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田炳信灵意画”研讨会在京举办


“田炳信灵意画”研讨会在京举办
 
 





  7月11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田炳信灵意画”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谭平副院长主持,杨华山、郑光旭、林维、张剑、郑庆余、刘波、李唫、崔晓东、裴建国、余辉、王志远、秦璞、刘以林、陈木齐一行专家与会并发表发言,会议最后,连辑院长做了总结发言。
 
  以下为根据录音稿整理的连院长讲话:
 
  本次研讨会的意图,谭院长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接触了灵意画之后,把它放到这个时代的人文环境、艺术环境和美术背景去看,很突出、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面貌。往往在这个时候,在对某种新的艺术提出探讨甚至质疑的时候,可能它就到了传统艺术最前沿了。可能往回退就作为传统、往前走就出格了,那么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对这个事物怎么看?是要持包容的态度、支持的态度、否定的态度,还是鼓励的态度?
 
  对于研究单位,对于有话语权的部门,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公正的表态。我们开这个会,带着这样一个意图,对田炳信的灵意画怎么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初衷。
 
  大家知道我们前一段还搞过一个小画展和研讨会。杨佴旻也是一个博士,他也是美院的,他也是早期就学绘画,学中国画,后来干脆把中国画甩开,接受了西方包括水彩画、包括设计、包括一些印象派这些其他做法,大胆改造传统中国画,拿出来这个样式和面貌。你说他是水彩画也有点像,说他是印象派的东西、当代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说他是什么,他最主流的还是水墨画,他自己说他还是中国画。后来大家说拿来讨论一下,传得很广,现在他不管拿到每个展览的场所,百个人看,一眼看出杨佴旻的,这个是很难得的。再出来别的,能看出来跟他学的,杨佴旻已经具有这样的个性,这个是值得倡导的。
 
  那么同样的道理,田炳信的这类创作,放在绘画界,他能够自己创造作品,他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艺术语言里,做到独特发声,做到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不好说,他是开山立派人物,起码有别于绝大多数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的,是一种新的艺术现象。所以我们拿来做一个研讨。
 
  对他本人的这个画,刚才大家刚才谈了好多想法,也是我想不到的,所以我是向大家学习,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我也谈一谈我对这个创作的几点看法:
 
  第一点,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刚才我断断续续听了,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都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开掘出一些灵意画的内涵。我估计有些提法,可能田炳信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这样是相得益彰的,互为教学。我觉得这个对我也有启发。我主张我们和而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包容各种观点、主张,包括对他的肯定,包括对他的批评建议,这对大家都有益。这是我总的想法。

  从传统意义上说,田炳信前面可能有很多年没有走艺术创作之'路'。但是,他一直走在艺术之'道'上。'道'是贯穿始终的,没有的话,他不会厚积薄发,所以说田炳信不是突然间的突发奇想。这是我想说的,他有这个深厚底蕴。这是画之道,深层是相通的。相通的,不要排斥它,比如认为他在行业外、认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认为跟我们不一样在圈子,不要这种认知。这是我想说的。
 
  第二点,丰富底蕴、创新表达。
 
  田炳信的画,我个人这是他的文化思想的一种体现。就如我们现在好多画画的人,正在进行思考的一种艺术表达,或者是对生活感怀进行一种捕捉。他对文化的思考,其实可能更深刻。比如他说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来自于山海经、来自于尔雅,这个东西我是相信的。山海经,我们学中文的,必须要读这个东西,那是中国古代最奇绝的书籍。具体说什么,谁也不知道,不管是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还有山外二百五十里,现在有人拿那个距离去丈量华山,还挺准的,这是奇绝。我们要解放思想,放开自己,放开想象力。我们现在越来越把自己关到一个盒子里,关到一个笼子,关到一个制式,不敢解放。其实古人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敞开思想,去想想那些别人不敢想,去说那些别人说不出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山海经对当代人最大的启示。
 
