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诗歌西湖论坛”举办
9月16日,“周瑟瑟诗歌西湖论坛”在惠州西湖风雅颂茶语会所举办。来自深圳、广州、惠州、东莞、珠海、澳门的50多位诗人、作家、评论家与学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由惠州风雅颂茶语会所、风雅颂文化传媒、《卡丘》诗刊联合主办。
参加论坛的部分嘉宾合影
诗人吴晓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他说:“一个诗人可能是无数个人,无数人可能是一个诗人。周瑟瑟持续40年的写作,经历了少年、青春期与中年,漫长的时间或许只是一瞬。从诗人个案探究当代诗歌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讨论当代诗歌的问题与经验。在惠州西湖,体验苏东坡的生活。在风雅颂茶语会所,闻茶谈诗。秋雨与阳光交替,让我们倾听当代诗歌真实的声音。”
据了解,周瑟瑟生于湖南岳阳,是当代诗人、小说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现居北京与深圳两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栗山诗歌学会会长。著有诗集《暴雨将至》《种橘》《屈原哭了》(繁体版)《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30多部。作品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日语、韩语、蒙古语、越南语等在海外出版。获《北京文学》诗歌奖,并获得“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称号等。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卡丘》诗刊。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小组组长、栗山诗会与卡丘·沃伦诗歌奖发起人。担任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周瑟瑟在现场提到了六个问题:一、当代诗歌在何处转向?二、携带南方的写作;三、改变叙事策略的语言;四、在众人中间与进入无人之境;五、对当代的重新认识;六、如何以十年时间沉默与思考?
周瑟瑟谈到,一、当代诗歌在语言革新、叙述方式、诗学观念等多处都有过重大的转向,但最大的转向在少数诗人写作内部发生,我在等待下一个转向的到来。我本人的写作有过三次转向:少年抒情唱诗写作、青春乌托邦式词语写作,中年简语元诗歌写作;二、每一个写作者身上都携带了一个人类学的故乡,南方是我的故乡,我的写作打上了深深的故乡烙印,这是我的私人写作的部分;三、改变叙事策略发生在我的第三次转向,通过“诗人田野调查”的方式走向了“诗歌人类学”,从而改变了诗歌语言与诗歌观念;四、我们的写作存在两个状态,在众人中间与进入无人之境,群体与个体永远是对立的,我愿意一个人走向寂静与孤独;五、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每一个活着的诗人都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当代诗歌。我的当代诗歌是体验式的诗歌,是我的诗歌观念的产物,是正在发生与实践的诗学;六、如何以十年时间沉默与思考?一个人的定力相当重要,但也很难获得。要以强大的定力排斥外在干扰,进入无人之境。本月底我要到宁波一个寺院去学习禅定的方法。
诗人、评论家方舟主持了论坛。他认为,惠州西湖是一个特殊的诗歌符号,甚至有着某种传统诗歌史学和时间座标的意味,这一切都源于诗人的参与和书写。我们知道早在宋代就有苏东坡这样的诗人在西湖边行吟、流连,留下了后世咀嚼不尽的诗歌的佳构与传说。今天得益于武汉大学惠州校友们的倡导、组织,珞珈诗派诗人吴晓的召集,当代著名诗人周瑟瑟的诗歌诗论分享对话会在这里举行,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与中国伟大的诗歌传统的一次时空对接和回应。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诗歌记忆和身体记忆的。我相信这样有价值的诗歌雅集,历史会下留一个注脚,那就是:今天,他和我们。
方舟说,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诗人周瑟瑟。我和周瑟瑟同属湘人,话说惟楚有材,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放到今天的南方以南,人们还是会说,湖南湖北籍诗人依然群星璀璨,今天“北星”南移,南方以南的天空显得特别耀眼。我和瑟瑟兄神交已久,今天才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惶惶然不知所以然,但对瑟瑟兄的诗歌作品多有拜读,且作为同时代人我们虽有不同的经历,但都有相同时代之于个人的精神烙印与深切的体验,这种生命与共的共时性、共栖性(如同在八十年代油印出诗集,同在90年代南漂或北漂,同在中年之后对语言原乡与精神原址的回溯和返还),让我有勇气做以下判断:一是周瑟瑟是从乡村乡土里长出的忧郁的诗人,有着丰富而又诡秘的乡村经验和诗性提炼的少年诗人;二是周瑟瑟是在城市的夹缝中对现代性和语言学进行拷问与抗辩的严肃的城市诗人;三是周瑟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文本自觉、实验品格的跨界的综合型诗人;四是周瑟瑟是一位独立特行、诚实写作的向内抒情的实践型的诗人。
方舟认为,这样的辨识度在中国当代诗坛当然是少数的,他的四十年诗歌写作可以说参与了中国当代诗的每一个重要时期的流变与突围、维新与成长。前天我在《诗刊》上读到周瑟瑟的《一种实践的诗学》,一篇试图构筑“诗歌人类学”的诗学主张的文章,与他之前的“诗人田野调查写作”一脉相承,让我看见一位诗人的写作抱负和孤勇者的姿态,心有戚戚焉。
