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南法蔚蓝海岸飘香,共襄欧华文学盛会(综述)


南法蔚蓝海岸飘香,共襄欧华文学盛会(综述)
                                
  颜向红/文

  “欧华文学会第二届国际论坛”2018年6月18-20日在法国尼斯大学文学院举办,来自全球近40位专家学者及欧华作家、翻译家就“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跨界写作”、“视角交叉:海外文学与本土文学”、“‘边缘性’自主创作的况味”、“文学评论及文学现象的探讨与展望”等议题展开讨论。欧华文学会会长林湄致开幕词,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项呼吁:1、重述自己2010年在香港“纪实文学”国际论坛上,呼吁中国急需进行灵魂赈灾,认为当下国民只爱物质与钞票,国民不善思考、没有个性与情操,民族就没有希望。倡议开展中国文艺复兴拯救世道人心的漠然、惘然与低俗。2、2016年5月,在布拉格“欧华文学会首届国际论坛”上她发言“人类已进入地球村的生存状态,是创写和实现一百多年前歌德预想“世界文学”的时候了。3、今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办“欧华文学会第二届国际论坛”时,发言《新科技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走向与思考》。随后尼斯大学代表李艾蕊女士、法国蔚蓝海岸孔子学院法方院长黄晓敏致欢迎词。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海外写作

  会上,欧华作家畅谈了他们的创作体会。旅法作家黄晓敏在题为《诗意的穿越——华裔法语文学中的双语现象》中谈道:近期华裔作家的法语写作,题材丰富,内容深化。文中分析了华裔法语作家如何利用双语优势,在法语中注入汉语的想象,带来一种诗意穿越的效果。奥地利华语作家方丽娜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道:女作家要有超越性别的勇气和担当,用文字穿越世间万象,在呈现与反思的过程中,不规避生活的阴冷,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追踪,实现对人性的挖掘。德国华语作家海娆从她的长篇小说《早安,重庆》的创作感受出发,谈了海外华人作家与故乡的一种崭新关系:没有乡愁,只有乡情。身在海外的故乡书写,可以没有隔离疏远感,反而能更深入的深入书写。德华作家倪娜介绍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一步之遥》,以外嫁女为主题、中德婚姻为背景,折射中德的文化、传统、信仰、制度等诸多的差别和隔阂,反映了华人群体面对异文化的困惑与困境与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

  斯洛伐克华语诗人李迅认为: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期,在这个毫无韵律的词组排列也被称为诗歌的时代,在这个文化界中50岁的人都被称为年轻人的时代,诗歌如何传承坚守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瑞士华语作家朱颂瑜现场朗读及介绍了她在今夏将出版的个人散文精选集《自暖的火光》。

  欧华作家作品的独特性

  关于作家作品评论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华文文学女性文学研究学者王红旗以《寻找“人类共同精神的诗意栖居”——谈近年世界华文女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特质》为题,对林湄、黄晓敏、虹影等8位欧华女作家的小说进行了精辟分析,归纳出其主要特性:第一,以多重边缘特殊视角,表达未来人类寓言。第二,以重塑新我灵魂,展示人类文化融合之境。第三,揭示双重生态危机,探寻人类诗意栖居。
  
荷兰华文作家林湄的创作备受瞩目,被众多论者所阐释。泉州师范学院戴冠青教授指出,以林湄为代表的海外华文作家,通过写作思考活着的意义,传达出对人性困惑的审视与思考,关注人的精神归属,将写作视为光明与希望的心灵灯塔。福建省社科院肖成研究员认为,林湄诗歌最出彩之处,即内容上以朴素文笔承袭了《圣经》主题,艺术上效《诗篇》之“雅歌”体裁吟咏人间百味,并以中国民间传统“童谣”的“有意味的形式”,弘扬了晚明思想家李贽所倡的“童心说”文艺美学观。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教授论述了林湄散文中的自然书写,认为其大部分散文是描写自然、独抒性灵的作品。在她书写自然的篇章里,蕴含着澄澈明净的生态意识,唤醒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感知与思索,既对解决当下生态问题极具启示意义,也极大地拓展了散文艺术的审美境界,其理趣的凸显与诗性的挥发也让人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启迪。安徽亳州学院朱育颖探讨林湄散文的诗性空间,认为林湄是海外华文作家“欧华方阵”的排头兵,在其艺术世界中,水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风景,人与海、湖、河纠结互动。泉州师院古大勇教授总结了林湄以《天望》《天外》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超拔性:一、向人类伟大作品看齐的“写作格局”和“写作气度”。二、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和哲学之维,即对人和人类和世界终极性问题的拷问。三、将文学视为无功利生命体验的创作原动力。四、具有博大的悲悯情怀和人道立场。五、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超越二元对立的立场,站在世界性的立场,关注人类共同主题和命运。六、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法国蔚蓝海岸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勃评述了黄晓敏的中篇小说集《香水之都》的笔法,认为其与自传体小说《玉山》类似,娓娓道来而不带感情色彩,以华人和留学生为主要题材,以著名的法国南方蓝色海岸为主要背景,讲述了人物的悲喜人生。奥地利华文作家颜向红概括了方丽娜小说的审美特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之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节奏、忧伤中蕴含着温情的气氛、写实与象征浑然天成的意象、立体复杂的人物性格、由描写文化冲突到对人性和深层潜意识的探寻、以个人的内在觉悟展开中国式的拯救......这一切造就其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江苏常熟理工学院计红芳教授如此评析比利时华语作家谢凌洁的力作《双桅船》:一方面继承了基督教文化救赎的欧洲传统,另一方面进行了叙事形式的多种实验,这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并不多见。德国华语作家高关中介绍了捷克华文文坛“三剑客”——老木、欧非子、汪温妮的创作情况。德华作家穆紫荆解读并高度赞扬了老木的非虚构长篇纪实小说《义人》,认为这是此次会议中所涉及的唯一一部代表东欧华文文学成就的作品,它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辛德勒、张纯如、饶家驹等五位义人的生命轨迹,在思辨广度和对人性拷问深度上,有显著突破并堪称同类书籍之最。山东大学崔春教授以多多海外创作的复调结构为例,论述在流散的语境下,去国诗人获得一种反观内外的视野和“对位”思考的契机。

