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周周 / 蒋雨含:贯穿我们一生的,是爱


周周 蒋雨含:贯穿我们一生的,是爱
  
  编者按:
 
  周家丫头是文友是闺蜜是师妹,多重身份。她写的雨含,写了好长……好长的岁月,写得非常走心。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活了这么久,久得看起来好累。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辛苦了 。
 
  内蒙古新闻网首发
  中国观网同步发
  作家网转发
  诗歌中国网转发

 
  雨含大多时候是丧失了嗅觉的。因为严重的鼻炎以及哮喘,一年四季她就像个试药的器皿,不停地吃各类特效药常规药以及从各种渠道得来的偏方良药。
 
  在我有限的人生认知里,无论缺少了哪一种知觉,人都容易滋生一些焦躁不安甚至怨怼的情绪,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但在雨含身上,你鲜少看到这样的情绪。或许正因如此,雨含的诗歌里绝少有阴郁的调子,她的表达是明朗畅快的。诗于雨含,是根植于她生命的骨血,是她与这个世界亲近的方式。
 
  01
 
  被呼伦贝尔宠大
 
  “塞外小杭州”——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是雨含的出生地,也是她从1992年离开后就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
 
  雨含出生于一个梨园之家,自她有记忆开始,每天都能听到戏曲,妈妈一边做家务一边背台词练唱腔,爸爸给年轻人说锣鼓经,哥哥在家里练功,家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剧团的人或者票友……那一出出大戏,更是她少年时代的精神食粮。戏剧艺术的浸润,是她的诗歌中浪漫色彩的源头。
 
 
雨含11岁在母亲主演的评剧《秦香莲》中饰演春妹
 
  1983年的夏天,在初中二年级的教室里,雨含收到了《绿野》杂志,杂志上印着她的第一首小诗——那年,她15岁。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杂志随附的一封一位自称‘艾平大姐姐’的信,为我打开了一个明媚的世界。让我知道了舒婷、北岛、顾城这些名字,知道了那些流自心底的诗句可以沾染着墨香,飞到天南地北。”
 
  30多年后,获知雨含获得索龙嘎诗歌奖,艾平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雨含的喜爱:
 
  “我非常难忘三十多年前雨含的样子,那时候她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儿,一双明亮的眼睛,满脸都是稚气和对生活以及艺术的想往。转眼之间,她就变成了一个沉稳成熟的诗人,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那么多美丽清纯又不乏深刻的作品,我非常安慰。”

  
  20世纪80年代,物质平庸,精神却足够丰盛。文学热席卷了每一个角落,雨含的家乡也诞生了一个诗社:秀水诗社,雨含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我很庆幸,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来到达赉湖诗会,我所见到的人,以及后来所经历的事,莫不是以达赉湖的诗情画意和天宽地阔为底色的。”
 
 
达赉湖诗会(左二为舒婷老师,左三黎焕颐老师,中为艾平大姐)
 
  1987年6月,呼伦贝尔文联举办“达赉湖诗会”,邀请了舒婷、王燕生、黎焕颐、刘炳生、尚贵荣等著名诗人、文学编辑。雨含19岁,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年龄,那次诗会让她记住了“做文先做人”(王燕生语)、“让别人的泪在你的心中打出颤音”(舒婷),正直善良的基因,在达赉湖畔被唤醒,并让她遵循至今。
 
  在呼伦贝尔,雨含受到了此生最美好的礼遇,文学前辈乌热尔图、姜兆文、刘迁、郭纯,还有亦师亦友的艾平、林岩、诺敏、杨忠民……他们的关心和扶持,成全了雨含的文学之路,也是呼伦贝尔文联推荐她参加了内蒙古第三届文学创作研究班的考试。
 
  “我可以说是被呼伦贝尔宠大的。呼伦贝尔的山川河流和师友们的期待,都给了我在此后人生中面对艰辛困苦的无穷勇气。”
 
