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诗人才艺展之施施然

诗画合一的重新理解与思考
——兼谈诗歌语言的不断革新与现代诗歌的结构
 
文/施施然
 
我在写诗的同时,也画画,工笔国画居多,近来则趋向写意。中国文化自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我曾希望通过努力,能将“诗画合一”这一传统有所承继和探索。当然,最终能做到什么程度是能力问题,对我而言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在尝试做这个事情。

“诗画合一”的传统是建立在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的基础上。汉字,其实就是“画”,是对物的描画,对世界的描摹,后来演变为符号,为文字。诗作为最能直接表达汉字精髓的艺术,自然也是以“画”为基础的,这也是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被另一位同样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
 
人们通常认为“诗画合一”是形式统一的。例如明代诗人画家董其昌的诗画《兰》:“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澜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诗人借“兰”来表达自身的高洁不群,这种形式在古人的诗画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从屈原开始,“兰”这种植物就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代表高洁的人格。“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离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兰”的意义很容易被理解和辨认。
 
时序至今,全球化的复杂性远非古代可比,简洁唯美如白描绘画的诗言志早已不能满足我们对“复杂”和“真实”的渴求。所以画有由“写实”向“抽象”的变化。诗歌也是一样,仅仅满足于简单描述生活和现实是不够的,我们更希望看到或写出关于生命与世界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那是经过摩擦而产生出的某种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或许这正是写作的终极意义。就我的阅读而言,如果你的诗中没有思想性,对我没有启发,那我为什么要去读它?你的身体、你的就事论事性的记录,与我有什么关系?你的独有的题材并不能决定你的写作最终获胜,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将你的材料通过怎样的技法最终烹制成了怎样的成品。这个过程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议题:诗歌语言的不断革新与现代诗歌的结构。
 
在我们的写作与阅读中,很难说什么样的语言和结构是最好的。但我可以说出什么是我认为不好的:大众化的语言、一眼望到底的架构(没有预设的结构)、缺乏独有的发现和思想……
 
如此可以理解我的绘画不可能是单一的诗画配,或画配诗,那不能满足我对它们的要求。它们只能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有着各自独有的语言和规律。甚至,它们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维向度,虽然最终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指向终极的美与真实。
                                                      
2015.5.7

杜丽娘
江南三月
青荷图

在香气氤氲里想你(局部)

施施然。诗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