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同月之光》品谈会”成功举办

 1

2


第六期“知象”文艺沙龙活动:

“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同月之光》品谈会”成功举办

 

2024年3月30日上午9点30分,由集宁师范学院北疆文化研究院、集宁师范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办,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当代文学协同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期“知象”文艺沙龙活动“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同月之光》品谈会”,在泉山校区主教楼201VR实验室举办。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内蒙古社科联社科普及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获得者韩伟林先生,与我们一同从他的散文集《同月之光》中探寻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内蕴。

3

集宁师范学院北疆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学报编辑部主任杨瑞芳教授,集宁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集宁师范学院北疆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郭鹏教授,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曹宇教授,集宁师范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北疆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尚妤博士,集宁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维新以及集宁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庞凤琴、冯海霞、刘璐等教师受邀出席,另有各二级学院的200余名同学参加本次品谈会。活动由集宁师范学院创意写作中心负责人敬笃主持。

 活动伊始,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与会嘉宾与作家韩伟林创作情况及其散文集《同月之光》的写作要旨。他指出,《同月之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其作为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内蒙古文联草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学创作子项的结项成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全书以独特的笔法书写了北疆文化,是内蒙古当代文学中一部不可多得的散文力作。

4

品谈会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作家韩伟林做题为“书写北疆大地的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讲座。作家韩伟林表达了对主办方、承办方、与会嘉宾以及同学们的感谢之情并情真意切地谈了自己对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的了解以及自己创作《同月之光》的心路历程。韩伟林讲述,“北疆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的一种,是自古以来北疆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同月之光》中引出马可波罗和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等人物在北疆大地上的一些经历,谈了自己历史散文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最后,他又以自身的创作为例,鼓励同学们多观察、多读书,敢于探索和创新,努力写出有内在、有深度的文章,文笔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情境,文字要有人文之美,要将历史的韵味融入文学,实现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地域的共鸣。

 活动的第二部分,为品谈部分,与会嘉宾围绕着“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的北疆文化”以及散文集《同月之光》中所蕴含的北疆文化,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5

郭鹏教授首先对与作家韩伟林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概况与发展规划。随后他围绕《同月之光》的中“北疆文化”的书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该散文集定位为“人文历史纪游型散文”。他认为,在韩伟林的笔下,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变得鲜活,变得可感可触,历史有了人文之美,如同韩伟林书中的话:“不是那一条条枯燥的文字构筑的人情世故,原来如同今人今世一样如此温热。”他颇具洞见地指出《同月之光》中既展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非常雅健的文笔,作家在叙事与抒情之中找到了一种写作的平衡,是近年来内蒙古散文创作中难得的佳作。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力争写出这样有生命力、有文化感染力的文字,为北疆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6

杨瑞芳教授从三个角度展开讨论。一从如何践行北疆文化的初衷出发,她认为,北疆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资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伟林为大家做了一个范例,鼓励大家更好地把握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涵,品读《同月之光》,可以促使广大读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二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出发,《同月之光》运用线性的写作手法,注重点面结合,用大量典型的人物贯穿了整体的历史事件。三从写作规划的原则出发,认为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家精心的安排和缜密的写作规划,有计划才能够有成绩。

7

庞凤琴副教授则结合自身散文创作的历程与韩伟林共同探讨了“如何把握散文中历史的真实性”这一问题。她指出,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祖国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热土和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舞台。《同月之光》书写了许多蒙古族历史传说故事,散文讲求真实性,在历史文化题材写作中,韩老师如何把握真实性这一问题。韩伟林坦陈,写历史散文时,历史典籍的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但其中的脉络可以适当加入联想,达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只有做到主题明确才能使文字去伪存真,在行文风格上,保持一致,对复杂的历史要有深刻的把握,要有自己对历史认知的尺度和标准,才能写出好的历史散文。

8

曹宇教授指出,《同月之光》的写作是以文学的形式来解读历史,用历史的内容来充实文学,事实上,知识和学问都是积累而来,只有静下心来立足北疆大地,挖掘本土文化,才能写出真东西,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而后,他希望同学们可以低下头来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不忘初心,沉淀下来,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努力写出有生命、有力量的文字。 

9

尚妤博士则从治学的角度,讨论了《同月之光》作为一部散文集,对史实考据的严谨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学习的。虽然文学创作与学术创作略有不同,但本质上还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从韩伟林的创作中,可以窥见其文字中所散发的学者气息。另外,在当前自治区党委打造“北疆文化”的号召下,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是摆在广大科研、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韩伟林为我们开了一好头,也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方式。

11

冯海霞博士认为该散文集具有丰厚的历史意涵。作者打破时空限制,将诸种书写方式有机相合、熔于一炉,在呈现蒙古族的历史与发展的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又一面向。当经由不同的方式进入历史,便会发现,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进而汇聚凝合为一体,是主流,更是必然,这显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见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或生命体验。遗憾的是,有些史实没能被更多的人认知,这影响普通大众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更有碍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推进。而《同月之光》将历史以鲜活的方式,得以普及化,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足见作者以文济世的情怀和赤诚的历史使命感。

12

刘璐表示自己认同郭鹏教授关于《同月之光》的定位,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总结为“三个看到”与“四个感悟”。“三个看到”分别是指:更深刻地看到我们生活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看到了民族人民鲜活的生活景象,民族的历史跃然纸上;看到了民族交融和民族间的守望相助,文本在历史中注入美学,将历史与审美结合。“四个感悟”分别是指:文学创作,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作为积淀;历史地理类散文创作,一定要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敬仰;北疆文学的创作中应该具有深刻的民族情怀;所有人都养成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自律让生活更美好。

13

在互动环节,一位同学问道:“听了韩老师的讲座,我对北疆文化很感兴趣,可以请韩老师再具体讲讲吗?”韩伟林表示北疆是以内蒙古自治区核心的我国北部边疆广大区域的简称。从文化的角度看,北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按照生产生活方式,“北疆文化”至少涵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内容;按照地域特色,“北疆文化”还包括大漠文化、长城文化、河套文化、西辽河文化、边塞文化、绿洲文化等文化类型。他还认为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对我们千百年来形成各种文化形态的一种概括。

14

另一位同学提问:“如何让情感在故事中圆融,流动?”韩伟林指出,“在描写人物时,身临其境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进入人物的内心时,文字会自然而然的拥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希望大家都可以写出直抵灵魂的文字。” 

品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嘉宾与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学校可以多组织“北疆文化”主题的活动,让北疆文化深深扎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最后,与会嘉宾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15

 16

来源:集师创写

https://mp.weixin.qq.com/s/_F8j9C4_0Y4rKaxf5j0p1Q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