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白庚胜:高举文学思想火炬


白庚胜:高举文学思想火炬
——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广东阳江
 
 
白庚胜为阳江市文学爱好者作讲座
 
 
观众认真聆听
 
 
文学爱好者在现场提问
 
 
朗诵会
 
  11月的南国,依旧风清日丽,暖意融融。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2018年第九讲走进广东省阳江市,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为300余位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作了题为《高举文学思想火炬》的讲座,让这座滨海之城在文学精神的映照下越发生机勃勃。活动由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主持。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定出席活动并致辞。阳江市政协主席丘志勇、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蓝祥红、阳江市文联主席李彪、阳江市作协主席林迎等参加活动。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功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在文学中何以发现生活,观照自身?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白庚胜在历史长河中观古论今,旁征博引,撷取生动精彩的人、事为例,捕捉文学为人类内心与灵魂引燃的星芒之火。在他的讲演中,文学与创作不是脱离人民、脱离土地的遥远事业,而是每个人可知可感、应学应懂的日常艺术。贴近生活,就是贴近文学,而真正热爱生活,体悟生活中的美与力量,是作家获得灵感的有力支撑,也是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
 
  生活照亮文学,人民照亮文学
 
  白庚胜在讲座开场强调:“我认为更确切地讲,是生活照亮文学,人民照亮文学,人民和土地永远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回报于人民与土地。” 文学艺术的高峰孕生于生产、生活的沃壤,并通过经典大师的修为而成为一个个民族的精神宝库、一个个时代的思想坐标、一个个国家的艺术审美典范,具有永久的魅力与价值。白庚胜以孔子为例,被誉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子坐拥72门徒,3000弟子,集智慧性与哲理性的思想道德体系为人们了解自我、认知世界打开了广阔空间。白庚胜说,文学是蕴含丰富想象的艺术,不是方程式的原理或机械化的概念,它以感人而动人的方式讲述哲理,传授知识,是最好的润泽人心的方式。让白庚胜感慨颇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7年知青岁月,行李箱满载了文艺复兴与前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艰苦岁月中,与文学巨匠对话,与古代先哲相通,汲取文学神圣的力量。”
 
  文学是思辨的智慧,寓教于乐。在白庚胜看来文学的教育功能其实很早就潜移默化的映入内心。“现在文学形式繁多,过去多以口头文学为盛,小时候被家人抱在怀里唱摇篮曲,骑在爷爷脖子上听故事、看戏,那些日常的民间传统,都是文学在播撒美的种子。”
 
  经典文学作品是经久不息的火焰
 
  华夏五千年,积淀了辉煌璀璨的文明。讲座中白庚胜谈到,在中国古代“文”是一个大的范畴,文学主要指儒家经典,包括政论、史论等很多门类,并不仅指文学作品。狭义的文学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见端倪,有了以文艺学、美学为指引的学科,人们开始尝试用想象、虚构的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思想,后衍生出诸多文学体裁,最受人关注与喜爱的小说自明代繁荣起来,并逐渐为反映社会、关注现实有力鼓呼。“虽名曰小说,但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微言得见大义”,白庚胜说,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学的深远影响远超过白纸黑字如此这么简单。“毛泽东重读《红楼梦》数十回,每次皆将心得体会认真批注于旁,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其中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三国演义》记载的战术与兵法,也是超越了文学本身。”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正在于此。
 
        在精神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文学使我们获得乐趣,展开想象的翅膀,追求美好,向往光明。讲座中白庚胜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期,小时候村里有一位盲人哥哥,经常讲故事给他听,那些故事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后来有一次从云南回北京,他上火车时忘了带食物,一路上与同行者分享童年有趣的生活经历和听来的故事,吸引了满车厢的乘客,解决了三天三夜的餐饮。“自小生活在农村,远离都市文明与精英文化,田野乡间的日常经验和文学形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并影响着日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一滴水见大海,一片叶照秋天
 
        白庚胜以例为喻:斯大林曾问保卫列宁格勒前线的战士们最需要什么?战士们的回答是小说、音乐和绘画,可见文学的力量之强大。生活照亮文学,文学给人生以丰厚滋养。然而,创作出能哺育身心的优秀艺术作品并非易事。“兼具思想品味、人格力量、美学高度的文学才能点亮生活。” 白庚胜认为,新时代文学高峰应该有这样的烙印:以人民为中心,反映生活本质,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祖国,具有人类情怀与世界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注入精神的、创新的、情感的、审美的力量。作家应拥有高尚人格与丰富知识,兼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职责,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讲座中阳江文学爱好者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基层作者,如何培养文学修为,提高文学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向高峰迈进?白庚胜表示,我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的一份子,要有把生活和人民对象化的能力,无论欢愉或苦难,皆是命运的恩赐,文学的素材。“一滴水见大海,一片叶照秋天。不要小看一支笔,要用最简单的成本进行最高尚的精神创作。作家不要抱怨没有生活在纷乱年代,没有机会行走于世界各处,你生活的地方就是创作的沃土,人情风貌,岁月山河,都等待着被发现美的双眼注视。”白庚胜鼓励基层作家提高政治站位,丰富生活阅历,提升知识涵养,并积极向省市文学艺术组织靠拢,在其关怀与培养中开阔视野,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讲座后举行了“文学照亮生活”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阳江市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朱自清《春》、艾青《我爱这土地》、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熊育群《我的一生在我之外》和阳江市作协会员原创诗歌《在我们中间》《幸福的地方》等作品,让文学的旋律在这座滨海之城久久飘扬。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周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107/c403993-3038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