  宏观俯瞰与跨界思考

  本次会议既具有文本的品鉴分析,也不乏或宏观或抽象的论题。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蒋述卓的《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文学》论文,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关系 :作为华语创作,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本土文学在文化记忆上是相关相似相通的。它们区别于华裔英语文学或华裔法语文学,前者在中华文化的文化记忆上多是原生性的,后者在中华文化记忆上多是次生性的;海外华文文学关注国内文学发展,并主动地融入中国本土文学主流,如作品追求在国内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打入文学排行榜等;海外华文文学的跨界创作更多表现在人物、故事和语言上,大多数作品在叙事技巧上往往还不及本土文学来得更先锋和更有实验性质。济南大学教授宋晓英分析了华文文学创作的 “欧洲方阵”,认为 数十年来华文文学批评领域隐藏着极大的偏颇和误区,中国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立项、论文、著作等)朝美洲大陆明显倾斜,出于各种原因,对欧洲华文文学的评价为 “呈散兵游勇状态”,进入21世纪,欧洲的华文文学明显在崛起,已经 形成“骑兵纵队”的方阵。她以林湄、黄晓敏、老木等人的作品为例说明华人对欧洲社会的参与度,对其文化的贡献与文学成就。法国比较文学博士刘秉文论述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 旅法画家/作家林鸣岗探讨了“重塑文化艺术的话语权”的问题,指出西方世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主流地位陷入日渐式微的困境,尚未找到合适的相应的价值体系和理论的共识;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缺乏对西方真正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的宏观认知,未能全方位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找寻、重塑话语权体系,建设新的话语权,无疑是一种自救和他救。旅法画家/作家施文英在题为《文学与绘画的共同语言》的论文中指出:欧华文学受欧洲及中华诗画滋养影响,以诗意发挥画意,画意开拓诗意,提升文学与绘画境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执行主编李良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是促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支援性力量之一,欧洲体验之于华文文学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建议将欧华文学置于百余年的现代时空进行历史性宏观考察,以整体性发现欧华文学的起伏消长与经典叙述。研究欧华文学,中西伦理比较视域的文化认同视角具有相当的认知背景与阐释可能,相信欧华文学将以独特而绵长的力量楔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建构。捷华作家老木分析了文学中的人性,认为人性有两个向度,一个是具象的在不同事件中展示的人性;另一个是抽象的人类共同本性。人类的共同本性蕴含在具体事件表现出来的人性中,却是先天的,决定性的人性因素。

  此外,法国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博士侯应花以《试论莫言小说中的亚自由直接话语》、日本法政大学张欣教授以《龙应台作品中的离散与后记忆》、香港浸会大学葛亮教授以《由香港文学看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题发言。

  总结与展望

  最后,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蒋述卓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价值:一是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与评论家以及研究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亲密接触与交流的平台与空间。二是会议论题广泛,信息量大,所论以欧华文学为主,兼及其他,议题有宏观论述也有具体文本的分析与品鉴;三是学术性强,文化味浓。所提交的论文与大会发言涉及到有关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跨语境创作与作家风格、文学的担当与文学的终极书写、文学中的人性以及高科技时代文学的命运问题等等,体现了浓厚的学术性探索与深刻的文化追求。他充分肯定了本论坛的学术高度,认为欧华文学会国际论坛把作家、学者与评论家汇聚一起,为促进海外华语文学的发展与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尼斯论坛之后,国内外学者、欧华作家随后在巴黎与法国《华报》社长兼总编黄育顺博士等座谈,蒋述卓教授提出了“书写当代欧华文学简史”的倡议,建议国内学者及研究生团队以此为研究课题,欧华作家提供第一手资料,一起合作,勾勒出当代欧华文学的脉络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