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地处湖湘首善之乡,历来是三湘文化的中枢。2015年6月27日我有幸陪同长沙市文联主办的第三届“三江笔会”(赣江、汉江、湘江)来自南昌、武汉、长沙三市的30位作家来到浏阳文庙采风创作,那天的天空格外蓝,让来宾和我心里格外的高兴。
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说:“浏阳古乐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之珍宝。
浏阳文庙位于浏阳市磨石街(今圭斋路)北侧,浏阳文庙属儒教庙宇,系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面街背山,共有十三个建筑单元,系江南六大文庙之一,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棂呈门,伴池(现为花坛)、大成门、奎文阁。东西辅以状元门、钟鼓亭、乐舞亭、厢房、回廊,环以朱色围墙、舞亭、乐亭分置月台东西,场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辕门内,原来东有忠孝节义祠、名宦祠,西有乡贤祠,后拆为宽宽的长廓。东辕门外原有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纵观文庙,金碧辉煌,东西对称回廓贯通,朱墙环抱,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整个看上去文庙安详、稳重。
文庙始建于宋,其址初在县东门外红狮桥。清道光九年,迁于今址,并重新建大成殿,内外三十二根高十五米的石柱托起了雕檐画栋的重檐歇山屋顶,黄瓷瓦、雕花漆、屋角飞翘,凤凰尾吊着小铜铃。
过去门前立有石碑,“县邑公禁,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我们走进古雅清幽的浏阳文庙,一公一母古罗汉松分立两旁,似乎静侯贵宾的到来,蝴蝶也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
文庙为祭孔场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其左则将“弟子三干,贤人七十二”的孔子爱徒颜回也祭祀在上,与其师一道承受后学们的香火和拜谒,两侧为历代贤士牌位。
孔子除了是一位教育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会击磐、鼓瑟、弹琴、唱歌、作曲。史载:“孔子无一日不歌。让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古代“六乐”之一、虞舜时期的《大韶》。而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浏阳古乐源自虞舜时期的《大韶》。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又称“浏阳古乐”,是清道光年间至解放前夕,浏阳文庙祭祀孔子的专用古乐。它融乐、舞、歌、礼于一体,历史上曾名动天下,是我国民间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孔仪式音乐遗产。祭孔大典主要以乐、歌、舞、礼四种形式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礼为核心,乐、歌、舞为陪衬,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实现了儒家文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感动心灵的同时,也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与冲击。
浏阳古乐现存湖南省博物馆。浏阳古乐补齐了中国古乐“八音”中曾经缺失的匏音,校正并改编了古乐曲,所以,称“国乐古礼在浏阳”一点也不为过。浏阳古乐源于韶乐却高于韶乐,据说,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考察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的说法。“国乐古礼在浏阳”一时声名天下,. 浏阳古乐融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出人员达100余人,场面之大,气势之恢宏,可与西洋交响乐媲美。浏阳古乐曲谱今尚存日本,深受中外音乐界人士所称道。浏阳古乐鼎盛时,曾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一带。
文友们对浏阳古乐很感兴趣,讲解员一边讲解着还做一些示范动作。浏阳古乐与曲阜祭孔音乐一脉相承而又独具特色。在流传至今的古乐中,浏阳古乐的祭孔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
清代曾制祭孔古乐器于庙内,习以八佾之舞,乾隆末年,邱谷士偶得樵夫从深山掘出的古钟,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他自制匏埙,填补了八音之缺,并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他制作的音乐象水波那样荡漾,庙堂掌声如急雨一样响着.他被聘为浏阳文庙乐舞总教习。邱之稑还根据周时的《大武》,创建了“干戚舞”。“干戚舞”即“武功之舞”,为浏阳古乐所独有,它使文庙乐舞由原来仅有文舞的状况变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说山东曲阜文庙乐舞中的“干戚舞”为从浏阳学习而来。
