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倾心诗墨 不负芳华

11 《纳云堂诗稿》封面,张紫薇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倾心诗墨 不负芳华

——谈张紫薇《纳云堂诗稿》

 

作者:吴震启

 

诗如原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醉倒一代又一代人。

因为诗,人间有了雅兴,人生有了情怀。所以,东方成了诗的国度,而西方则有诗意栖居之说。难怪孔子删诗而成《诗经》,认为“思无邪”,并说“不学诗,无以言”。“无以言”不是指不会说话,主要指不会文雅优美涵蓄地表达心声。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以诗对话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文人士大夫推崇备至,在民间亦蔚然成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何等的自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何等的胸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空灵?人间世事,七情六欲,皆可入诗。单说一个“愁”字,在诗中也能温文尔雅活生生地舒展开来。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长度。李清照写“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她还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会由表向里地转弯。如此点点滴滴的情感表达,堪称发明创造。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流传,不胜枚举的民间高手接力。

说这些,是想为张紫薇的《纳云堂诗稿》说点什么。说点什么呢?

还得从十几年前的中国青少年赴日书法代表团说起。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之后,主办方从上百万参赛者中选出五十几人赴日交流。当时我作为副团长之一,此行与张紫薇有了一面之交。访日前半程的中日青少年书法笔会、点评、辅导、交流等环节之后,我又赴北海道写生,参加在东京中日文化中心举行的书画展开幕式。回国后隔年之夏,收到紫薇发来的楷书和行书图片,看后,觉得基础很牢固,结构和笔力亦不俗。但她提出拜师之事,令我不敢轻允。然而,其意甚坚,我又以学书必先学诗为借口,仍未能却。自此,我多了一位诗书兼修的弟子。

有点说远了,还是说说诗吧。

22

《纳云堂诗稿》作者手稿


张紫薇请我为她的诗稿写序,二百余首成此一稿,我一首一首地读,一字一字地品,将近一年,也未动笔。大有受之有愧和却之不恭之慨。

《夏日细雨》“无人户自开,细雨洗尘埃。若问谁牵线?清风忽去来。”这是紫薇的处女作,写得轻松自然,令我惊喜不已。读此,我更加信心十足,相信人是有天赋的。紫薇生在端午这个诗人节,足可信其为诗而生了。

紫薇的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李晶在《众生皆有情  无处不诗心》中说:“紫薇诗,如其人:清丽,俊爽,睿智,深情。”信然。

中科院博士后、福建理工教授陈曰德《诗书写年华》说:“近年来紫薇的诗词创作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她的诗词水平可以说已经表现出了异常的创作能力和天分。紫薇对生活和事物观察细腻,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同时她的语言驾驭能力在作品中也有着良好的表现,能够创作出优美的意境。”信然。

《诗刊》主编李少君在《中华诗词的当代性》中如此评价紫薇:“歌颂的诗歌也可以写得婉约动人,比如张紫薇写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浪淘沙·樊锦诗礼赞》‘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    带路舞飞天,乐奏和弦。大同世界尽开颜。莫使珠光沉睡去,璀璨人间。’将樊锦诗对敦煌的一见倾情的热爱和长久坚持的守卫,写得异常动情,也写出了敦煌对文化的独到贡献。”这一评价,份量是很重的。

我深知这一切进步,紫薇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和鲜为人知的辛勤努力,真可谓冷暖自知。她在努力完成学业并参与社团活动之外,几乎把时间和生命全部交付给了诗词和书法。在首都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能成为三个特等奖之一,欧阳中石先生亲自颁奖,这份量不轻啊!有时我在想,就算紫薇有天赋,学业不断进步到博士后,诗词积跬致远散发而成集,书法纵横拓展而渐入佳境,这十年也等于上了三所大学而硕果累累。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仅是时代的创造者,还是见证者,更是为时代树碑立传者。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是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如此宏大的世界大动荡大变革和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巨变时代,我们关注一位年轻的工科博士后的诗词书法成果,就不仅仅是关注个人兴趣爱好这么简单了,文化复兴不正需要这样的长征接力吗?