  24岁那年,雨含从纺织女工的岗位,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课堂。“文研班那两年都学了什么,回忆起来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文研班不是一个单纯的学堂,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居。那时,来自各盟市的同学们,都有着各自的光环,大家有条不紊地学习,激情澎湃地创作。我的诗歌也因此有了生长的动力,郁郁葱葱,长成了她们自己应有的样子。”
 
  02
 
  距离是一种成全
 
  两年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活在1994年夏季结束,雨含留在了呼和浩特。一张非正规行业小报做编辑,非常微薄的工资无法让她安身。她不得不代人写稿,做所谓的“枪手”。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租住在现在东瓦窑那一带平房的小南房里,出门走出巷口就是白菜地。每天除了上班,我就像一个高效的报告文学加工机器。”有时候雨含觉得自己就是那些白菜,普通得混在地里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也不知道将来会去哪里、成为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不一样,因为我能写字,我还有诗歌。”
 
  从浪漫的求学、写诗之路,变成了异乡求生存的励志故事。角色的变化,让雨含的诗开始有了生命体验的意味,有了生活的痛感。
 
 
文研班同学毕业前夕合影
 
  不管生活有多少坎坷,雨含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精神追求上,她有诗歌,而且揪住了诗歌繁荣年代的尾巴;在事业上,她也赶上了纸媒最兴盛的时代。
 
  1996年1月,雨含考入《呼和浩特晚报》,开始了真正的新闻工作生涯。“我们算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新闻民工’,也就是在媒体中是第一批招聘制记者。一个月150块钱的基本工资,稿费不封顶,每个月,我能拿到800元左右的稿费,这意味着每个月发稿子至少得在几十条、几万字。但是,特别开心,觉得做了自己喜欢的又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与文字有关的工作,每天干劲儿十足,觉得特别有奔头。而且新闻工作又多少契合了我内心的那一点‘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虽然后来,现实非常冷酷地打碎了内心盲目的乐观。才终于明白,媒体所能做到的,真的非常有限。”
 
 
呼和浩特市媒体记者节活动上,《呼和浩特晚报》合唱演出前
 
  呼和浩特日报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冯燕平是雨含晚报时的同事,提起雨含惺惺相惜:“有人说,优秀的女性都是雌雄同体,蒋姐姐在媒体工作了20年,多次获全国、自治区新闻奖。这些都是她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白天奔波采访,晚上就在灯下写稿,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那个时候,晚报每月以工作量排名,蒋姐姐总是毫无悬念地排在第一,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超越第一太难了,咱们还是学习第一争第二吧。”
 
  从剪刀加糨糊的小报到《呼和浩特晚报》,从《北方家庭报》到《北方新报·包头版》,再到开发区的内部小报,这个轨迹好像又绕回到了起点,有人为她感到遗憾。雨含不这样认为。她在报业的二十年,经历了三张报纸的创刊,度过了她人生最美好、最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年华。“我拼尽了全力,青春无悔。所以我不觉得是回到起点,我倒是觉得是一种回归。”
 
  新闻,是雨含与时代、与社会、与现实接轨的通道,文学创作却是她精神的乐园。
 
 
1999年,在乌梁素海采访
 
  作家苏华每每说起雨含,总是说雨含是真正热爱文学的。“这么多年,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雨含一直坚持写诗,从未放弃,与那些想利用文学当敲门砖的急功近利者相比,她对诗歌的爱更纯粹。”
 
  “距离是一种成全”,雨含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过。正是因为来到呼和浩特,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那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她一下子明白了内心对故土的深情。“很多人都说在我思乡的诗歌中看到了爱情的影子,这也不奇怪,故乡在我心里,就是那一种思之不得的爱情的滋味:魂牵梦绕,却不能相守。”
 
