酉阳是中国的民歌之乡。所以说我在你的诗里一直在找,不多。在现在诗的诗体上,很淡化。假如说你把酉阳那种民歌,那种糅到你的诗里,你的诗可能会更有特色,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季冉精辟的发言,说你的诗不缺氧,往高处长,又往低处看,这都是很精辟的。季冉是作家的编辑,以后有可能推荐你的诗,发行量很大的报纸。
 
  张富英:刚才诗歌界的前辈、优秀的评论家对崔荣德的谆谆教诲,作为他的老朋友感到很欣慰。记得哪一年我们到贵州,人家对方要求我们组织四五十个中国文艺家,崔荣德是特批的。但是他去了以后呢,采访对象要求作者们每人要写一点文字,崔荣德的诗作是第一个作为首批入选的。这也可以看出他在底层琐碎而丰富的生活,赐予他诗人的才情。可以说他是有情怀的,他更像是一只蜜蜂,采百花、千花、万花让我们看到无比的斑斓,但是呢作为蜜蜂得酿出蜜来,今天应当的百花芬芳,来品、来寻、来挖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荣德丰富的创作,最终会酿出更多、更精良、更甜蜜的蜜来,祝福崔荣德,谢谢大家。
 
  任启发:我写了一个东西,我念个头,念个尾。起个题目叫《逆光而行,向土而长》。读崔荣德诗集《逆光行走》一首首饱含诗情,不施粉,不矫揉造作的写作,我感觉你最大的特点真的就是基层的本色写作,不以这个为念,忠于内心的情感中,看似平常而又轻松的笔触直达心灵的深处,解决这一点而言,充盈诗动这个是很难得的。在空中留下脚印,只有用心思想,才能有机会与人目光相接,四目相对。通过内心的交流,就念这些吧。毕竟我知道时光会变成泥土,直至把我们完全吞噬,其实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这些诗会被时光给吞噬,这是毫无疑问的。毕竟诗人可以在夜里获得宁静,毕竟生活中不如意事长八九,可与人言一二三,与人言足以不枉此生,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启发,兴安。
 
  兴安:书也是最近刚看到,手机发了几首,看了一下。感觉崔荣德先生真是一个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诗一样生活的一个人,这点我是看了以后感触非常深,刚才诸位评论家已经谈到很多他的一些好的方面,优点的方面。时间关系呢,我就大概提两个建议。一个呢就是我记得多年前,我在大学的时候,也写过一点诗。一个老诗人,他曾经跟我说过。就是我也拿这个诗看了一下,他说年轻人或者一般开始写诗的人,总会在诗里有那么一两句精彩的句子,但是整体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您那个灵光一现一两句,很精彩。但是整体把握的不是特别好,整个的意境,整个的结构。这点其实我在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感触,还有一个就是在书画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大胆下笔,小心收拾。其实我看他很多诗,整个想法,最初的想法都非常好。而且有一些非常好的段子,但是我觉得他是下笔很大胆,但是收拾的时候很仓促。把一些很好的苗子,诗的苗子就给忽略了。其中有一首,其实这样的诗很多。
 
  有一首我特别感触的,叫《穷人》这首诗。其中有两段,我觉得特别好。穷人不会说话,即使说的出,别人也不去听。穷人不会溜须拍马,穷人成天躲在别人的视线之外,埋着头做自己的事情。穷人不赌博,不去灯红酒绿,穷人不会招惹小偷等等的这些。但是呢他的整体尤其是结尾,我觉得想故意做一种思考,或者一种反转式的思考。我感觉就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穷人的感觉就毁掉了,这个是比较遗憾的。但是他天生有一种诗的意识,一种才能。可能会经过比较认真的,我觉得不要写这么多,就没有必要了。就是说不要写的这么多,就是写的慢一点,谢谢。
 
  主持人(杨志学):谢谢兴安的简短的发言,因为时间关系,很多专家来不及展开。还有刚才的富英写了稿子,对我们的活动每次都热情支持,时间紧,很抱歉。我们也就是最后一位,最后一位发言就是活动的场地提供者,也是著名的诗人赵智先生说两句。
 
  赵智:首先我们感谢中国诗歌网,把这样一个重要的活动放在我们这里来举办。实际上崔荣德的诗歌研讨会,我们这个地方举办的是第二场了。他的第一场我也参加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好像第一场开会的时候,崔荣德没有到场。可能我们这里出席研讨会的,但是那一次大家对崔荣德的诗歌也有非常高的美好的评价。今天为什么这一场研讨会要写诗歌朗诵会,就是和那一场会议是一个明显有一个区别。这个崔荣德的作品呢,我是上一次开会非常认真的看过。他的诗歌总的来说是有好的,而且这里面有非常好的,也有很差的。就是说这个诗他的作品有一些可能更多的是随意性比较强,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长期写作。所以呢就会出现有些东西突然冒出来一首诗是非常好,有感觉,有诗味。品读起来又非常的有感觉,就像这里边他人性的东西物质的共性通过诗歌写出来了。你比如说这里面哲理一些,这里面都有一些非常好的趣味。他把人性的生活和这种诗意的东西结合的比较好,就像这里面有一些诗读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诗歌的味道比较浓,但也有一些作品写的比较随意、散漫、过分的放松。
 
