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首师大第十七位驻校诗人林珊入校仪式举行


 
首师大第十七位驻校诗人林珊入校仪式举行
 
  2020年10月9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诗歌中心)主办的“首都师范大学第十七位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于线上线下同时举行。赵敏俐、吴思敬、李少君、徐可、林莽、刘福春、孙晓娅、张立群、王巨川、冯雷、安琪、王朝军、陈亮、赵青、谈雅丽、吴丹凤、吴乙一、阿华、风言、叶德庆、叶浅韵、徐晓、彭鸣、叶德庆、傅菲、简心、范剑鸣、马泽平、康俊、张凯成、师飞、彭杰、木朵等近五十位著名学者、诗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驻校诗人制度发起者之一、《诗探索》作品卷主编林莽肯定了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近年来的成绩,认为林珊的写作从生活中取材的同时又具备极高的准确性,反映了一个生命个体真切的体验,并祝愿林珊在驻校期间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则以林珊的诗集《小悲伤》为对象,指出林珊的写作以短诗为主,情感细腻,哀而不伤,对节奏的把握缓慢绵长,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体悟,文本清新灵动。

  四川大学教授刘福春对诗歌中心在疫情期间仍坚持驻校诗人制度的做法表示赞扬,肯定了诗歌中心对诗歌研究的贡献,并期待林珊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傅菲、范剑鸣更多从林珊的成长经历出发,提出她的文本在高度成熟的同时仍需要经过更多的磨砺,成为驻校诗人是她写作生涯中一个再出发的起点。
 
  《诗刊》主编李少君对林珊的创作做了统述,认为林珊早期的创作是一种“咏叹诗学”,是对情绪的反复书写,其语句时而低沉,时而婉转,类似提琴的合奏,展现出一个始终在等待的女性形象;李少君还朗诵了林珊的作品《华西路》,提出以《华西路》为代表的后期写作从生活和社会中汲取内容,眼界更为开阔,具备清醒的自我意识。
 
  此外,其他参与者也从林珊诗歌中的女性感受、自然属性、诗歌形式、阶段变化、亲情体验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随后,林珊从自己的童年经验出发,陈述了自己写作的精神源头是故乡与童年,同时表达了北方陌生风物给她带来的新奇和震撼,并表示要用实际写作来匹配驻校诗人制度带给她的鼓励与鞭策。
 
  最后,吴思敬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本次会议参与者的广泛性与发言的高水平性,认为线上会议得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得以汇聚于此,发言指出了林珊诗歌的基本特征,对她未来的写作道路有指导作用。他希望林珊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的变化与首都师范大学的资源,突破惯用的意象、思维、题材,发展出多元的写作面貌。(彭杰)
驻校诗人:林珊
 
  林珊,1982年生,女,江西赣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好久不见》《小悲欢》;组诗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诗歌》《星星》《草堂》等刊物;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3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第四届新浪潮诗会、第八次全国青创会;获第十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中国诗歌发现奖、2016江西年度诗人奖等奖项。
 
  林珊是一位专注于构建内心世界的青年诗人,她的诗歌情感饱满、细腻,节奏舒缓,语言简约且富有张力,她在不断地接近自己内心的真实,并向读者袒露出她蓬勃的心灵气象。鉴于她所取得的诗歌成绩,2019年曾获得第17届“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首师大第18位驻校诗人。
 
  由《诗探索》编辑部编选,林莽主编。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分:《2018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第八届红高粱诗歌奖获奖作品集》《第三届中国诗歌发现奖获奖作品集》《第三届春泥诗歌奖获奖作品集》四卷本,是您了解中国当下优秀诗歌的重要窗口。该丛书印制精美,每卷近300个页码。总定价160元(含快递费)可微信红包邮购。微信号:lidianer35或17701266980(李点)微信红包后请及时留下自己的地址、姓名、电话。
诗歌让我们不曾失散
欢迎投稿《诗探索》  与中国新诗同行
《诗探索•理论卷》:poetry_cn@163.com
《诗探索•作品卷》:18561874818@163.com
sts_tw@126.com
欢迎订阅《诗探索》  览中国诗坛风貌
微信红包订阅:lidianer35或17701266980(李点)
 
来源:诗探索 
https://mp.weixin.qq.com/s/F7NgQHH9gnH2H23yQ2T5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