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草原》创刊70周年读者见面会现场摘录

 

 
“相看两不厌”
——《草原》杂志创刊70周年读者见面会现场摘录
 
  8月2日,“相看两不厌”——《草原》杂志创刊70周年读者见面会在内蒙古新华书店举办,参加活动的嘉宾、读者回顾了《草原》往事,还进行了有奖问答,三个小时的时光一闪而过。
 
  为了让更多读者朋友了解整场活动内容,小编今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嘉宾的精彩发言。同时,我们也剪辑了现场的视频,一并推送,以飨关心《草原》的作者、读者朋友。


  主编致辞
 
   贾翠霞
  《草原》杂志社主编
 
  一本刊物的七十年离不开众多作家、读者、编者的付出、支持与陪伴,所以今天首先要感谢所有到场的嘉宾,感谢与《草原》七十年相濡以沫的作家朋友们,感谢为内蒙古文学事业默默耕耘的《草原》的新老编辑们,感谢七十年发展历程中不离不弃的读者朋友们。
 
  在《草原》创刊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杂志社策划了多场读者见面会,上周在内蒙古大学与大学生朋友们做了交流,这周我们选择在全国最大的主流销售平台新华书店举办,今后还将走进全区各个盟市旗县,走进基层,寻找《草原》读者,与读者见面交流,广泛征求读者建议,以便更好地为作家和读者服务。

 
 
  嘉宾发言
 
  陈广斌
  诗人、内蒙古作家协会原秘书长、《草原》杂志原主编
 
  今天参加“相看两不厌”——《草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读者见面会,非常好,这个读者见面会是个新词,以前没有,很亲切。内蒙古因为有辽阔的大草原而闻名于世,《草原》杂志是文学的草原,是浓缩的大草原。70年来,《草原》经历了风风雨雨,难得的是《草原》一直坚持担负培养作家、推出作品的使命,始终保持一片绿色的净土。
 
  我从1972年就和《草原》打交道了,当时我被借调到《草原》来当编辑,记忆犹新,七十年来,《草原》推出了大量的好作品,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井喷现象,我们《草原》杂志也涌现了很多青年作家路远、邓九刚、白雪林、成子等等,最令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当时创办了“北中国诗卷”诗歌专号,那时候赵健雄、尚贵荣当编辑办这个“北中国诗卷”很有创造力,带动了区内一大批诗人,在全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虽然退休了,但是《草原》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在传递,现在《草原》的编辑团队非常强,我对《草原》的未来很有信心。

 
 
  哈斯乌拉
  作家、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
 
  今天大家讲的都是《草原》的故事,我和《草原》的交往也已经有几十年了,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我和《草原》的关系,第一阶段是投稿和退稿的关系,那时候在基层根本就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写稿子,都不懂,就是想着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经常是收到退稿。后来慢慢的熟悉了,也认识了《草原》的一些编辑了,就变成了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当时的编辑贾漫老师到西乌珠穆沁旗采访,我陪同,那时候感觉他们都是圣人,尤其贾漫老师朗诵诗的时候我感动得不得了,所以我非常喜欢《草原》和《草原》的编辑们,然后和他们有了书信来往,就变成了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后来我非常幸运调到了内蒙古文联管财务。那时候经费很困难,减去其他开支最后就剩下八万块钱四份杂志分着用,《草原》杂志就分了两万五千块钱,把主编丁茂老师难坏了。《草原》现在要多培养年轻人,我现在和《草原》的关系就是希望和未来的关系,希望《草原》有个非常辉煌的未来。

 
 
  尚贵荣
  散文家、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草原》杂志原主编
 
  我是1982年7月大学毕业,8月就分配到《草原》做编辑工作,在《草原》工作了31年,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的才情都奉献给了《草原》,奉献给了文学事业。文学本来就是寂寞的伟大的事业,办刊物比作家还寂寞,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在《草原》31年无怨无悔,为文学事业服务心里非常欣慰。我这辈子就做了一项工作,一个专业的文学工作者。我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五个一”,一个老婆,一个孩子,一套房子,一份工作,一份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文学。文学事业非常寂寞,但是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需要你有爱心有热情,当然还有传承,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才能薪火相续。《草原》七十年的历程就是不断接续、传承的过程。我对《草原》充满了希望,我也永远热爱《草原》,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事业。

