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激情冷静之后的理论思考

激情冷静之后的理论思考

——我的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25篇由来

 

作者:刘国学

 

读罢本篇,回首标题,再缕文脉,那就是:岁月的变迁、命运的更迭、往昔的触动,让我的胸腔喷发出不吐不快的文学冲动和激情。之后,便衍化出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25篇,开启了我个人的品读品味品评时代。我也在欣赏、研读他人大作、且转变为运用抽象概念论证和推理的同时,见识了理论语言透彻、分明的铿锵力量。

20世纪英国天才哲学家、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引自〔英〕维特根斯坦著《游戏规则.语言就是生活方式》第233页(唐少杰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也如文艺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的早期心理体验非常容易促使他走上文学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双重之路。我的生活经历和心路里程决定了我,时而由想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想象的理论语言,并且运用了,成为我思想的载体,就进入了我所钟情的生活境界。

受父母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上小学一年级便品学兼优,萌生从文之志。人,在平静时,最担心的是,变故突从天降。1964年冬季,山区,一个下雪的日子,我念小学四年级前半学期的某一天深夜,病重半月的母亲让好心的邻居抬上担架,乘小火车去山下医院抢救却死在途中。刚满12虚岁的我,和家人们难以承受这巨大的悲痛,哭声震天,顿觉眼前一片黑暗。她45岁英年早逝,扔下父亲和我们姐兄妹六人,从此,家人们悲苦永驻心头。世界上,恐怕没有比童年死去母亲更惨烈了,就好像曾经有过的温暖永生永世不再回还,走到哪里,内心都是孤单、凄苦、寒冷。沉静之时,只要想起母亲,就想起解放前念过小学四年的她,对我们姐兄妹的教育,总爱讲起古代先哲和英雄立志的故事,要比那些直言大道理的说教不知好多少倍。这,也炼就了我坚强向上的人生。当我悲悼母亲流泪的时候,猛然心一横,暗自道: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亲人的死更可怕的!活着,只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五年级时,是山区在读的小学校唯一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学生。课余努力完成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抄写在班里的黑板报上。中学时的1970年5月,抒写对毛泽东主席发表庄严的“5.20”声明读后感,激情勃发,正义填膺,被下届语文老师选出推荐到所在班作文课赏析。知青岁月的1973年未到20周岁,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播出时间为5分钟的署名体会文章,这是有生以来首次在公开媒体亮相。不满21周岁的1974年不到半年,在《伊春日报》发表通讯、消息等文章12篇,那是母亲病故后缺少照管、白天上山参加知青劳动、全靠夜晚奋笔疾书累成神经衰弱完成的,并作为突出业绩,被党组织、广大职工和知青看重,推荐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74年下半年至1977年上半年的高等学校学习生活,手中的笔仍然没有停歇,有10余篇各类文章在《齐齐哈尔日报》《黑龙江日报》刊登,还获得齐齐哈尔日报社优秀通讯员奖励。齐师院毕业前的1977年1月26日,《齐齐哈尔日报》文学副刊版头条,发表了叙事散文《春暖家乡》,是初踏文学创作之路的开篇之作。1978年至今,相继在作家网、黑龙江文艺网、《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学术交流》《黑龙江通讯》(省委期刊)《黑龙江作家》《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伊春日报》、伊春《林城晚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电视台、《伊春社会科学》《小兴安岭》等,迎来了写作成果的丰收季节,有近二百篇新闻、文学、公文、理论类文章发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专著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收录了14篇散文和56首自由诗、散文诗和格律诗。刊登在《北方文学》的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荣获’97《中国作家》笔会一等奖、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诗报告——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参加开发建设伊春林区70周年而作的《赞歌一曲献英雄》,被伊春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列入“品读经典”节目播出。见诸报刊的十多篇散文因其具有独特的怀乡情结受到关注和好评,传略入选扉页印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题辞的《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又兼爱绘画美术、板报书写设计、声乐和器乐。男高音独唱《再见,大别山》,曾获省委党校2002年六个主体培训班“迎庆十六大  唱响主旋律”学员联欢会优秀演唱奖。知青时,还学会掌握了手工做豆腐的技能。

所有这些过往,都在悄然地培育和牵动着我对新知的好奇和热切向往的兴趣,于是,我进入了一向以严谨和缜密思维为特征的理论天地了:

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发表的学术论文《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文艺评论《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文集《大潮颂》读后,分别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省委、省政府设奖)三等奖,发表在《伊春日报》头版的影评《一曲激动人心的美的赞歌》——简评大型旅游艺术风光片《林都伊春》,获伊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市委、市政府设奖)一等奖。2008年,依据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命名表彰刘国学为“伊春市优秀专门人才”称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2008年第4期《社会科学界》学者风采专栏,以《伊春市社科联主席刘国学荣膺市级优秀专门人才称号》为题,报道了刘国学的事迹:“多年来,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坚持写作,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并以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崇高追求。”