咸丰末年,曾国藩在安徽闻讯,立即邀请邱谷士前去演奏,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赠匾一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探正乐”。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更是激动,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庙,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甚至袁世凯也派员参加,祭礼由主管主祭,乐生奏古乐,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每当春秋祭孔日,文庙里,八音谐奏,佾舞齐动。真是炮竹与钟鼓高鸣,赞歌共礼舞齐越。
浏阳县兴建了“浏阳县礼乐局”,召集书香世家青年子弟,讲授传习礼乐,并考究古舞制,制定了文武之舞,以及礼乐、舞生的服饰——“古制兰衫”儒服,从而实现了古乐歌、舞、乐、礼的齐备。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近一次响起是在1948年9月28日,所以知道浏阳古乐的人甚少,更鲜少有人看过祭孔仪式。
2005年,我们全家陪同台湾回来探亲的舅公游文庙,舅公向内看看,似曾相识,原来这是他童年时最热闹的文庙,舅公童年曾在此参与过孔子诞辰祭典盛况。舅公似乎又回到了他的童年。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祭孔大典参与的人,区分礼官、乐生、舞生三层次,祭孔大典参与人的身份限于祖先世代书香,舅公九至十二岁四年为舞生,随他父亲(礼官)暨他叔父(乐生)参与盛典。典礼庄严隆重,每个步骤都必须谨慎进行,不能出错,包括周制古礼、奏乐(大成乐章八首)、八佾舞(配合乐章舞蹈)等。大成乐章第一首舅公至今不忘,迎神: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 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佾是行、列,八佾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佾舞是一种行列整齐的祭祀舞蹈。他感慨万千,少小离家老大回呀。
2015年4月14日,在浏阳文庙重现穿越千年的古乐。大家又看到了古乐奏响时的盛大场面,浏阳古乐确是“八音咸备、文武齐全”。
邱家代代勤学多思,邱之稑不辱使命,制造成套古乐器,充实、创新古乐谱,修建礼乐局,并写下了《律音汇考》、《丁祭孔乐备考》两本书。融乐、舞、歌、礼于一体的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得以问世。他在浏阳古乐在继承雅乐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将几千年来仅存于典籍中的律吕之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弦之歌之吹之击之无不从律”的“可用可传”的音乐舞蹈。
2015年9月1日下班后,我去拜访了浏阳古乐传承人已是85岁高龄的邱少求,因为父亲邱桂生对儒学重视,他8岁时非要送进文庙接受教育,1939年至1949年曾在文庙当过舞生和乐生,他年年参与祭孔大礼,从未间断。
我骄傲,我是世代书香女子,让我的身体潜意识里酷爱着音乐和文学。在兰亭我竟然看中了一套古乐,谢宗玉老师当时问我你也爱音乐?是的,内心里我希望我的后辈也爱浏阳古乐懂浏阳古乐。
湖南浏阳和山东邹城是两座有缘分的城市,都是千年古县,都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5年9月14日,山东邹城市《礼乐邹鲁》文化巡演在我市欧阳予倩大剧院举行。这是孔孟故里礼乐全国巡演全国巡演的首站。我的表兄周永康长沙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打电话给我一定不要错过了这次观看表演。我专心致志的观看,邹鲁礼乐和浏阳古乐其核心部分是相似的,其渊源都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邹鲁礼乐和浏阳古乐因地域的差异音乐和舞蹈上呈现不同的风格。本次活动是鲁湘之间的一次友好交流,是邹鲁雅乐与浏阳古乐的一次融汇贯通。浏阳古乐也应该走出去传承和交流,也期待音乐工作者来研究和挖掘浏阳古乐。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乙未年秋季浏阳文庙祭孔大典隆重举行。浏阳文庙古乐器,为全国“仅存之物”,这是浏阳的财富,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是浏阳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若浏阳祭孔活动成经常性活动,将吸引全球儒学人士的目光,浏阳古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浏阳古乐有望成为彰显浏阳地域文化软实力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