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条石的街沿,鹅卵石的街面,青瓦粉墙的街市,每隔三四间铺子,屋顶上便高高隆起一道道防火墙。河埠码头,粜米的,卖虾的……多么诗情画意的古镇啊!这种诱惑像磁铁般紧紧吸引着我,令我心驰神往。
天阴沉着脸,藏掖着春的心事,微风习习,但吹面不寒,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直扑黄屯老街。
老街坐落在一块冲积带上,背山临水,东边是铜盆山,西面是黄屯河,约500米长,一条窄窄的小巷,由南向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古色古香的二层楼房,青砖墙体,破旧的门板,腐烂的楼板,显示出年代的久远,只是房子的小瓦已经被大瓦替换,略有遗憾。阳台上几缕不知名的小草和一簇仙人掌在风中摇曳,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街道约有2米宽,两边商铺林立,篾器竹编是黄屯的主要特色,竹篮子:椭圆的的、长方的,小巧玲珑,竹筛子、竹簸箕、竹稻箩、竹垫子、竹椅子精致优良,远销外地,成为黄屯的特色产品和靓丽名片。
行至中段,方才见到久违的徽派建筑风格,高高的防火墙昂首挺胸,历经风雨的剥蚀,威风不减当年,始终恪守自己的职责。粉墙青瓦把我带入历史的长河,脑海立即浮现出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不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才把我拉回现实。墙壁上斑驳的灰尘是沧桑的复色,模糊的雕刻花纹难以辨认,似乎在彰显她的厚重,蜘蛛在屋角不知疲倦地编织着光阴的故事。
不知不觉到了街尾,一家理发铺开着门,老师傅熟练地拿起刀在油布上荡来荡去,看到生人在好奇地观望,更加卖力,一转身,顾客的胡须三下五除二被刮得得精光。
街的尽头是门楼,“黄屯古镇”几个大字写在门楼的上方,与门顶的双龙戏珠和谐统一,显示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吊桥也不知道在何年马月被拆除,钢筋水泥覆盖路面,依然能听到河水欢快的节奏和历史的脉搏。
过了门楼,步行到黄屯桥,就是水运码头。由于围湖造田和西河的开凿,黄屯河的水位急剧下降,往日繁忙的码头如今成了摆设。眼前河水浑浊泛黄,河床很浅,许多鹅卵石裸露,四处张望,也找不到一条小舟,就是有小舟也会搁浅的吧,与想象中的帆樯林立存在巨大的落差。不过到了汛期,河面增宽,水位抬高,荡舟捕鱼的,系着围裙槌衣的,挎着竹篮淘米洗菜的……笑声在水面打着旋,飘向远方。
往回走,与热情好客的居民聊了一会天。老街是露水街,要是早上来,人流如潮,下茶馆还可以吃到黄屯大饺子,皮薄馅鲜,我估计和我老家盛桥的大饺子一样可口酥脆。老街的街面布满正方形的水泥砖,鹅卵石的地面早就荡然无存,令人唏嘘。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我发现一户门沿边安静地躺着几块青石条,失落中得到些许慰藉。临别前,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黄屯民俗文化研究会已经成立,政府投入巨资打造老街,黄屯老街的春天来了。
黄屯,历史悠久,又将重焕生机。我领略了您的风采,投进您的怀抱,聆听您的气息,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