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岗坡之歌》首发座谈会在京举行
作家网消息 张云霞报道 2025年8月16日下午,纪实文学作品集《中国长岗坡之歌》首发座谈会在京举行,原外经贸部“入世”谈判总负责人龙永图等领导出席会议,罗定市委书记罗永雄致欢迎辞。
长岗坡渡槽——这座被誉为“南粤红旗渠”的工程,始建于1976年。在没有机械设备,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数万罗定人齐心协力,靠肩扛手凿,筑起了一条“人工天河”,五千二百米凌空飞渡,彻底终结了罗定“十年九旱”的状况。
今日之长岗坡,已荣列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录,并获评广东摄影目的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乡村文旅目的地等称号。
2024年6月,罗定市启动“走进中国长岗坡”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佳作,最终从全国1996篇征文中精选40篇获奖精品汇编成《中国长岗坡之歌》一书,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8月16日的首发座谈会上,《中国长岗坡之歌》主编、广东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梁伟发在座谈会上指出,长岗坡渡槽建成后,全县农田全部实现了旱涝保收,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得以解决,大大促进了罗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罗定的生态环境。更宝贵的是,渡槽建设留下来的“一心为民,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科学决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内涵都值得记录和发扬。
原外经贸部“入世”谈判总负责人龙永图在发言时强调,“长岗坡渡槽”给我们留下的“敢为人先”和“善于担当”的精神十分重要。敢为人先、善于担当,是外交谈判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唯有具备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担当,才能在复杂的博弈中争取主动、赢得尊重。
北京大学教授徐寒认为,发布新书是“为精神修一条渠”,让可能被岁月磨蚀的故事,重新鲜活起来,让长岗坡的意义传播得更远更深。
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冰峰)为《中国长岗坡之歌》作序,他在主持会议时表示,长岗坡渡槽,这座横跨山岭的“人工天河”,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部镌刻在钢筋混凝土上的民族精神史诗。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代人的信念与追求,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与“大禹治水”“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文化符号。这一精神,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深处,是时代前行永不枯竭的源泉。如今,中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科技需要创新,更需要这种“敢为人先、突破极限”的胆识。
会上,征文获奖代表、专家学者及文艺家们陆续分享了品读感悟,共同追溯长岗坡建设历程的厚重历史价值,深刻阐发其跨越时空的启示意义。“走进中国长岗坡”征文评委远山、魏清海首先介绍征文评审情况,获奖作者代表汪金友发表了获奖感言。
与会专家认为,上述作品以文学承载历史记录,构筑起长岗坡故事的立体叙事,为“中国长岗坡”文化名片注入新活力,推动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走向全国。相关领导和学者李平安、卓泽渊及水利、桥梁建设专家杨光华、蔡建元等发表了各自观点,从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工程技术等层面对长岗坡渡槽工程给予积极评价和肯定。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还观看了微电影《情系长岗坡》,该片总制片人郑子,领衔主演斯琴高娃,艺术总监江平均表示,将深入挖掘在建设长岗坡渡槽过程中的生动故事,用心用情打造优秀影视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长岗坡精神,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力求用影像艺术诠释国家工程幕后的传奇故事与英雄壮举,展示那段不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与时代记忆。
座谈会气氛热烈而融洽,罗定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媛程、副部长李江,罗定市作家协会主席叶来标参加座谈会并发言,他们对影视界、文学界、企业界及相关领导对《中国长岗坡之歌》的出版、宣传表示感谢。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还有广东省云浮商会第三届会长邓锦尚、深圳市泉州商会荣誉会长郑文红、著名歌词作家王贤宇、《中国长岗坡之歌》责任编辑吴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