  那么你看田炳信的东西,受到了哪些影响?他经常使用尔雅中的字,还有自创的'词典',有些字我们都不认识,他孜孜不倦弄那种不认识字来发来并解释,传递给大家古人创造的成果。就是刚才陈木齐讲的,人类的语言就是两种体系,一种是表意的语言,一种是表形的中国字,表意行为来自于自然、山山水水、花鸟鱼虫。所以尔雅里的好多字是它们的叠加,三个山、四个山,就把这些对大自然的观察,进行线条化,进行组装。而这种想法,其实是中国早期文化构建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成果。它可能不成熟,要经历定形、变形、再变形的过程,后来慢慢慢慢的汉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要忘记祖先造字时候的方法,不要忘记祖先创造的艰辛,不要忘记创造祖先们在这一过程中奇绝的想象。
 
  田炳信回到了原点上看自己,进行创造和再创造。这样的成果,非常有文化背景。在这种文化思考下,能做出好艺术。当然,有的人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另当别论。但是它确实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力和冲突感。这一点也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
 
  第三,出境入意,揽意归境。
 
  他是有艺术创作的传承又有创新的,不能说他完全凭空想象。比方说从他的画里面,大体上也可以看到钢笔线,或者是钢笔画的一种。核心是内容,有参考、有来源。这个当代艺术的设计感很强、观念性也很强、很抽象,我觉得这个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另外从传统的创新角度讲,我觉得他胜在'意'这个表现。从山海经也好,从尔雅也好,或者从我们传统神秘文化里头取'意',这个是他的一个有别于我们一般画家的特点。然后他的取法,取的是就是钢笔工笔的线条,进行细致刻画的这种表现方式。这个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有次去他那儿看画,我给他总结了一条,他这是给梦想做造型。我当时讲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中国绘画也好,外国绘画也好,它最大的特点是就是面对客观的山水河流人物去造型,摹写自然。不管是大山大水还是小鸟小花,它都是非常具象。而现代社会我们画画的人特别怕把自己的画画成照片。不想这样怎么办?就尽可能地简化和写意。其实不管是油画,还是中国画泼墨,为了写意,为了让已经在生活中非常像的事物,变成简约、提炼过的艺术造型,这是中国人类绘画的一个逻辑走向。这是从实化中虚化,这是绘画的规律。但是田炳信的画和这个恰好相反。因为其,取法于'意',取于你的梦想,没有边没有沿、没有造型,是异象。他把虚的想法,做成了实的画,倒过来了。所以我认为他和我们现在传统绘画的逻辑相反。所以我说田炳信为意象去造型,为梦想去造型,把虚的实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田炳信在为梦想造型。
 
  通篇看他的几千幅画,总体上感觉是有规律的。但是具体看每一幅画,是无常的,他不会持续模仿自己,而是继续寻找边缘:
 
  在构思上,他是空灵的,又空灵,丰富。
 
  在造型上,他是有规律可循的,又是突破边界的。
 
  在内容上,他的表达透着他的哲学思考,和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方法上,传统又创新。线条上看上去很单薄,但实际很厚重;尺幅上看上去很小,但是内涵信息量大,小中见大。
 
  在价值上,他做的比一般艺术家更靠近本质的事,也就是文化价值的本源。
 
  这是我的几个小的点评。
 
  如果说不足,我也提几个建议。
 
  第一、就是你已经6000多幅了,但是,第6000幅和第一幅的区别,一定要观察、思考,甚至反思。在艺术创造历程中,我自己也有感受,拿我现在的字和20年前的字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字。那你在不断的探索和创作创造之中,不管你是寻山,还是关着门,还是寻自己的门,最终你要破门而出,那你最终定型的是什么?它是一千幅还是一万幅?要好好想想。

  有个画家,被香港的商家包了,只要你画好了我就买,但是他想改,但一改,老板不干,你改了很多,谁知道是你的画,就卖不出去,后来他就不改了,退回来原来的风格,所以不管他画多少都是一样的,他有成绩,也有限制。再看张大千,早期和晚期完全不一样,他自己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的否定自己,不断的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这我们看张大千在这前后的变化非常之大,这多好。包括韩美林早期和现在差别非常非常大。毕加索早期和现在差别非常大,而韩美林和毕加索更有市场和艺术价值的,是后期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把你这个6000张认定成是早期作品?考虑合并同类项这个建议。
 
  第二、字要好好练。你画这么工整,字这么潦草,不太配套。另外这个字呢,你的画尺幅小,字要管控,不能比例和尺度不搭。看看你的画册,这个需要改进。当然写字难一点,但是像你画画那么认真,我估计你写字也会写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