诗人赵原认为,周瑟瑟是一位有着惊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诗人。他的写作视界之宽广、题材撷取之庞杂、思想探研之深刻、精神介入之艰毅、生命体验之孤衷、笔力风骨之清健,在当代诗坛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他四十年的写作生涯让我想起惠特曼和聂鲁达,伟大的诗人往往具有最本质的相似性,那就是热情,无与伦比的热情。对世界的热情,对天地万物的热情,对宇宙人生的热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缺乏热情或者失去了热情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到热情是诗人建构自身写作体系的唯有的基石。
赵原说,周瑟瑟诗歌中蕴含的充沛的热情,既来自他的普世情感,对世界的关怀和关爱,同时也来自个体生命内在的自我审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自然生态与文明生态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说,个体生命作为孤独主体“被置入世界之中的存在”,需要从与世界的共生关系中去救赎,也即是从“孤独主体”向“交互主体”转变。诗歌也许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周瑟瑟的诗歌及其在写作中呈现出的巨大热情,体现了当代汉语诗歌艺术在“世界秩序”和“生活世界理性”上,在与世界的对话和全面交互关系上,所具有的“世界性、真理性、妥当性、真实性、理解可能性”。
诗人仲诗文说,周瑟瑟的诗歌创作风格多变,既有传统的经典式的抒情写作,又有现代的向下口语写作,还有介乎二者之的第三条叙事道路,仔细梳理与观察,拥有这样十八般武器的写作者非常少见。他的题材虽然广泛杂驳,又无一不体现出一往无前的实验精神,他紧跟着诗歌的现场,表达着属于他的态度与观点。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清新、流畅,其表达的主旨与内容往往是沉重的、深髓的,令人震撼。从“卡丘”到“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这种变化与演进,都在不断地成就他——作为中国诗歌现场最重要、最优秀的写作者之一。
诗人张兹旭表示,周瑟瑟近年来的写作非常独特:似重回少年写作,语言存真,注重细节表达,突显真实,质朴,无邪。他的作品实力、才华、学识,大家有目共睹。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儒雅随和。今天他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几年的写作状态与思考,给人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诗人李凌说,周瑟瑟的作品仿佛都是信手拈来,但每一首里面都体现了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生命题的哲学思考。受周老师作品的启发,借此机会写了几句诗,向周老师致敬:“在你身上我找到了我的惠州/我的故乡和祖国/在你身上的田野调查/为我贡献了诗歌的实践/季节更替里的方言和乡愁的味道”。
诗人缪佩轩说,我非常欣赏诗人、作家周瑟瑟提出的“走向户外的写作”并身体力行。他乐此不疲地到“户外”去获取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与经验,他的实践让他成为“户外”的见证者。伟大的诗歌是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生活境遇不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与诗人及生存境遇毫无关联的诗,不能称之为诗。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小圈子里。
诗人王屹认为,周瑟瑟的诗充满哲理与思辨,颇具一格。他视角敏锐,关心民生多艰,他性格质朴,触摸时代脉搏,他情怀纯真,不为尘世浸染。
诗人钟立说,诗歌赋予生活意义,参加周瑟瑟老师的西湖论坛,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就像是一滴水落入海洋,又像是一个婴儿,于我而言,写诗是一种生活方式,诗歌赋予生活意义。我想用诗的语言记录生活,那些日常的瞬间,忠诚于所见,勤勉地记录,准确地表达,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描画出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朦胧、模糊、多义的表达,就是我的留白,用诗的语言,搭建起一个关于我的迷宫。曾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无以表达,彻底失语,当我开始热切地期待,用诗的语言去表现生活,有了充分的自我,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才能形成思想和表达的冲动。从一个无话可说的人,到一个随时随地都想用诗的语言来做表达、做描述的人,这中间经历了痛苦的挣扎,直到最后的彻悟、觉醒和自我的重建,我终于成为了一个乐于通过诗的语言,去和世界发生连接的人,诗歌似乎是打开的另一扇窗,让我找到了爱这个世界的理由。
诗人任旭东表示,我在20年前的网络诗歌论坛时期就开始关注到周瑟瑟的写作。他的诗歌变化多端,富有哲学思辨,从极简到卡丘,从方言元诗歌到田野调查,从走向户外到诗歌人类学,诗歌文本探索伴随着人生历程。作为一名优秀的自觉的诗人,他的诗不仅丰富了口语的创造性,还能看到生命的在场与难度。
方舟在作论坛总结时说:“每一位具有生长性的诗人都是变异着的诗人,他的写作充满了动荡、覆盖、超越的力量,每一位具有历险精神的诗人都是自省的诗人,他会一直面对自己的内心写作,回答和清厘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诘问,给自己竖一座灯塔,携手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再次感谢周瑟瑟的精彩分享与大家的讨论!”(吴晓/文)
论坛活动现场海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