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十六国诗人齐聚四川,共探诗歌世界性意义

十六国诗人齐聚四川,共探诗歌世界性意义
 
 

  4月8日至11日,第三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丝绸之路国际诗会“从群山到平原的礼赞”在四川举行。来自中国、日本、洪都拉斯、立陶宛等16个国家的50余位诗人、学者,包括参加2019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的10位作家应邀来到四川,参与一系列诗歌文化活动,围绕诗歌的地域性与国际性、诗歌翻译等话题,展开对话与探讨。
 
  “诗歌不可遏制地来到任何时代,不管肤浅的语言多么流行,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需要诉诸于诗歌,觉得必须坐下来,用诗写下从未被前人写出来的世道人心。” 澳大利亚诗人马克•特里尼克在中外诗歌文化交流圆桌会议上说到。
 
  诗人、翻译家汪剑钊谈到,诗歌的地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诗歌在自己的地理性存在中坚守与扩张,继而逐渐向前推进的。时间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触摸、难以把握的,而空间提供了一个可测的坐标,时间通过对空间的抽象性提炼,为肉身向精神性存在的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诗人而言,创作诗歌可以使他拥有两个故乡:一是精神的故乡,是诗人一直希望回归的一个语言与思想的场所;二是身体的故乡,是地理性的,也是精神的寄寓所在。”他认为,地域性有作为支撑点的优势,但也自有封闭的一面,在找到写作起点以后,如何扩大自己诗歌书写的版图,是每个优秀诗人需要做的事情。
 
  “诗歌不需要懂,是秘密和秘密之间的传递。”翻译家刘国鹏提及意大利20世纪伟大诗人翁加雷蒂的这句话,“这关乎诗歌的理解,同样也关乎诗歌的翻译,最高的理解和传达建立在默会之上。”他认为,翻译是困难的,而诗歌翻译的难度尤其高,译者必须完成超越语言的,更高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的两个文化系统的对接,才能达成诗歌的世界性意义和地方性意义的统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诗歌恰恰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我们以诗会友,在诗歌交流中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对诗歌的创作与交流,都是向人类精神高地上的孤独者致敬。”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所说:“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来讲,在芸芸众生中总有一些人会成为难得的知音。尤其是那些置身于人类精神高地的孤独者,尽管能真正走进他们心灵世界的人少而又少,但庆幸的是他们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灵魂上的知己,无论时间和岁月如何变化流逝,他们不朽的精神都不会死亡,因为他们会被同类中新的生命所发现。”
 
  吉狄马加表示,“未来,希望开展更多国际诗歌交流活动,邀请更多诗人来到中国,一同感受中国文化”。
 
  本次活动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华凯信和等单位承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虞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415/c403994-3103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