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孙博:海外华人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获得首届大湾区杯网络文学大赛“最时代奖”,
2019年10月底孙博赴深圳出席颁奖盛典。
 
《中国芯传奇》封面,2019年5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11月初,孙博在南昌宣讲电影剧本《中国处方》。
 
2019年11月初,孙博在北京接受好莱坞著名剧作家何塞‧西勒里奥颁奖。
 
孙博:海外华人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最近几年,“讲好中国故事”時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也被海内外文学界广泛引用。这短短的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眼下到底有多少作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呢?恐怕一时难以回答,只能见仁见智。
 
  倘若追溯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说法可能最早出现在2013年8月。那时,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此,中国文坛上陆续涌现了一批相关的文学作品,不乏力作,有的作品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目前,海外华人作家写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元。随着中国地位在国际经济、文化舞台上的日益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重心。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创作做一番探索,以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电影剧本《中国处方》、几篇抗击新冠肺炎微型小说为例,略抒己见,求教方家。
 
  第一、与时俱进,才能讲好耐看的中国故事。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人们的阅读习惯、审美观念也在剧变。如今是2020年,如果你还在写《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著长篇小说,1991年;21集电视剧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王姬等主演,1994年)就没有新鲜感。那个故事发生在30年前,那时中国观众是喜欢看的,但现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要倒过来写,如《纽约人在北京》(曹桂林著长篇小说,2014年;30集电视剧由洪宇宙执导,解昕怡、刘子枫等主演,2006年),才有看头。鉴于这样的思考,《中国芯传奇》写最近20年中美两地发生的故事,并且大部分发生在中国。
 
  30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由本人与多伦多的作家曾晓文女士合著,她拥有南开大学的文学硕士、美国雪城大学的理学硕士,现任资深IT总监。《百花洲》杂志在2019年3月份刊登了《中国芯传奇》,5月份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近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和华为、中兴事件都成为热门话题,芯片也作为热搜词出现。之前很多媒体报导说,中国人是做不了芯片的,至今为止也不会造芯片,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联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80岁的中科院院士倪光南教授曾表示:中国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所用的电脑芯片,国产水平离进口芯片有三、五年的距离;手机和服务器上使用的芯片有些已与进口芯片旗鼓相当;在一些特殊领域,差距较大。此外,在芯片产业的设计和制造两大块中,中国的短板主要在制造,距离美国水平大约八到十年。
 
  这些都是现实前提,否则书写《中国芯传奇》就没有意义了。尽管长篇小说是虚构出来的,但也要根据基本的事实。这本书主要讲中国第一代芯片是怎么诞生的,讲中国制造芯片的艰难过程,其中凝聚了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中国芯传奇》全景展示美国硅谷IT精英回归北京中关村创业的经历,再现“中国创造”的艰辛与荣耀,散发正能量;自然融入最近20年在世界和中国发生的影响经济的重大事件,尝试把握社会脉搏。其精神主旨和现实意义在于呼应时代的最强音:中国企业急需创新,树立品牌,由“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直击现实的主旋律作品,但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巧妙的谋篇步局,脱俗的想象空间,耐人回味的故事不可或缺。一部好的长篇小说需以故事为灵魂,具备饱满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我们希望通过《中国芯传奇》讲好中国故事,小说以北京中关村、美国硅谷为大背景,采用双线并进法:一条线索为海归企业成功缔造中国芯片,连手民营企业收购美国知名公司;另一条线索为海归精英、本土人杰和美国出色人才之间的感情纠葛、悲欢离合。试图通过悬念迭起的情节和原汁原味的细节,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曲折命运和心路历程。我们期望这部作品能够融合情志,并蓄人生风月与时代风云,通过展示新世纪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曲折经历,抒写经济转型时期当代人情感的漂泊与回归、执着与困惑。因以真实生活为基本,并在创作过程中屡易其稿,我们期望《中国芯传奇》能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融合中,刻划复杂的人物关系,描写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共享两种文化的人性与美好,体现“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中国芯传奇》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了正能量,出版后立刻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海内外媒体竞相报导。
 
  广州的凌逾博士在“芯怀天下中国创”一文中指出:“这部小说让人想起茅盾在1932年写成的《子夜》。《子夜》讲吴荪甫等民族资本家想要实业救国,为融资而在股票交易所惨败,中国工业资本不敌国外金融资本,表明资产阶级无法引领革命,而要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来实现;《中国芯传奇》则着力书写中国高科技如何走向世界,表现新型的企业家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创造新的辉煌,更具有新时代的意义。”(《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6月10日)
 