时光,漫长又恰似闪电,多少往事令人回首。怎能忘,总以慈心给我以教化、久别难在相见的母亲,小学中学修行引导、参加知青实践以至三次走进高等学府的专业知识学习,逝去岁月带不走的一切美好难忘的回忆,好像都在激励和促使我,要主动接纳和吸收、目无斜视地索取人类创造的取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在驾驭新闻语言、公文语言、文学语言的同时,与理论语言亲近。于是我的文笔生涯就有了历经几十年的欣赏他人大作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下,就是我的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25个篇目:

 

文艺评论

 

〔散文评论〕


1、《文学宝刀终未老,只道剑笔生童真》——漫谈边长顺献给成年人的回忆和孩子们的礼物:叙事散文《童年的蝈蝈王国》

见2024年4月29日最受全球关注的中文作家网(手机、电脑可百度)

2、《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文集《大潮颂》读后

见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4期《学术交流》

3、《雄辩的佐证》——再读华景伟文集《大潮颂》

见2008年12月13日《伊春日报》第2版头条

4、《壮哉红松  美哉其文》——马新民抒情散文《红松断想》赏析

见2009年11月28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5、《贵在抒写真情》——读谷世泰的散文《弯弯的山路》

见1981年4月23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诗歌评论〕


6、《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烈的青春火焰》——喜读马雁凌的《日记六则》

见1979年3月24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7、《幽雅的江边写生画》——郑建桥的《江边写生》读后

见1979年11月20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8、《创造清新的生活美》——给组诗《黑水浪花》的作者谭德生

见1981年8月1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9、《探索者的追求》——评郑建桥诗集《戴手镯的太阳》

见1989年8月22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影视评论〕


10、《正气浩然冲霄汉》——《觉醒年代》先驱者的话语风格和激励价值

分别见2021年6月17日黑龙江文艺网(手机、电脑可百度)、2021年6月10日《伊春日报》第3版(文体休闲版)

11、《赤子忠心  家国情怀》——谈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呈现的正能量和感召力

见2022年第1期《伊春社会科学》

12、《一曲激动人心的美的赞歌》——简评大型旅游艺术风光片《林都伊春》

见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报》第1版转第4版

13、《谈<乡情>的“情”》——彩色故事影片《乡情》观后

见1981年《伊春日报》第3版(复印件具体日期不清)

 

〔绘画评论〕


14、《骤然升起的画坛女新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同届女生杨淑华染色写意花鸟国画艺术之路探寻

见2024年5月1日全球最受关注的中文作家网(文内纪实、评论二者兼有,手机、电脑可百度)

1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由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同班女生臧玉霞染色写意八仙人物画想到的

见2024年6月17日全球最受关注的中文作家网(手机、电脑可百度)

 

学术论文

 

〔散文创作研究〕


16、《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

见2002年第6期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

 

〔地域文化研究〕


17、《更高更强的挑战》——我视角中的小兴安岭文化

见2001年第1期《伊春社会科学》

 

〔旅游文化研究〕


18、《从<红楼梦>大观园题匾,看旅游景点起名的忌和取

见2001年第2期《伊春社会科学》

 

随笔


19、《从李逵的浑名说起》

见1979年10月23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头条

20、《时代呼唤表现“马永顺精神”的作品》

见2000年4月13日《伊春日报》第3版(向阳林文学副刊版)

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一

见2004年《伊春社会科学》第1、2期合刊

22、《向书中求索语言》——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二

见2005年第1期《伊春社会科学》

23、《再谈文风又如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三

见2005年第2期《伊春社会科学》

24、《多重角色与主体意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作之四

见2006年《伊春社会科学》第1、2期合刊

25、《对日常思维的突破与给我们的启示》

分别见2008年12月6日《伊春日报》第3版、2008年《伊春社会科学》第2、3期合刊》

 

(根据网络信息和报刊复印资料整理)

2025年3日25日作者首次对外正式发布

 

【作者简介】刘国学: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

男,汉民族,生于辽宁省铁岭县乡村。上世纪的1960年春,残雪化,顽冰消,天渐暖,父母投身林区建设,随同前往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翠岭经营所居住。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参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学府求学之路。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

历任伊春市委宣传部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副科长、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兼《伊春社会科学》主编。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政协伊春市第八届、九届委员。

是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命名表彰的“优秀专门人才”,传略入选扉页印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题辞的《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