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江县汤池镇的三冲村到桐城市大关镇冲口村,有一条千年古道——大关古道,被誉为庐江、桐城的“茶马古道”。
历经沧桑的古道,静静地卧在山坳里,在岁月里修炼。是跳跃的时光,打开了古道封存的底蕴,让闯入这狭窄空间里的人感受到其中的奇妙。穿行在迂回曲折的石径,一股远古之风拂面而来,抚摸我的衣衫,钻进我的行囊,撩拨我的思绪,恍惚中,我回到了千年以前的古道,聆听古道的诉说。
这里是大别山余脉,山峦起伏,冈陵交错,山间根本就没有路。是一位姑娘,改变了这种局面。江冲的江仙姑原本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家碧玉,终日以采蘑菇为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她的勤劳善良感动了神仙,被雷公收为弟子。江姑娘看到山民上山打柴、种地、打猎、采药等无路可走,就央求雷公帮忙。雷公被她的诚意感动,轰的一声,在山脚劈开一条路。江姑娘带领村民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山石铺就了一条石径,方便村民进出。山里田少,山民日子过得清苦,江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琢磨出这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都很适合栽种茶树。于是从别地引进茶树,家家房前屋后和梯田里到处栽上茶树。茶叶品质好,为老百姓增添了收入,生活自然过得比较滋润。不久,何仙姑得道升天,羽化为仙。对着山谷吼几声,山回谷应,依稀还能听到仙姑的银铃般的笑声。
这条道因茶叶而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几只马帮穿梭在这条狭窄的小道。得得得的马蹄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鸟,鸟鸣声溅落到小溪,生动了连绵起伏的山峦。雄鸡打鸣,撑亮了天空,缕缕炊烟在晨曦中袅袅升起。茶农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左右开弓,一手前来一手后,好比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两只背篓盛满,欢乐随着茶香飘向山野,落到马帮们的脚下。这些商人拿一些日用品交换茶叶,也有的给几吊铜钱。物物交换,钱物交易,各得其所。夕阳西下,一阵马铃声渐行渐远,消失在葱茏的树木间。茶叶被运到桐城的大关,再流向安庆等地。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平淡、从容的生活。
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日本鬼子一个中队试图从这里穿越,向安庆进发。新四军得知消息,埋伏在江冲村口,把小鬼子打得稀里哗啦,抱头鼠窜。缓过神的鬼子意识到火力并不猛烈,立即组织反攻。新四军指战员拼死抵抗,终因力量的悬殊,阻击失败。二三百具英雄的尸首被老百姓掩埋在山坳里,杜鹃啼叫,哀婉凄切,一曲哀歌在山谷之间回荡,那遍山的映山红仿佛是烈士的献血染就。小鬼子胆战心惊,仿佛那树丛中有无数的枪口对准着他们这些侵略者。果然,在大关的冲口村,游击队员给了这些惊弓之鸟致命一击,鬼子丢下几十具尸体,仓皇逃窜,从此 ,再也不敢进入这条古道。古道是山民的天堂,是敌人的鬼门关。
带着传说和敬意,我随着户外从三冲村徒步穿越六、七公里的大关古道。碧绿的小草在石径的缝隙探出脑袋,让台阶有了生命的迹象。踏着台阶,犹如踩着琴键,演奏一首古老的民谣。那光滑的石头边缘长了绿色的苔藓,显示了这条古道的悠久。古道的右侧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我是溪中的一尾游鱼,迎着溪水的方向前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匹瀑布,飞花四溅,湿润我的心。
走到寨洼,人烟稀少,几户人家依山而建,土夯的墙壁上有模糊的标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让我重温了那段历史。门扉紧闭,一把把上锈的铁锁锁住了一院春光。偶尔有几声犬吠,那是留守老人的代言者。循着声音找寻,一两个老者在向阳的屋檐下,坐在竹椅上淡定地看着我们。对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不惊不喜,似乎过着“山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的悠闲生活,这里是真正的桃花源里人家。
老和尚塔和黄木岭之间的这段古道是比较难走。上坡坡度陡,路面窄,路边荆棘丛生,不时被树枝划破了衣服,划伤了脸。但厚厚的松针和落叶给山路铺上了地毯,人走在上面发出窸窸窣窣 的声响,好像播放着轻音乐,给驴友们加油助兴。长长的队伍宛若一条游龙向山顶游去,翻过山岭,游到山脚。
回首大关古道,不胜感慨:古道是一本线装书,看不完;古道是一首古诗,吟不尽;古道是一支老歌,唱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