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甲辰龙年苏州盛泽古镇新春诗会如期举行

 1


甲辰龙年苏州盛泽古镇新春诗会如期举行

 

甲辰龙年盛泽古镇新春诗会,由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主办,于大年初五在苏州盛泽文化中心如期举行。

2024年2月14日,这是一个有爱的日子,阳光明媚、春色宜人,嘉宾们沐着早春的暖风,相约而至。本次诗歌座谈暨朗诵会,汇集了江浙两省诗爱者,诗人北塔、若荷影子、朱美珍、颜爱军、段天洪、陈伟、芦根荣、沈钟鸣、画家庄子明、篆刻家王建忠、教师周子健和何佳乐以及大学生姚李滢等纷纷莅临,嘉兴诗人张建刚特地跨省参会。

在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副主任沈钟鸣的主持下,在盛泽小学“盛川诗社”的诗朗诵中,本次活动拉开帷幕。诗歌座谈和朗诵活动共持续了近3个小时,过了午饭时间,大家仍意犹未尽。每一位嘉宾都分享、交流了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每一位诗人都朗诵了精心准备的诗歌作品。

 

北塔发言:艺术乃医术,有医疗救赎之功效,比如欣赏庄子明老师画我们盛泽旧景的作品,再如阅读有关盛泽的诗文,再如我自己写作关于故乡的风物,都能治疗我这个游子的乡思病。

艺术不仅可以疗救艺术家自己,也可以疗救他人,或安慰,或激励,或净化,因此艺术有利他性和社会性。

在座诸位都是在忙于生计之余热衷于、矢志于艺术创作,而且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相当可观,这让我倍加钦佩。其中有几个朋友是受到了我们工作室这些年的影响而开始或重启诗歌写作的,让我倍感欣慰。

大家的写作状态是业余的,但写作态度却是专业的!

我相信我们在龙年能够创作出更多精彩作品,因为好诗如龙,写作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生龙活虎,写作的动作特征应该是龙飞凤舞,文本的显示状态应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谢谢诸君尤其是孩子们支持和参与今天的新春诗会。与诗同在,乐莫大焉!

 

朱美珍发言:大家好,我是同里人。我与许多人一样,从小喜欢看书,看多了课外书,就慢慢爱上文学,爱上诗歌,进而学习写诗。可能是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觉得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吧。

而诗人,一般都比较敏感,对周围的环境事物,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发他敏锐的神经。想抒发出来。

刚开始,我也是很懵懂无知,并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什么人加以指导,纯粹自娱自乐。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北塔老师。经过他的点拨帮助,我的写作能力才有了很大提高,算是真正入门。并于自觉与不自觉间进行一些小小的探索。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也出过一本诗集。但我很少投稿,基本都发在朋友圈。一方面因为我感觉这些年没怎么长进,有点辜负北塔老师。另一方面因为我觉得诗是属于个人的事,其实与别人没有多大关系。

但诗歌对我而言几乎是一种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我的一切已经与它密不可分,今生再也不会离开它。虽然,我从事的职业,看起来与之毫不相干,平时生活也很忙。但不妨碍我爱它,并发现一旦爱上它,就是一辈子,直至终老。我于工作之余,有了感受,就及时写下来。写诗何尝不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使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

写自己所想,写让自己满意的诗作,我会倍感欣慰、满足和轻松。

让我们坚持写,继续写吧,直到永远!

 

颜爱军发言:生活是诗的土壤,走进生活,诗便是油盐酱醋茶,不体验不能迸发情感、灵感。

 

段天洪发言:首先我要感谢北塔老师,感谢工作室的盛情邀请,感谢钟鸣老师的周全组织。

大年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送穷日,恰好又是情人节,这为我们的“新春诗会”增色不少。

围绕“过去一年我与诗歌的故事”这一主题,大家谈得有广度、有深度、有特色,我很是佩服。之前,我是一个旧体诗爱好者,进入新诗领域,才不过三年时间,在这里,我还得再次感谢北塔老师,是他带领我走进了这个斑斓的多彩世界。

新诗是自由诗,不像古体诗受格律的约束,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更加适合当今读者的口味。但新诗的节奏感、音乐美、形式美依然存在,这种因自由表达而产生的“特别的美”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一脚踏进来,就无法退回去了。

我的创作频率不高,基本保持一周一首,属于懒人模式。正如北塔老师所说,诗犹药也,可以静心,可以疗神。我的诗歌阅读和创作的出发点大多属于自娱自乐,释放自己。

灵感很重要。诗歌创作缺少灵感,诗文词句必然有明显的斧凿痕迹,不自然。我获取灵感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观察和体验,就是身体力行;间接经验就是广泛阅读,取他山之石。

我还有一个经验:阅读是为创作服务的,一定要读紧跟时代的、行走在诗歌前沿的、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不然,既浪费了时间,又失去了方向。

总之,只要苦读、勤思、多写,曙光就会高出地平线。

 

陈伟发言:今天我有幸参与诗人北塔兄倡议的甲辰新春诗歌交流会,学到了不少东西,大有裨益。

我自己时常也写一点作品,但是经常迷茫,在一个新的立意产生之后,如何展开,找一些合适的词句衬起来,不至于使得立意像空中楼阁,飘在半空。但是有时铺陈得太实就有流于口水之嫌。倒不如跳跃性强些,更有力度及广度。诗是个人内心的情感寄托或者说是流露,基本点在人性。

有时候突然一个灵感闪现,立马急就一篇,当时读了也挺满意,但由于这个诗作的灵感的偶发性,在记忆中并没有深度的烙痕。过几天看起来觉得突兀,不知所云。如何解释这种创作中的现象?在此向各位老师诗友请教。

 