 
 
  邓九刚
  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草原》杂志原小说编辑
 
  1986年我在《草原》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要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写一篇稿子投给《草原》。现在投稿压力很大,《草原》现在聚集了那么多青年才俊,我要向年轻人学习,一直写下去。
 
  诗歌和远方还是我们生活中很美好的事,不要认为这个社会只有物质只有金钱是美好的。今天这个环境多好啊,我每年都要来新华书店这里好多次,每次看到这么多的读者选书买书我都很激动,因为在我的心里,对一个作家一个作者最高的奖赏就是读者在书架上拿起你的书,用自己的血汗钱购买,这个比你得奖要更加实在、更加荣耀。最后,我希望我投给《草原》的稿子能够成功被刊发。

 
 
  兴
  评论家、水墨画家、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
 
  “相看两不厌”非常有意思,相看实际上就是两个人的对视,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是读者和杂志的关系,是读者和文学的关系,是共生的一种关系。没有读者文学存在不下去的,李白的诗今天在呼和浩特复活了。
 
  说到我与《草原》的关系,就像我与草原的关系,我从小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我梦里都是草原的感觉,尽管路途遥远,但我心向往之。
 
  我感觉现在《草原》杂志的团队特别年轻,这在其他文学杂志真的不多见,我特别看重这个年轻的团队,文学杂志真的应该在青年人的手里,它才有一种新的可能、新的变化。我在《草原》杂志这个年轻团队中看到了这种热情,所以我对《草原》充满了希望。

 
 
  周香荣
  内蒙古新华书店总经理

 
  难得今天接待这么多名家,今天的新华书店蓬荜生辉。
 
  《草原》杂志创刊于1950年,内蒙古新华书店成立于1947年,我们是姊妹。新华书店一直立足于做文化的传播,做阅读的推广,与《草原》杂志的初心使命可以说是有很多重合点,今后希望与《草原》有更多的合作。

 
 
  贾
  作家、诗人
 
  我是1959年在《草原》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歌的,我去大草原体验生活后,写了一组诗歌《草原新歌》在《草原》的前身《革命文艺》上发表了,得到了玛拉沁夫先生的好评,后来我的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早在我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内蒙古文艺》,我今年83岁了,还能参加今天的这个活动非常高兴,《草原》杂志多年来给过我扶持,60多年了,感谢《草原》杂志,希望《草原》杂志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王新民
  导
 
  聆听老作家、诗人、主编的发言等于上了一课,我从事电视剧拍摄工作,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离不开发表的刊物,《草原》办好了对我们内蒙古电影电视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做电视剧中心主任的时候就与《草原》杂志有了交往,我们经常在《草原》发现作品,组织拍摄,通过《草原》杂志结识了很多作家。《草原》杂志办了《草原·新剧本》,第一期就刊发了《大盛魁》的推介。
 
  最近,我们在拍摄《草原》杂志七十年的纪录片,在不断的交流沟通过程中了解了《草原》的风雨历程,也了解了《草原》杂志为内蒙古文学事业的坚守,我们拍摄团队深受感动。我们也要像《草原》的一代一代编辑一样,把我们的才华贡献给《草原》杂志这部纪录片。

 
 
  李
  评论家
 
  我在《草原》杂志上发表过两部剧本,其中一部《婚礼上的刺客》后来拍成了电影,《草原》杂志对我是有恩的。1985年我在《草原》发表了一篇连载的长篇侦探小说《险情随时发生》,后来法律出版社把我的《险情随时发生》和我的《女检察官》合起来出版了一本书,这也是《草原》对我的恩惠,我非常感谢《草原》杂志。

 
 