  品味过思乡的苦楚和异乡打拼的艰辛,雨含善待所有和她因缘际会的人,尤其是对于文研班的同门以及后来的几届师弟师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照。来自赤峰的作家张雅琴说:“雨含在《北方新报·包头版》时,在纸媒都基本取消了文学版面的形势下,她为爱好文学的朋友们留下一块园地,精心策划专栏,邀请我们写。每篇我们都认真地写——为她,为心中神圣的文学。每次去领稿酬,还要去她家吃饺子。不管谁在外面的刊物上发了作品、有了一点成绩,她都和我们一起高兴——成全了大家后,她也终于成全了自己,2018年,她获得了内蒙古文学最高奖——索龙嘎诗歌奖。”
 
 
第二届诗歌春晚与女儿朗诵自己的作品《请跟我来》
 
  这样的事,于雨含,不过寻常。她是个磊落而少伪饰的人,对朋友能帮一定会帮一把。她爱憎分明,不太会掩饰自己。但是,不管多么不认可一个人,见到这个人的稿子写得好,她也会真诚夸赞。她认为,一个编辑眼睛里应该只有稿子,见到好稿不兴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这种个性也让她吃过苦头,受过辜负和曲解,却并没有让她改变。“我自己在生活中受过多少难,我对人的理解就有深。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你们只看到了我的热心,没看到的是我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获得的更多。”
 
  03
 
  头上顶着小火苗
 
  雨含很忙。虽然雨含在业界也是颇有盛名,但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即便现在在开发区做一张内部小报,也认认真真,追求品质。近十年来,雨含还参与了“内蒙古春晚”“自治区七十年大庆文艺晚会《赞歌》”“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中蒙博览会开幕式晚会”“2018新春诗会”等很多大型活动的文学撰稿,她出手快,做事谦逊认真,和她合作过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还参与、策划了“诗歌春晚”“一起读书”等文化公益活动。
 
 
内蒙古卫视“2018新春诗会”上,雨含朗诵自己的作品《呼伦贝尔诗话》
 
  雨含充沛的精力让著名诗人博尔姬·塔娜每次提及都赞叹不已:“我说,咋才能像你似的干什么都不愁都这么利索呢?你猜她说啥,她说,‘姐呀,过日子就得头上顶着小火苗,拼命往前奔啊。’我就把这个小火苗记住了。我一懒散的时候,就想起‘小火苗’。写东西的人啊,可以在技巧上越来越成熟,但是她的心应该是青涩的、纯真的,雨含就是这样的人。”
 
  说雨含一直不变的还有从十几岁看着她长大同乡、内蒙古音乐文学会副会长林岩,“这么多年环境一直在变,雨含的初心一直没有变。她的诗歌是她心中一直流淌的一条河流,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思考、对自然的礼赞、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都是她诗歌中的源泉。她把自己交给了诗歌,她的诗歌也放飞了她自由的灵魂。”
 
  2015年11月8日,雨含专场诗歌朗诵会“一首诗的距离”在初冬的青城搅起了一股热流。在那场诗歌朗诵会上,有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这些人不仅仅是雨含的至交,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草原氧吧博客圈的博友。这个博客圈是雨含在2006年创建的。群里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著名作家、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杜拉尔·梅,一位是老作家、《实践》杂志社原总编室主任孙甲先生。
 
 
  “雨含是个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草原氧吧博客圈就是她创建的,把全区甚至区外很多的文友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博客上互相交流,线下也举办各种活动,大家创作激情都很高,有好几个博友后来都考取了文研班,从网络写手变成了职业创作。”杜拉尔·梅认为,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孙甲先生早年在乌海供职时就爱读雨含的诗,“我几乎读过她每一首公开发表以及在网络上传播的诗,当时我没有想到她那么年轻。2006年,那时的新媒体是博客,雨含在博客文化传播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草原氧吧的建立,对草原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除了工作,雨含的生活很规律,她并不热衷于各种喧闹、应酬,但凡有空闲,一定会陪着女儿去书店,或是陪女儿上喜欢的兴趣班。她说,人生中很多事都可以缺席,爱的陪伴不应该缺席。
 
