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地80名学者出席了大会。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文艺报》梁鸿鹰总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邱运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在会上致辞。孙玉石、孙绍振、吴思敬、杨匡汉、岩佐昌暲、简政珍、钟文、王家新、骆英、陈仲义、耿占春、刘福春、吴晓东、李怡、张桃洲等知名学者、诗人出席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会议由王光明教授主持。
此次研讨会以“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为主题,从新诗的语言形式、感觉经验、想象方式、趣味风格的现代性等角度,着重探讨了(1)现代、现代化与中国诗歌的现代性;(2)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3)汉语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现代性;(4)移植与转译的现代性;(5)当代都市诗歌的风景线;(6)风格特异的现代性诗人(或重要诗歌文本)研究等重要议题。
与会专家提交论文70多篇,分别从宏观、微观及典型个案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性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形态。宏观研究方面,主要以历史的眼光从新诗的发生到新诗现状的历史流变中发掘语言表达策略、想象方式、主体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既肯定了中国诗歌在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成绩,又指出了其内在矛盾与问题。在微观研究方面,与会专家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窥探现代话语在个人创作中的生动表现。在典型个案方面,多位学者对当代诗人骆英、欧阳江河等人的现代性想象表现出深厚兴趣。
研讨会还联系中国诗歌的当下语境,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少数民族文化危机等背景下,探讨了诗歌介入现实问题的可能、方式和途径。开阔的理论视野、丰富的理论方法和具体深入梳理分析,充分体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