  竞
  诗
 
  我最早接触《草原》是在他们举办的赛罕塔拉笔会上。《草原》杂志新的编辑团队,继承发扬了《草原》杂志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走出来办刊,来到了读者、作者之间,更接地气,一定能开辟出新的天地,给《草原》杂志带来新的辉煌。

 
 
  赵富荣
  内蒙古作协秘书长
 
  今天我来是表达对《草原》杂志几代编辑人的致敬,一本刊物的精神和灵魂是几代编辑人的仁者之心和慧眼识珠铸就的。《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金色的摇篮。内蒙古很多作家都是从《草原》走上内蒙古文坛又走向中国文坛。《草原》几代编辑人一直在精心培育内蒙古的作家。近几年内蒙古小说、散文、诗歌十二家,推出了渡澜、苏热、阿塔尔、晓角以及内蒙古大学的十几位新生代作家。文学生生不息,《草原》欣欣向荣。
 
 
 
  聂显辉
  内蒙古文联秘书长、党组成员
 
  今天下午的读者见面会非常热烈,感谢各位作家、读者和《草原》的新老编辑们。7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新一代办刊者有新的思考,新的谋划。希望《草原》在新时代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不断推出具有浓郁草原文化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以高品位的办刊理念,把《草原》杂志办成国内一流文学期刊,为内蒙古的文学事业,为我们国家的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互动嘉宾
 
 
蒋雨含(右) 赵卡
 
  01
  蒋雨含 + 赵卡
 
  蒋雨含:诗人
 
  今天我和赵卡先于主持人上场,是来暖场的、站场的。这个活动聚集了很多文学界的大腕,必然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一会我们现场的很多嘉宾都会和大家分享与《草原》杂志的交往故事,至于我与《草原》的故事,那就老长了,可以追溯个三十多年,这无疑已经暴露了年龄。我们两个人的意义就是一副药引子,引出今天的两位美女主持筱雅和高阳。
 
  赵 卡:诗人、评论家
 
  我知道《草原》是我15岁那年,在萨拉齐,一个朋友旧书店开业,一摞子书一本才五毛钱,其中就有一本《草原》杂志,我现在还记得上面有一篇特别好看的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草原》。那个时候我也没啥钱,就逛旧书摊,后来又买到一本《草原》杂志,当时令我震惊的是翻开一看全是诗歌,那是一期《北中国诗卷》专号,我也不懂。还以为是不是丢了页码,这两次我对《草原》杂志的印象是非常深,后来歪打正着,爱上了文学写作,写了诗或者小说就先给《草原》杂志投稿。

 
 杜拉尔·梅 (左)  苏莉
 
  02
  杜拉尔·梅 + 苏莉
 
  杜拉尔·梅:作家、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看两不厌”看到这个词我算了一下我和《草原》相看了整整四十年,真的是相看两不厌,从1981年《草原》在呼伦贝尔草原举办的第一届三少民族笔会开始,我就跟《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么多么年一路走来,感恩《草原》。我的所有的成长跟《草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幸运,《草原》把我扶上马,又送我走一程,我回想起《草原》的每一位主编每一位编辑他们都是跟我亦师亦友这样的关系。现在阿霞主编推出一个“《草原》骑手”的栏目,我感觉我就是当年的《草原》小骑手,在《草原》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成长起来。《草原》在培养三少民族作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 莉:作家
 
  我去年写了篇文章《我与<草原>三十年》,当时写的时候感觉还挺沧桑的,都三十年了。《草原》对我真的非常重要,一个地区有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能在地域文化的水准上延续七十年形成了一个传统,我也是镶嵌到这个传统里面的一员,我非常荣幸非常骄傲。我从小说到散文创作《草原》一直扶持我,在这片园地让我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参加过两次《草原》举办的笔会,认识了好多文友,这些文友后来成了内蒙古文化界的精英,笔会还让我收获了爱情。之后虽然有波折,但是有文学的支撑,一直过得挺丰富挺美好的。