33

《纳云堂诗稿》作者手稿


当你读到紫薇笔下的王羲之、李白、颜真卿、杜甫、苏东坡、米芾、王铎等文艺巨星和王进喜、顾方舟、樊锦诗、路遥等时代楷模及紫薇之亲朋好友等血肉丰满而又真切感人的诗词时,相信会由衷地感叹,紫薇不仅有家国情怀,她对人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当你读到紫薇笔下的名山胜境和地域风情以及生活场景时,说不定会神而往之。香港夜观维港有“河汉梦,遗落半湾星”,朝阳雪霁写“寒英枝上若簪花,摘得且烹茶”,深夜写诗是“虫犬蛙儿窗外笑,痴狂,半夜偷来诗几行”。

当你读到紫薇笔下的校园生活,“更深夜静月如钩,泛起星河灿烂映高楼”,仿佛身临其境窥见满天星斗和教室的灯光。“醉卧编程处,魂牵两相流”,才知科学研究也能入诗。或许能看到疏雨后校园小路上“深深浅浅层层叠”,听到“叶上余音叶底藏”的鸟鸣。这些清新典雅的作品,不仅为校园带来几缕清风,还留藏了“潺潺诗意掌中流”。

佳构妙句连连,时常惊得我不敢自信。“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信矣!

所有这一切进步和成就,离不开作者的奋斗和坚持,这十余年定有许多困惑,许多迷茫,许多困扰,许多无奈,许多躁动,许多寂寞,甚至是几多泪水和几多叹息。克服弱点,走向成熟,诗词书法如同桥梁纽带一样紧密地连结着人生的方方面面。成长与付出可能成正比,也可能不成正比,除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也应关注成长过程的时代背景和外部条件,比如师资和氛围及甘为人梯与慧眼识珠。据我所知,紫薇的父母和亲友团的理解、支持、信任、欣赏是不可或缺的。

付梓之际,沈鹏先生曾欣然为此集题签。对后学而言,岂止感动,更是鞭策。

44

《纳云堂诗稿》作者手稿


有时我真希望紫薇的诗词更加厚重些,并多一点沧桑感,转念一想,觉得有点苛刻和强人所难,她虽生在“诗人节”,难道要她和屈原一样江畔行吟?或者和聂绀弩一样劫后余生留些血泪凝成的黑色幽默名句?亦或和李清照一样半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希望她艺术上既出好的作品,生活又自由幸福快乐着。所以,我不赞成“国家不幸诗人幸”的说法,国家都不幸了,诗人何幸可言?诗词虽可在私人空间淋漓尽致地自我写照,也可以忘我所为。一旦发表或传播,诗词便进入了公共空间,其作用和影响积极健康向上,应当是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诗人首选,真诗不是不能写阴暗面,但应用苦难激人奋战并从苦难中提炼向上的精神。说到底,诗词必须回答为啥写?写什么?怎么写?目的、内容、方法缺一不可。赋、比、兴、平仄及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诚然,十年磨一剑,今可试锋芒。

我则以为这仅仅是紫薇人生和艺术之路的起点。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当不断上下求索。题材的丰富、形式的多样、词句的锤炼、境界的升华等技术层面,自当开拓进取。关键是如何客观地正视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克服惰性,消解弱点,战胜困难,勇猛精进。我曾以吴昌硕题《削觚庐印存》后四首勉励紫薇,她念念不忘“外奖当前誓不闻”并以此为座右铭。因此,我更加相信,再一个十年,紫薇会有另一番境界,但她依然会“茫茫人海且藏锋”。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唯有奋斗,方能实现。

我看紫薇的过人之处是耐得起寂寞,经得起诱惑,善学而深思,不随波逐流。由学生时代转入工作岗位,相继而来的困难、压力、干扰、挑战会与日俱增。远大的理想抱负、勇往直前的韧性、火炼真金的修行、海纳百川的格局是攀登高峰的先决条件。

这算不算语重心长的诗话呢?愿共勉之!

思绪弥漫开来,总觉纸短话长,还是把话语权交给紫薇,交给作品,交给读者吧。那就以一首词打住,等于又抛一块砖。


自度曲


意远开蹊径,情高出妙门,缱绻真如岭上云。清空若见秦时月,慧心听雪超尘。

汉魏风神在,晋唐气象存,宋后星光尚可寻。红颜未肯须眉让,纤毫运转乾坤。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吴震启艺术基金管委会主任、诗人、书法家)


55

张紫薇


《纳云堂诗稿》简介

《纳云堂诗稿》收录作者张紫薇原创诗词220余首,诗词手稿、创作随笔和读诗漫谈数篇,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基于本职科研工作,歌颂科技创新,创作电力行业诗词多首;吸收传统文化精华,讴歌时代精神,创作礼赞樊锦诗等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诗词多首;立足大学校园生活,展现青春风貌,创作有关学校学习诗词多首。青年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本书可读可赏,是一部青春礼赞,一段成长故事,更是一曲时代新声。

 

《纳云堂诗稿》作者简介

张紫薇,斋号纳云堂。工科博士后,供职于大唐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先后受业于梁学爱、阎梓昭、姜秀真、吴震启诸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会员。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震启

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3353245_33768_zgysb.html?source=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