  上海评论家施蔷生在“‘何人说梦’与《中国芯传奇》”一文中表示:“这本由海外华人创作的,描写反映海归科学家创业创新故事的长篇小说,旨在揭示中国企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创新,并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生动进程。这是时代进步的需求,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年代。好风好雨好行程。处于中美贸易战背后的中国芯与美国芯之争中,我们再来拜读《中国芯传奇》,会有另一番崭新的深度‘体验’。”(《加拿大都市报》2019年8月30日)

  上海的王小平博士在“用心讲述中国‘芯’故事”文章中指出:“《中国芯传奇》既讲述了一段历史风云中的创业传奇故事,同时又以隐喻的形式,直击中国曾经的‘缺芯之痛’,体现出了清醒、峻切的现实关怀意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充分显示出文学叙事在凝聚时代精神、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题材、内容、主题等方面来看,《中国芯传奇》的问世,为海外作家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海外华文文学探索中国经验与世界经验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学报》2019年7月18日)

  《中国芯传奇》不但成为畅销书,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底获得首届大湾区杯网络文学大赛“最时代奖”,该征文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与阿里巴巴文学联合主办;它还获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年度“十大好书”;《中国芯传奇》电子书,于2020年初在“学习强国”APP平台上推出;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此外,我们两位作者根据该书改编的28集电视剧本《中国芯》,获得2019年粼国剧本创意大赛奖,希望早日搬上银幕。
 
  “封国、封关、封城、停飞、紧急状态……”这些耸人听闻的字眼,最近频繁出现在加拿大的各大中英文媒体上。
 
  2020年的年初,我以为新冠肺炎疫情离开加拿大很远,可以高枕无忧。但随着疫情的爆发,已蔓延到全球所有城市,“大火”几乎烧到了家门口,人们的恐惧感也与日剧增。可以说,疫情已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应该缺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太可能马上写出长篇作品,这时我想起了文学轻骑兵──微型小说,这也是我最近四年比较喜欢的小说样式。我马上拿起战笔,先后创作了两个微型小说、一个闪小说,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去。
 
  1500字的微型小说《布兰顿的短信》,发表于小小说名刊《百花园》2020年第四期。通过加拿大的两个高中生因疫情称呼打架事件(一个是武汉人,另一个是洋人),告诉人们这个病毒叫“2019新型冠状病毒”,而不叫“中国病毒”,折射出种族歧视的危害要比感染病毒的危害更严重。
 
  600字的闪小说《战地记者》发表于“闪小说阅读网”。以对话构筑全文,祖父是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如今孙子瞒着家人到武汉重灾区采访,也成了“战地记者”,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300字的微型小说《方舱医院的伢们王》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1日,《微型小说选刊》等多份报刊转载。拙作上网后,读者纷纷留言评论。

  武汉的文学教授江少川指出:“作品构思精巧,时代感强。小说将人物置于疫区武汉的方舱医院中,在短小的篇幅中塑造出这样一位有爱心,识大体的华人青年形象,董江城虽痛失双亲,却都能化悲痛为力量,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小说悲而不伤,在极短的文字中传达出人间的暖意,是一篇抗疫题材中难得的微型佳作。”
 
  上海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佩芳指出:“作品的情节从孝入手,由悲展开。主人公化悲痛为力量:自己是病患者,却当起了志愿者;在加拿大时自己是老师,马上辅导住院的学生;临出院时还担起了伢们王的责任。作品没有刻意安排的髙潮,但水到渠成地凸现出了人性的光辉──质朴的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抱团!更给读者增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可见,微型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只要与时俱进,不管“长枪短炮”,依然能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纷繁复杂的大时代。
 
  第二、扬长避短,才能讲好独特的中国故事。
 
  作为一个移居加拿大30年的写作者,我要思考的东西是与国内作家不一样的。如果我写上海题材,是写不过王安忆的,她有经典的《长恨歌》;如果我写山东高密写不过莫言,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红高粱家族》等一系列作品;如果我写西藏,也写不过阿来,他是茅奖、鲁奖的双得主,有《尘埃落定》等作品。
 
  我们写国外的题材,也不是哪一个中国作家到国外访问几个月就能够写出来的。哪怕你叫莫言到多伦多生活几个月,他也不太可能写出原汁原味的加拿大风情的作品,写作必须要有长期的生活积淀。所以说,我的长处就是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去思考问题,去书写。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比较讨巧,杂志社喜欢,出版社也青睐。
 
  我在2019年下半年写了一部电影剧本《中国处方》,4万字的剧本首发于《中国作家》影视版2019年第10期,有幸获得第一届“英雄儿女杯”电影剧本奖,该征文活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德誉鑫诚文化有限公司合办,旨在庆祝共和国70华诞。另外,《中国处方》还获得2019年粼国剧本创意大赛奖。
 