 
海勒根那(右)  娜仁高娃
 
  03
  海勒根那 + 娜仁高娃
 
  海勒根那:作家
 
  我是1994年,22岁的时候与《草原》杂志相识的,当时是误打误撞走进了《草原》,走进《草原》这份省刊也就走上了文学之路。
 
  前几天我看到莫言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说他们最早发表作品很难,我想《草原》就是我的文学的故乡。
 
  娜仁高娃:作家
 
  我是2012年在《草原》杂志发表作品的,非洲有句谚语说,这个地球不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后代托付我们保护好的财富。今天我们又一代人在《草原》相遇,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草原》杂志看到我们今天的样子,看到时代的样子。

 
广子(左)  黑梅
 
  4
  黑 梅 + 广
 
  黑  梅:作
 
  我是2011年在《草原》杂志开始发作品的,那是我的第一篇小说《无信号地带》,我记得是头条位置。我和《草原》杂志结识是从文研班开始的,当时《草原》杂志的主编尚贵荣老师是我文研班的导师,之后是从阿霞主编这延续的。现在我儿子是《草原》杂志的小骑手。非常感谢《草原》杂志。
 
  广  子:诗
 
  七十年对于一个作家的生命而言已届终点,但对于文学来说不过是走向经典的开始。七十年过去,《草原》依然是一份年轻的杂志。我和《草原》的故事太多了,一下不知从何说起。第一次到《草原》时它还在乌兰恰特,后来是在乌兰察布路,直到现在的机场南辅路。三十年,《草原》搬了三次家,我对文学的记忆也搬了三次家。没有骑手的草原是孤独的,没有草原的骑手灵魂无家可归。那就给灵魂安个家吧——悦读《草原》,阅读辽阔。
 
  新生力量
 
 
左起:阿塔尔、苏热、李仲原、张泽英、瑠歌

  瑠 歌:90后作者
 
  刚才我看到这次活动的口号是“悦读《草原》,阅读辽阔”,我觉得这个说法特别好,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生活在城市里,被楼群包围,我们是感受不到真正的辽阔的。《草原》这本杂志真正把辽阔这个情怀给体现出来了,这个口号是发自内心的,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启发。
 
  张泽英:00后作者
 
  我现在还是在读学生,我是从《草原》起步的,从读诗歌到写诗歌,《草原》杂志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河流,贯穿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历程中。
 
  李仲原:90后作者
 
  我刚刚在《草原》杂志第八期新发现栏目发表了一组诗歌就赶上了《草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悦读《草原》阅读辽阔,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片草原,在座的都是前辈,我们是后来者,我们选择把我们自己的文学种子种在这片《草原》,希望《草原》越来越好。每年《草原》杂志长一岁,我也长一岁,我希望我自己和《草原》杂志一起成长。
 
  苏  热:90后作者
 
  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亟待一个精神的摇篮,或者是灵魂上的理想上的摇篮,而《草原》恰恰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摇篮。对一个青年写作者来说沉浸自我的写作和面对公众的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在一个非常好的年纪遇到《草原》是幸运的,如果把《草原》比作内蒙古一个文学摇篮,把她放在内蒙古这片大地上,她的摇篮之下是内蒙古千年来的深厚文化,代表着一种辽阔,摇篮之上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的写作者,她正以背靠大地仰望星空仰望蓝天的这种姿态,去迎接另一种辽阔,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精神和灵魂上的辽阔。
 
  阿塔尔:90后作者
 
  我父母都是老师,我从小就知道《草原》杂志,当时小孩和大人之间是有代沟的,后来知道《草原》杂志很愿意接纳年轻人。2017年兴安老师读到我的第一篇小说后,就推荐到《草原》杂志。投稿三天之后,阿霞老师就给我回复要在“草原骑手”发表,很震撼我,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如果说写作热情是个炉子,柴火准备好但是没有人点燃是不会着起来的,编辑老师给点燃了,熊熊燃烧到现在。感谢《草原》,对于年轻人来说认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