芦根荣发言:俗话说得好:六十岁学吹打。而我真的是到了六十虚岁才开始学写诗歌,古体诗和新体诗换着写、交叉写、同时写。相对而言,古体诗写得多一点,但也充其量只是竹枝词而已,新体诗写得不多,拿得出手的则更少。

2023年5月份,我踏进盛泽的那条文化弄堂(加入盛泽弄堂文化守望者微信群)后,认识了舜湖诗社的社长萧海铭老师和北塔老师的高中同学沈钟鸣和陈伟俩位好兄弟。是萧老前辈和沈、陈两位同辈把我引进了诗歌的殿堂,我便开始牙牙学语,拾人牙慧。

就像刚刚开始学说话和刚刚开始学走路的稚童似的,我努力地说、使劲地走。我渐渐感悟到,为什么写诗的人被称为诗人,而从事其他艺术样式的人被称为作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什么的,都可以成“家”的。原来呀,从事其他艺术样式的人可以把它当一门职业来生存,可以成家立业。而诗人则不行,诗歌很少能被换成衣食住行。诗歌本身就很小众,而且写诗的人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越感觉孤独,尽管精神越加纯粹,人格越加高尚。

写诗,首先是与自己对话,然后再去与一草一木、日月星辰……进行对话,才会写出真情实感。

诗人,是善于观察而又十分敏感的人,所以真正的诗人是多愁善感的,把美呈现给别人,把痛深埋在自己心里。

砍柴才是正经事,养家才是硬道理。这是我常常与人共勉的口头禅。好在我们都有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才可以与诗歌谈一场或长或短拉拉扯扯的恋爱,于我而言则是一场与诗歌的误会。北塔老师说,虽然我们都不是专业诗人,但我们都得以专业的态度写诗,可谓语重心长,用心良苦。

谨记之。

 

沈钟鸣发言:我的诗歌,我的天涯。说起诗歌,那就绕不开天涯论坛。天涯是什么?天涯,是每一位天涯人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一生不变的信仰!我和许许多多天涯友人一样,愿意用尽余生来等候她的归来!

我浪迹天涯至今,算算也快16年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天涯。天涯是江湖,且藏龙卧虎,舞文弄墨的朋友比比皆是。在天涯待久了,我就想,也试着写写吧、试着涂鸦吧!仅仅是涂鸦!

直到我的良师益友、老同学北塔兄回家乡举办“盛泽第三届丝与诗研讨会”,引领我进入现代诗歌的大门,我才真正地一只脚跨进了门槛,但是很惭愧,直到现在,我的另一只脚还在门槛之外。

正如北塔兄所说,我们的写作状态是业余的,但我们的写作态度是专业的。我有个体会,写诗,首先是取悦自己,然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取悦,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一圈一圈的涟漪无限扩大,以致无穷。

人,一旦把诗歌作为追求,那么他(她)必将进入孤独,成为命中注定的一颗孤星。曾有人问我,写诗能赚钱吗?呜呼!诗的悲哀!诗人的悲哀!灵魂的悲哀!

我曾写过一首《再见》给天涯。我想,这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崭新的开始吗?就像今日的朝阳,不正是昨日夕阳的重生吗?愿诗意永存,如今日的朝阳,一直照耀在我们的心头!

 

张建刚发言:很高兴认识各位老师,今天我是慕名而来。上次北塔老师在嘉兴举办诗会,我因为某些原因参加不了;所以这次我听钟鸣老师说北塔老师在盛泽举办诗会,就迫不及待赶过来了。

我也是一位资深诗歌爱好者,早在初中时就写了人生第一首小诗,后来在上大学时陆续写过一些。2016年手术后我在家休息期间,重又提笔写诗,不过那时候都是自娱自乐,写好后发在朋友圈晒一晒。直到去年10月17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天涯诗会,然后有老师点评、改诗,我找到了队伍,走上了一个台阶,诗的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钟鸣老师就是在天涯诗会认识的。今天我是向各位老师学习来的,以诗会友,有诗歌的陪伴生活不再空虚与孤独。

 

姚李滢发言:没有人妄想完全解读一首诗,它是个人的、感性的、有失偏颇的,甚至可以说无用的,只要感受它就是一种享受。

 

在朗诵环节,诗人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新作。时值情人节,有些人特地选读了爱情诗,如北塔朗诵了他去年九月在爱琴海上写就的献给月亮的诗:《海上落明月》。若荷影子朗诵了《观瞻古银杏树》,朱美珍朗诵了《同里湖》,颜爱军朗诵了《说秦淮》,段天洪朗诵了《一个电话》,陈伟朗诵了《冬至》,芦根荣朗诵了《如思的女子》,沈钟鸣朗诵了《断臂的兵马俑》,张建刚朗诵了《如果可以择树而居》。

中午,与会嘉宾在庄子明先生家的“七十二条半弄饭店”聚餐。席间,北塔指着庄子明先生所作的壁画,提出了“诗与画相结合”的创作思路,真是大开眼界、大受启发。

下午,在芦根荣老师的热情相邀下,嘉宾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东秀书院,小憩、茶叙,并且沿新桥河两岸采风,饱览盛泽留存较为完整的古镇面貌、风土人情。盛泽弄堂文化守护者之一丁筱华老师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视频拍摄。

暖暖的斜阳照在古老的新桥河两岸,照在同样古老的东秀桥和永清桥上,河水长流,诗意长存。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们都获益良多、感慨良多。诗歌需要分享、交流,这是相互的促进、锻炼和提升。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们将有更大的信心,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这样美妙的感觉会飘荡在以后的每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2024.2.14 钟鸣 执笔)

 

新春诗会照片


123456

7

8

9

10

1

2

3

4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