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坛动态 > 正文

《作品》杂志改版半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作品》杂志改版半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2014年度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近日揭晓“中国最美期刊”遴选结果,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中国最美期刊”采用网络公众投票和专家评选相结合,《作品》、《当代》、《收获》、《小说月报》等6家内容扎实,品位高尚、格调高雅、设计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完美的文学期刊与其他类刊物一道荣获此项殊荣。
    “我们唯有选择办一份有文学理想和编辑光荣感的刊物。”这是《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说的话。全体编辑同仁秉承《作品》杂志几代人的文学理想,在不断地求索中,摸索一条新的道路。从2014年3月号起,《作品》进行比较大的改版,在视觉效果、封面、版式、栏目设计、印刷工艺等方面进行调整。独创性的设置了“手稿”册页栏目,推出了陈忠实、陆天明、刘醒龙、徐则臣等作家的手写稿。是目前文学期刊中唯一持续、固定刊发作家手写稿的栏目,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当下,对提倡“慢阅读”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在版面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线装书古典气息,又对手稿进行褪底等效果处理,以进一步提升美观性,并方便阅读;尤其采用了册页的制作,更突出了栏目的书卷味,这种设计和制作在同类刊物中独一无二,具独创性,深受作家和读者的喜爱,不少读者反馈说会把册页当做收藏品来保存。杂志开本采用了较为少见的尺寸,拉开了与同类刊物的区别;封面以“和式”图案为系列,清雅、别致,形成了刊物的自我风格。
   “好作品让生命发光”,这是《作品》杂志一直坚持的选稿精神。改版后的《作品》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推出了“跨界”与“博士论”两个栏目,旨在对文学特别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展开不同视野的跨越和连接。使刊物具有大文学格局与多样性。在中国新诗百年史上,《作品》杂志是第一家连续多年每月大篇幅刊发具有专业眼光和艺术纯粹性长诗的期刊,曾成为中国诗歌界十大新闻之首。改版后的《作品》还推出了“民间诗刊档案”栏目,辑录国内有价值的民间诗刊,不仅发表其代表诗人的诗作,更以“大事记”呈现该民刊办刊历程与所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些将成为当代诗歌史上极具价值的史料。《作品》杂志除一如既往刊发名家力作外,还推出大量的文学新人的作品,在“浪潮1990”栏目中,推出数十位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作家,成为年轻作者展现才华的园地。
   作为广东省的老牌文学杂志,《作品》杂志一直不忘保持“粤味”。“文学新粤军”栏目重点推介广东省内的青年作家,推出了大量的具有岭南风味的小说。广东是诗歌大省,有大量的优秀诗人与优秀评论家,《作品》杂志每期推出广东本土诗人,并且与评论家进行互动,对其作品进行点评与交流,极大促进了广东青年诗人的成长。广东作为近代以来与海外联系最密切的地区,粤人粤语粤剧通行世界各国的唐人街,《作品》杂志力图与此相呼应,拓展国际视野,改版以来,刊发了马悦然、顾彬、哈金、李立扬等人的作品。与港、澳、台作家及海外华人作家形成良好互动,刊发香港金像奖编剧陈汗等人的小说,第十届澳门文学奖金奖、银奖的诗作,在海外文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作品“钩沉”栏目每期介绍一到两家1978至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留存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
       在办好纸版期刊的同时,《作品》杂志注重在网络新媒体上与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开设了《作品》杂志的微博公众号以及《作品》杂志淘宝店。利用“跨界”、“手稿”、“博士论”等栏目的“聚焦效应”,对非文学圈产生了“跨界”影响。有人在网络上这样评论《作品》,“改版后的《作品》杂志确实美!与开放包容的广东相和谐!成为读广东的一扇靓丽的文化窗口!”
                                          (正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克供稿,安琪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