  身为一名海外作家,怎样会碰上中医药题材呢?其实,是有多种因素促成这次写作的。2014年底,我赴南昌大学出席“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之际,大会安排参观一个制药厂,其先进化的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40多个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专门的合作协议。2018年,中药出口总额已达39亿多美元。有些在西医看来是不治之症的疾病,“中国处方”依然能够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2019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我在研读众多文献资料、分析案例后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国际规范等问题的挑战,正是该动笔的时候了。
 
  就在这个当口,我观看了40集的电视剧《老中医》(毛卫宁执导,高满堂、李洲编剧,陈宝国、冯远征领衔主演)。该片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由五个医案贯穿,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后,中医翁泉海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抗中医废止案并保护中医这一民族瑰宝,却遇到阻碍,然而步步前行的故事。看了这部热播片后,我认为绝不能重复《老中医》的路子书写,必须要扬长避短。
 
  2019年4月底,我回国宣传《中国芯传奇》时再访南昌,并赴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等地考察。最终决定,以“南国药都”樟树发迹的一家药铺为蓝本撰写剧本,“中药王”于1919年在京城开张,逐步在全国开设分店,他们梦想把药铺开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处方》围绕百年老店“中药王”闯欧美的艰辛历程展开,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披荆斩棘,最终圆了“中药国际梦”。同时,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下,剧本全方位剖析了人性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刻划了爱情、婚姻。全剧故事扣人心弦,节奏感强烈,富有时代感,渉及中医药界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包括中医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团队攻克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红斑狼疮将不再是绝症。
 
  其实,我本人具有浓厚的“中医情结”,我的外祖父曾是江西樟树的中医,后移居上海闯天下,借此写作机会向先辈致敬。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不仅需要中国动力,也需要海外华人的鼎力支持,相信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医药的舞台将会越做越大。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让更多人了解、使用中医药,这正是我想通过剧本《中国处方》传递的信息。并且,我对医药题材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回流》就是写抗癌西药的研发,而这次撰写《中国处方》对中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中国处方》发表后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上海的王小平博士在“海外之路,中国处方”一文中指出:“身为海外作家,孙博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发展,他的写作多聚焦于跨国语境下的中外合作、竞争,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失败与成功,体现着作家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与峻切的民族意识。这两年,国内影视行业并不景气,这与市场效应、颜值经济影响下的经典匮乏有关,也与制片发行、审查等方面的问题有关,而缺少优秀的编剧人才、少有好剧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优秀的剧本,就没有成功的电影制作。如何深刻反映时代的变化,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如何把激情与梦想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艺术创作,提供富有感染力、富有时代精神、艺术品位的文艺作品,是值得编剧创作者深思的。海外作家孙博的《中国处方》,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一副关于中药企业海外之路的‘处方’,也是给当下影视业的一剂‘处方’。(《作家网》2019年12月13日,http://zuojiawang.com/yishu/40118.html)
 
  第三、深入生活,才能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
 
  美国知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经指出:“予人以真实之感是一部小说至高无上的品质”。他认为,真实性是用来衡量小说质量的基本标准。在写《中国芯传奇》时,尽管我们两位作者各自在美加生活了20多年,当过留学生、研究人员,也接触过不少创业人士,多年来分别从事新闻业和IT业,拥有驾驭有关素材的能力,但为使小说更贴近现实,我们依然采用“最土”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体验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既是老生常谈,也是不二法门。凭空胡编乱造的作品无法深刻打动读者的心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火热的生活中,才能写出情感动人、细节鲜活的作品。我们首先阅读了中关村“海归”回中国创业的上百万字的材料,获得间接经验,又先后三度赴北京进驻中关村体验生活,参观有关企业,获得直接感受。采访了数十名中国高科技界的顶尖人才,与众多“海归”及家属座谈,倾听他们充满酸甜苦辣的故事,后来还通过越洋电话追踪采访。在一系列近距离的交流中,体验海归们在改革开放后创业的阵痛和巨变,内心与他们命运的变迁同频共振。
 
  我们采访了好几家公司,但把这些故事全部放在一家公司身上,我们写的公司客观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文学的典型化。
 
  芯片制造要花很多年功夫,哪怕你手头有专利,从设计好,然后再生产出来,到我们手提电脑里面或者手机里面用,需要十多年的过程。那么通常一家公司不可能就是只做一块芯片、一种产品的。当时我们采访了中关村很多公司,后来采用了其中一家公司的资料,他们主要做手提电脑的密码锁。现在我们很容易,用指纹密码,但十多年以前的手提电脑里面有个密码锁,技术是很高端的,而且是放在军事方面用的。我们写的那个公司,当初研究的是密码锁,密码锁里面还分几个档次。该公司以基本的工作来养研究人员去研究芯片,研究芯片就相当于办网络一样,是砸钱烧钱的,你钱花进去几千万了,但是不一定成功。验证成功了,你就发达了。很多公司才研究一半,人家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已经出来了,那你十年的钱就是白砸,非常痛苦。
 
