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王忆:生命是自由的象征

生命是自由的象征
——浅谈短篇小说《疫•爱情》
 
作者:王忆
 
   
  人生似远游。在通往世界的旅途中,写作的意义是打破局限的现实,抵达有生长性的现实。我写短篇小说《疫•爱情》是在今年初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被隔离在家中久久思考一个问题,疫情中的白衣天使奋不顾身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全国人民众志城成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作家又能做什么呢?应有那些重新认识和思考?未来会诞生怎样的精神成长作品,又如何面对灾害,积极去重读灾害文学中的经典,应如何去敬畏生命,开发无限的可能性等等。我经过认真思考,积极反应,除创作出抗疫诗歌外,还认真阅读大量的新闻事件,从中领悟出强烈的生命价值和抗击疫情信心的力量,从大量的信息里有一条打动我的新闻故事,使我夜不能寐泪目湿襟,于是我就用一根手指敲击出短篇小说《疫•爱情》,经《连云港文学》三月刊首发,中国作家网转载以及《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的“江苏有戏”配图刊发,尤其是入选今年济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阅读题(这篇阅读题居然占16分),2020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6月冲刺模拟语文试题以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复学检测试题,7月份由和声社改编成抗疫爱情广播剧《疫•爱情》并由江苏文艺广播(播出频率:FM91.4 /AM1053)于8月2日上午9:00-10:00播出,在文学圈、中学生和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向上强烈的正能量的反响。这也充分说明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学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学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这也就是现实文学的力量所在。

  《疫•爱情》讲述了一对情侣从南京到武汉旅行,在新冠疫情中被迫分离却又互相鼓励的动人爱情故事。在疫情发生的时刻,男女主人公因为一次偶然的争吵,从而使得徐文天赌气跑出酒店,在返回酒店的途中发现自己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病毒,而女主人公司琪也被迫在酒店隔离。两个年轻人在漫长的隔离分离中每天只能用视频的方式相见。在司琪二十五岁生日那天,徐文天原本是要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向她求婚的,也就是在这一天徐文天的病情突然加重,视频里一片漆黑。最终司琪被酒店解除隔离,远处传来江汉关大楼的钟声,沉寂许久的城市又重新获得了生机。这篇小说不啻是有温度、有深度,更有广度的短篇小说,还是有泪点、有燃点和有观点的战胜灾难好故事,可以说是一篇较好的灾难文学文本,因为这是一篇从真人真事的报道中进行人性的客观的真实的呈现,文中叙述有真实的现场感,塑造了典型的人物,提供了有特色的灾难叙事,更有在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它激励着人们战胜疫情困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是一个残疾人写作者,用轮椅丈量,用灵魂守望,生命教育的精神成长是我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力量。小说中的司琪传递有爱就能战胜死亡的信念,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是承载爱意的载体,展现徐天文在生命危重时刻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美好的道德境界。表现了徐天文对司琪的了解,使司琪形象丰富立体,传达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更幸福的理念。我在文中巧妙转化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个人称,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让情节富有波澜。通过时间落款明确了故事的背景,增强了可信度,结尾与前文司琪唤起徐文天求生意识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爱的力量,符合对抗击疫情和战胜疫情的信心,使故事意蕴更丰富,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符合大众的期待。读者、主人公和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整体,帮助读者净化心灵 ,感悟生命的美好富有象征意义,说明疫情和痛苦终将过去,有情人定成眷属,符合“中和”为美的民族心理,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此,我想借助现实叙事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弘扬中华民族的智慧。
 
  文学是人学。首先是关于人性的叙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作家写什么 ?首先是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就像一轮太阳或者夜晚的明月,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守望真善美——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从面对灾难走向战胜灾难、超越灾难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形塑中国价值社会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如何面对灾难、战胜灾难、超越灾难,是讲好中国故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所在。小说中司琪给自己泡生日面的情节,写出隔离初期物资暂时短缺的现实困境,也写出两人在生日仪式感追求中不离不弃的真情。小说叙事要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抓住细节和剪辑生活中片断来塑造人物,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远处传来江汉关大楼整点的钟声,一束明媚阳光刺破了黎明后天际,……”,我通过以声衬静,以景写情,逐层铺叙的方法,把司琪内心的痛苦写活写得真实可信。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心灵的净化提取出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诗意的,也可能是哲思的,这就构成了作品的灵魂。关于爱的思考和寻绎,这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条主线。灾难的记忆,历久弥新,对生命的关爱,又使我目光明敏。我把叙述和抒情、诗意融为一体,细节卓有风致,故事温婉清新,构成了一种轻快自如的叙述节奏。心理问题小说很容易陷入就心理而心理的叙事桎梏,而我却把“司琪”置身于当事人心理世界的经纬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和可能性,营造了此刻小说的特有的语境。纳博科夫说:“我从不想否认艺术的道德影响力量,它当然是每一部真正艺术品的固有特性。”但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多么深刻的思想、伟大的道德,都必须被艺术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语言。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语言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
 
  都说“诗是美的归宿”。高尔泰认为,美是自由的象征。生与死能在文学中产生无可替代的矛盾冲突,小说中“去长江大桥!司琪闻声落泪。一转身,这个被口罩遮住一半脸,依然满眼笑意的男人,举着戒指向她问好说:你好!我是从另一个时空穿越回来的徐文天,你愿意让我成为你这座桥上一生的风景吗?”我又借助语言的表达个体生命内在的活动,借助“死亡”叙事表现对生命的关怀,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对生命和爱情的追问方式反而比常人还要通彻透明,这些无疑为常人的情感生活敲响一记警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呼唤,也是小说无法复制的独特性、寓言性、深刻性所在,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所以说,《疫•爱情》讲述的是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战胜灾难、超越灾难的信念和力量,从普通人的感受和生死爱情的考验,经历了大难不死的生命的力量,面对疫情积极抗击,为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正能量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信仰,而写出来的文学归根结底也是一种信仰。扎根生活,就是渴望将个体的有限偶在融入写过宇宙无限的恒在,就是以心以血去爱,它扎根人性最至深的渴念中。最后,希望我的这篇拙作能给读者带去一丝夏天的凉意。
 
  作者简介:
 
  王忆,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等多部文集。作品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雨花》等多家期刊杂志,2018年10月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王忆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