  04
 
  贯穿我们一生的,是爱
 
  雨含是个绝少向人宣泄自己情绪的人,她的情绪都化作了诗歌中的淡淡的忧伤。“对很多无力改变的事,我选择接受。只有接受了,才会安然地面对,才会想办法从现实和情感上超越。”在朋友眼中,她也确实是一个顺应命运的人。
 
 
 2018年草原文化节“草原诗画”朗诵会朗诵著名诗人安谧的诗歌《阴山岩画》向文学前辈致敬。
 
  昔日《北方家庭报》的同事罗西,一直与雨含保持着友好的交往。“我从来没见蒋姐姐抱怨过,她永远都是笑眯眯的。有一次,她聊起自己怀孕时因为哮喘无法安睡,只能整宿整宿坐着。她眉眼带笑地一边说,一边还手舞足蹈模仿着当时的情景,好像说的是无关紧要的别人的事。她是个特别独立的女性,不习惯于依赖,却特别愿意让别人依赖,她说她更看重‘被需要’的感觉。”
 
  喜欢雨含诗歌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结识了她,后来成了生活中的朋友。编剧术学便是其一。“初识雨含,在浩瀚如星空的网上,博客里几首清丽入心、哀而不伤的诗歌打动了我。当时是什么日子啊,单位、家事诸多不顺,有着极度厌世感,雨含的诗就那样走进来,如丝丝春雨,也似夏日凉风,读着这些诗我感觉又重回人间,又一头扎进了文字的世界。
 
  “认识雨含这个人后,才发现,雨含和她的诗歌不同,是个很哥们儿的朋友。我父亲来呼火车上昏迷,是列车长率队及时施救,挽回危局。想着让好人得好报,我找雨含想报道一下,好家伙,十几家媒体开赴车站,乌兰浩特途经呼和浩特的列车上,十几个长枪短炮咔咔直响,灯光一片。第三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等媒体齐刷刷发了。”
 
 
在故乡同往柴河的路上,与山水岩壁画相遇。摄影/孔维然
 
  几乎在我接触到每一个认识雨含的人心目中,她都是一个一往无前的坚强女性。或者,雨含所有的女性柔软的气质,几乎都倾注于诗歌。“这么多年,我一直对诗歌不离不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歌包容了我的一切。”
 
  诗歌让她充满了力量,也让她对这个世界饱含热爱。
 
  获得第十二届内蒙古文学索龙嘎奖后,雨含曾和诗人远心、火马在内蒙古大学的诗歌课堂上有一个对谈。当时火马问雨含“索龙嘎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她笑盈盈地说:“意味着一个里程碑吧?诗歌在我生命中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会因为获奖就一定井喷般努力,或者不获奖就消沉不写了。日子照样过,诗歌照样写。”
 
  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真爱?因为无所求,只任诗歌的泉流在心底流动。
 
  “贯穿我们一生的,无非爱。诗歌是善的美的,也是充满爱的。真诚写作,才能打动人。写作最难糊弄人,因为白纸黑字,你的情感真不真,读者是看得出来的。”
 



作者:周周
来源:文字点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jEyMTMxOA==&tempkey=OTg5X2R2NEh0NzF1TThGdGI4U2lFTzR4ckc4Y1hzVEc2Y2ZZTDVkc1pjQnVLZkdWallPQkdFTnN6dFY5azdBd0tmYXlIVWNfczNTRTU5bkRQYUNjeDh0OHdqYU5GOUZOT3lsVDQ4ajBqRGFiV2JadnZpUi1aR2JFdXJYTWY5ZVZ6ZUh0dXVfUjdtdUdNZTQwTDJHek1oRmx3QmZZYjR3UHpOLXM3bzZPb1F%2Bfg%3D%3D&chksm=741f784d4368f15b49c2d7edb46b43b2e96c969e1bb968b1a43084b5150366c147517c5155df&mpshare=1&scene=1&srcid=1229PWNRwFFDKdZGu4Sgj8gE&pass_ticket=SVLIop35qPt3Pjfk3oUjG5CpEmkwLA%2Bk3xFD1dZNSGAmYNcG0axi77NtExpyJAcv#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