  为了全方位体验生活,我们早晨跟IT公司的CEO上班,到他们家门口坐上他的车子。有的CEO他自己开车的,有的是有驾驶员的,我就坐在他副驾驶位。我就看他怎么上班。他们通常拿个手提电脑,一到办公室,打开放在这里,或者有的人稍微年纪大一点的,他马上接一个大的屏幕,把手机电脑连接屏幕,然后他们的秘书送一杯咖啡上来,或者他自己泡咖啡。然后他会上网5分钟,查电邮,主要看生意方面的内容,简单的回复一下。他的秘书就跟他讲工作行程安排,上午有董事会,我就参加他们董事会,下午有市场人员会议,或者有客户来访,我就在旁边听,听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公司里面故事很多,这样就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
 
  晚上我也跟他回家,看他跟太太、孩子是怎么沟通的。我们假设一号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故事,正好是跟一个海归CEO回到家,他太太就发脾气,他反倒无所谓。我们采访他,他说儿子读书没有地方收,因为从国外回去不懂中文,你一去,把人家班上本身85的平均分拉到70分了,所以人家都不愿意收孩子到他们班里面来,找了好几个学校不愿意收。然后通过朋友去找学校。还牵扯到这个小孩子不懂中文,和同学怎么沟通?所以我们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一个北大心理学系毕业的,然后到美国去读书,拿了教育学的博士,跟老公一起回中国创业。她办国际学校,首先把自己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这个设定的灵感就是从现实的故事里来的。所以女一号就是回到中关村办了一个国际学校,首先把自己的孩子放进去。
 
  我们去国际学校采访,校长说我们当初办也是为了海归,未来还有很多海归孩子,没有学校上。所以这个学校就变成海归子弟的国际学校。他们的国际学校,和我们通常概念上一些中国家长送去的国际学校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是美国、加拿大的。
 
  我们在中关村体验生活之后就开始写了,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主旋律作品,光喊热爱祖国是没人看的,而需要通过好的故事来传递的。为什么《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能流传这么久?它就是故事好。主旋律的《中国芯传奇》怎么把它编成一个好故事,让大家喜欢看,这是关键。我们的素材来自生活,写作时又高于生活,场景要和现实生活接近,让人家感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的,充分发挥我们两位作者在美国、加拿大生活多年的经历。
 
  电影剧本《中国处方》问世后,马上得到了中医界的关注,为了修改本子,我决定再次深入生活,寻找更多真实的素材。2019年11月,我再度访问南昌,获得赣江新区常务副主任肖玉文、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招商局局长许清的接见。肖玉文高度赞赏电影剧本《中国处方》,认为题材新颖,紧扣时代脉搏,有利于中药走向国际,并大力支持到中医药科创城拍摄影视。

  此外,江西商联中心、美中教科文基金、加拿大中国笔会在南昌联合举办了“《中国处方》宣讲会”。20多位专家、企业负责人参加,气氛热烈。嘉宾互动交流环节中,众多人士畅所欲言,为《中国处方》号脉。他们认为这个主旋律题材有利于将江西的中药名片打向国际,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本人当场表示将在修改时采纳。期望影视公司早日将《中国处方》搬上银幕,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中医药的神奇之美。
 
  综上所述,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讲好耐看的中国故事;写作时扬长避短,才能讲好独特的中国故事;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其实,每个作家擅长什么就写什么,就像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说“我在哪里,德国就在哪里”。著名诗人洛夫先生也讲过:“我在哪里,中国文化就在哪里”。
 
  有些评论家说我是海外专写主旋律的作家,我并不在乎这样的标签,甚至想一直把主旋律进行到底,关键是写出自己的特色。我将继续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小人物的命运,淋漓尽致地书写人性和人情,创新求变,竭力反映时代变迁,争取多写几部打动人心的“中国好故事”。
 
  作者孙博简介:
 
  加拿大知名作家、编剧。现任加拿大网络电视台总编辑、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出版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回流》《小留学生泪洒异国》《茶花泪》《男人三十》、散文集等10多部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日文。发表电影剧本《中国处方》、20集电视剧本《中国创造》,担任30集电视剧《错放你的手》编剧。曾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优秀剧本奖、“英雄儿女杯”电影剧本奖、粼国剧本创意大赛奖、大湾区杯网络文学大赛“最时代奖”、新移民文学突出贡献奖,以及20多项微小说、闪小说、散文大赛特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