  刚才咱们的程步涛老师也说了,如果把诗精选一下,留出二分之一的作品不要自己选,自己看自己的作品看不出来。如果让编辑把诗歌朋友,几个诗歌朋友精选。我觉得这个诗集放到两百首或者是这个就非常精美,现在还是有一些放松的、随意的,包括没有意味和感觉的作品存在。这一部分作品可能占据了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一,当然了现在这种写诗是一定要用那种传统的保持传统风格的写法,还是我们现在完全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甚至是散漫的写作方法。我觉得都可以,这个没有关系。其实崔荣德的诗呢,他还是把这种东西结合的比较好。他有时候一个段落保持了传统,这种传统让你感觉到诗的味道非常浓,里面包括意象的控制。包括整个结构感觉很传统的一首诗,但是有的时候很放松。但是这样随意的写也没有关系,关键是有的时候写,这个写的行为和最后你产生诗歌的果实,你是让别人评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个东西让别人看了以后,就是看看你的思考的过程。这个行走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和行走的过程对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可能有一些东西你没有这样去想,只是把自己的情感段落在这里面做了一个释放。这样你就造成了整部作品的不完整性,有一部分非常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崔荣德还是有潜力的,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因为他的很多七八十首诗写的非常到位,控制的也非常好。无论它的结构,无论它的意象的凝固等等这些东西,这些元素我觉得都是有的。总的来说我们祝贺《逆光行走》诗歌朗诵会接下来开的更成功,更圆满,谢谢。
 
  北塔:我插一句话,为什么刚刚说第二、第三集稍差一些呢,从你的名字都能看出来,《逆光行走》多好啊,有现代感,有陌生感。然后第二集诗意人生、第三集叫什么风花雪月,包括今天发的材料是“诗意人生、风花雪月”。这几集中有许多好的作品,但以这两个名称作为标题,贬低了你诗歌的成就,而且把你诗歌的素材俗套化了,可能这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吧。其实你的诗歌里面有非常强的内在的张力的东西的诗作很多,但是你用这些词真的太自我贬低了。
 
  主持人(杨志学):大家看着意犹未尽,说明你的诗给大家提供了很丰富的解读的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更多的人发言了,还有几位老师主动放弃发言,还有媒体的朋友们、黄尚恩在《文艺报》社工作,在我们诗歌圈非常有名,还有丁鹏是《诗刊》社的编辑,但是没有时间了。所以在朗诵会之前崔荣德先生还要再做一个发言,还有你的夫人也可以讲几句话。我们保证五点钟朗诵会开始,控制一下时间。
 
  崔荣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承蒙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诗歌网对我的关照,今天我从千里迢迢的重庆来到北京,参加你们《逆光行走》诗歌朗诵会。我心潮澎湃,诗绪万千,是文字让我们走在一起,是文学让我们从四面八方凝聚,相识、相知。感谢亲人和朋友。人生的路不是一帆顺水,文字的路也不是一马平川。诗歌记录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懂得了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心灵良药,只有文学才能抚慰我的心灵创伤。《逆光行走》是我近期公开出版的又一部诗歌集,这是我站在新的起点,对生活的展望。《逆光行走》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体现了乡村文明的现状,同时反映了我在生活中心路历程,感谢何建明主席对我的鼓励!感谢包明德老师、吴思敬老师、程步涛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分别对我的诗歌风格进行了仔细的点评。感谢中国诗歌网、作家网等大力的支持!感谢你们,这次诗歌朗诵会的举行,我心里很欣慰,还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教委、县委宣传部还有许多媒体朋友也对此非常的重视,感谢他们对我关注和点滴支持,千言万语在激动的时刻,只能用感谢和感恩来表达。同时也渴望得到社会各界对我更大的关心和包涵,让我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向更高更远,这么多年来哪怕生活经历了家庭破碎诸多磨难,我都没有屈服。
 
  我出版的四部诗集今天能够在这里举行诗歌朗诵会,我万分高兴。不仅仅是我创作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山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鼓励和支持。以后的路很漫长,我一定要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创作,你们对我的鼓励我肯定奋勇前行。你们对我作品的宝贵意见,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将永远珍惜,以便今后更好地完善自己。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中国诗歌网对我诗歌朗诵会,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在百忙中前来捧场,对我的诗歌创作进行鼓励,感谢何建明主席,感谢杨志学老师,感谢金石开总编,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媒体朋友们为我鼓励和加油。感谢草原文化部落的支持,感恩各位,你们辛苦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志学):好,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咱们研讨环节到这里告一段落,今天晚上还有晚餐。晚餐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崔荣德进一步交流,由于时间的关系呢,我向没有安排你们发言的人再次致歉。下面就是朗诵环节,我把主持交给李军老师和杜雨桐老师。
(崔荣德诗歌朗诵会)
 
  下午6点半,研讨朗诵会圆满结束,散会。
 
来源:千年乌杨的QQ空间
作者:杨志学等
https://user.qzone.qq.com/1904190854/blog/1500543204?_t_=0.957988596317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