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最后一头战象》国家大剧院首演


《最后一头战象》国家大剧院首演
 
 
        一场人与自然的时空对话
        《最后一头战象》重磅登台国家大剧院
 
        1月10日,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出品的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重磅登台国家大剧院。下午,该剧导演何念携手编舞刘旻姿亮相,为媒体提前揭秘“战象”的神秘面纱。小象“噶羧”也惊喜献身,操偶师刑懿现场解读扮演一头“象”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赤子义,爱国情
        战火中人与战象的不解缘
 
        群山绵延的热带雨林深处,和缅甸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同伴昆歌嬉戏玩耍,无意间解救了被铁钉困住的小象噶羧,也因此取得了野象的信任。小小村寨里,人和象之间和谐共处,欢声笑语。但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战争打破,村民和野象之间的关系也一度陷入危机。战火蔓延、危急时刻,驻守打洛的国军团长下令捕捉80头野象集中训练,组建了一支“战象”军队来抵御日寇。在战象的帮助下,打洛军民成功击退了日军,但80头战象却在激烈的战斗中几乎全部中弹身亡。村民们为阵亡的战象立“百象冢”,感念战象用血肉之躯赢得的胜利。波农丁和噶羧都在这场战争中活了下来,而昆歌却牺牲在前线。26年后,当噶羧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波农丁带着它再次回到象冢边,弥留之际回忆起动荡的年代里那些辛酸的过往……
   
        何念导演介绍:“《最后一头战象》改编自沈石溪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关于生命的探讨。经历过战争的老象跟与它一同长大的少年,穿越雨林逐渐走向象冢,做最后的告别,非常触动人心。我想通过他们的经历,让大家重新思考关于生命、关于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特殊关系。”

 


        巨型偶,操控难
        虚实间电影质感的旖旎景
 
         舞台上大大小小的数头亚洲象等比例制作的偶“象”,成为舞台上当之无愧的焦点。它们或满场奔跑与村民嬉戏打闹,或扬鼻戏水扑扇起大耳朵,或眨眼含情仰天嘶鸣,或不畏枪林弹雨义勇向前,舞台上每个活灵活现的“战象”背后,都有着操偶师的辛勤付出。操偶师刑懿介绍:“小象的操作,需要双手双脚同时着地,与同台演员配合剧情来演绎大象的情绪情感,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大象,更是需要三名操偶师同时默契操控。”舞台上的战象采用高科技和传统制偶技艺,几乎完全按照亚洲象等比例设计,以1:1制作的高达3.2米的巨型象偶。“战象”外形也历经多次修改,以碳纤维、铝合金、钢材料、藤条不同材质针对身体不同表演区间进行,并对大象的肌肉、骨骼、运动及结构进行分析,使其走到台前足以“以假乱真”。上海木偶剧团的设计和演绎团队还亲赴西双版纳,与大象亲密接触,观察大象的情绪、表情和动作,反复练习。操偶师要在没有任何语言和眼神的前提下默契配合,形成头部与躯体的联动,承重最重的操偶师肩膀甚至要承担上百斤的重量。
 
        导演何念携手作曲彭飞、舞美设计沈力、编舞刘旻姿、灯光设计任冬生、录音总监陆晓幸以及来自英国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公司59 Productions等国内外顶尖团队,为整台演出保驾护航。不仅挑战中国传统制偶技术和舞台制作极限,还融合了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以电影拍摄手法营造的恢弘大气水墨质感的视觉呈现,磅礴震撼又意境悠远的音乐效果给观众带来惊喜。而一场舞台上倾泻的“大雨”更是令人惊艳,连同一幕幕震撼感人的画面完美契合,将演出推向高潮。据悉,《最后一头战象》演出持续至13日。
 
来源:国家大剧院 宣
摄影:罗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