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忽培元 | 文学依然神圣:《红土地文学作品选》序言

1 

忽培元 | 文学依然神圣:《红土地文学作品选》序言

 

  《红土地文学作品选》即将付印,编辑者嘱我作序,我欣然同意了。文学是我一生的钟爱,所以面对文友和文学活动我总是感到格外亲切。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播撒爱心。好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时空地域和民族国界,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天宇中的星辰,闪烁爱的光芒。文学的重要标识是崇高。红土地文学社秉持这一宗旨,团结大量作者也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好作品。文学的重要特征是真诚。我翻阅这些作品,感觉就像在百草园中逡巡畅游,感知到了真诚的微笑和倾诉的力量。我在感动之余想到了一句话:

 

  向热心肠的人们致敬!

 2


  任何有益的事业,无论大与小,都离不开一群热心人的参与。而这一群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位或三五位最热心,时刻把大伙儿的事放在自己心里,拿在自己手上。当我读着崔荣德发来的《红土地文学作品选》的文稿,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组织和引领红土地文学社,并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开展活动,这无疑是一件难能可贵的有益的工作。而这件事,在我的印象和记忆中,从始至今都是诗人崔荣德带头在呼吁奔波和忙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作为一名诗人,他更热爱诗歌和文学。在诗意淡化、文学被冷落的寂寞日子里,他初心不改,上下求索,团结着一帮子志同道合的文友,一直把自己的初衷,把自己亲手创办的红土地文学社的活动坚持下来并发扬光大着。他就像把一个梦想化为一粒种子,把一颗心底萌发的种子,化作一棵破土而出的小树。如今小树长成了大树,结出了累累的果子,到了丰收的季节。《红土地文学作品选》,就是这累累果实的首次优选集锦。当我有幸提早地看到这个文集,我的心情是愉快的,更为之感动。是的,如今的文学,已经不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被社会追捧了。靠文学而名利双收的时候早已经悄然远去。在这“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况之下,民间还有这么一群人深深地热爱着文学,默默地痴迷于学习和坚持文学创作。这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不是追求名利,愿意为文学而献身,这已是一群“逆行者”的自觉使命与他们人生的永恒动力所在。正是因为当下社会上功利猖獗,不少领域人欲横滥,人类社会和人的灵魂,才更加需要诗意的抚慰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责无旁贷,精神的疗救迫在眉睫。我从这本文集崇高向上的真善美的内容,看出了红土地文学社同仁们的精神追求所在和思想高地所指。作为一个老文学青年,我愿意为之鼓与呼,更乐于担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我决心努力同大家一道,为继续捍卫和践行高雅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埋头奋进,继续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为新时期中国文学长城工程增砖添石。

 

忽培元

 

2023121

3

5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6 

作者: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TcyODE2OA==&mid=2247490020&idx=1&sn=39e849986a7da8264d3dc3b75dded91b&chksm=fa18f923cd6f7035fdf54cfec927030057500a14f968843dd5be57e6238504840d402d7a0ab7&mpshare=1&scene=23&srcid=0212VmQptrKZZHNiAs5akzHO&sharer_sharetime=1676694207167&sharer_shareid=e2df897d7cb614295ca2398ea084d2d9#rd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