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崆峒散记

 乙未八月初的一个清晨,我离开崆峒古镇的无味宫酒店,随从导游,坐上去崆峒山的旅游小面包车,一路嬉笑欢歌驶向曾梦寐以求之地。这座堪称“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名山,即将会如一位哲人静立在一个陇右中年汉子的眼前;这座神秘奇险三教合一、八台九宫十二院、融南秀北雄为一体的自然古园林,将会一如一包走过深远历史的古茶,被我轻轻打开,慢慢蒸煮,不断品茗。
 崆峒山,我心仪已久的名山,源于崆峒派武士的精湛武艺画面,其神秘的诱惑早已扎根在我幼小的心灵。迫切的心情随小面包车从崆峒后山上山,顺着窄陡曲折奇陡险峭的水泥山路左盘右拐。一路古树密匝葳蕤、枝条交错、根须绞盘,左摔右摆不知多少个弯后,就到了中台。中台,这片崆峒半山腰平坦地,集小吃、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给每一个登山人暂时喘气沙汗,因其在半山腰,故称“中台”吧!我在秦始皇、汉武帝西巡登临处,沿着时间的河流,逆流而上,紧随秦皇汉武的深邃目光,环视这“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但见山上亭台楼阁,宝刹梵宫,星罗棋布,隐约显现;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神秘莫测;峰峰险峻,直插云霄,古树堆翠,苍天湛蓝。
 稍稍停留,便跟随导游迈着轻盈的步伐,漫步浓荫小道,走向崆峒的第一道门——朝天门。
 上崆峒山,首先要过朝天门,这座下为青砖拱门,上架纯木搭建青瓦覆顶的城楼式的两重建筑,宽宏威严,天地合一上下分明的格局分为耀眼。城门两侧镶着一幅黑底金字的对联:“雾海浮槎诣道门,灵山拾级通天阙”。木楼前悬挂金黄浑厚大气淡定的“朝天门”三字。进了门洞,有一座对孙思邈这位名医的凭吊和怀念的药王洞。经过药王洞,顺着陡峭的石阶,手扶锈迹斑斑的铁链,脚踏实际一阶一阶爬,就来到了“上天梯”的小平台。
 目睹石碑上金黄行草的“上天梯”三字,我不由得想起城门木楼上的“朝天门”的真正意蕴。我们这群芸芸众生真的要从万物萌生的大地沿着天梯一台一台的登上茫茫苍穹吗?我们会在那里邂逅哪些神仙、佛祖?可否偶遇嫦娥和玉兔?然玉皇大帝呢?••••••仰视那一台台悬在眼前的黄岗岩石阶,挂在古木葳蕤山峰峥嵘的碧翠云海,两旁被隔一段历经曾海桑田锈迹斑斑的铁柱子相镶嵌的铁链串连,俨然一架“天梯”挂在眼前。曾想那用铁锤一锤锤敲打,铁钳一次次宰割而成整齐匀称、已被历史的风霜雪雨浸侵并被万人脚踩踏而磨得光滑铮亮的石阶,我的思绪不由得进入历史的深渊,剥开那一段段万苦艰辛的岁月,一群汗流浃背的人影匍匐在每一个石阶旁,目光呆滞,在凝视着每一个登天梯的旅行者、拜山者、悟道者。跟随着游人,手扶铁链,一步一台阶的依次而上,一会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站在台阶中回首,那种曾未有过的眩晕心惊不由扑来,一如石阶两旁微微波动的悬起绿波。回想那些西藏伏地跪拜虔诚无比的藏民,还是转首朝前爬行,依次登梯吧!
 导游说,天梯共699台,其坡度分三段,由四十五度走向八十余度左右渐次变陡变直变立,故称“上天梯”。在随天梯渐高的石阶上,我瞬间浮起李白在蜀地跋涉时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比唐时人烟未至的蜀道,崆峒天梯只具备了陡立悬险,平展的石阶两旁毕竟还有铁链的帮衬,便显得容易多了。然对走惯了宽阔大道的现代人而言,便是险于上青天了。更何况,我们正在上天梯呢!爬着爬着,我们似乎正在人类的退化中生存,即将在汗蒸气喘中采取四肢着地,背负苍天,面朝石阶的爬行了。停在又一个小平台喘气杀汗时,天梯边的一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让我身不由已,肃然起敬。相传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据道教史料记载,道教鼻祖老子,其前身为隐居崆峒的广成子,故而崆峒山即为名副其实的 “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教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集我国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昔时轩辕黄帝不惜路遥不远不远万里的西巡来到崆峒,亲自登山,虔诚问道于广成子道士,可见广成子参修的道文化是何等的高深莫测令人追寻。明•唐龙的《问道宫》:“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便是一个佐证。
 继续爬爬停停,走走看看,很快就来到磨针观,穿越天洞后,便到玄武针崖,凝视过塑有十二位元帅的殿堂,转进了三教洞。三教者:“佛、道、儒。”洞府并不大,如来、老子、孔子并肩安然和谐沉稳淡定而坐。“三教洞”我想最早应该是道教场所,不知何时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共存?这一共存彰显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什么启示呢?我想不管哪一教派的产生发展生存均有其共性——如何做人和实现人格。道教以“自然”为本位,遵循“道法自然”,注重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教以“人”为本位,注重以道德为人的最高价值;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强调走出人生苦境进入自在的理想境界。三教派在我国发展中尽管存在道家治身、儒家治世、佛家治心的各自侧重发展的趋势,但仍能融会贯通、相济相补,构建起公共存荣的发展格局,来不断支配和影响我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崆峒的“三教洞”在新时代繁荣昌盛的今天,更能彰显“和”为贵的时代新尚。也更让团结合作创新的社会理念得到更高的倡导发扬。我再次静静凝视这一修建简朴的三教洞内,如来、老子、孔子并肩而坐的和合舒适的姿态,飘远的思绪却被洞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儒释道三位一体,精气神本出一源。”轻松的一如母亲的牵手将我唤回,细读洞联寻觅真意,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迈出三教洞,我想人间的哪些纠结烦劳困惑怨恨还会让自己不解呢?三教都合一了!
 转眼不觉已到皇城,这一崆峒山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建筑群,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突兀高耸,摩天插云,形势险峻,故别称绝顶。皇城有真武殿,玉皇殿,老君殿,三官殿,太白殿,祖师殿,药王殿等主要殿堂,多为明代建筑。目睹这一道教主宰的人间天上,我想命名为皇城之地便是道教“道法自然”的最终理念了。环视四周,古木葳蕤碧翠,绿浪层层翻滚,亭台楼阁悬挂崖上,泾水环绕悠悠碧清,鸟声婉转自成天籁,苍天紧邻素云可摘。至于还未到达的香山寺和天桥,我想,还是等下次相遇吧!
 崆峒,崆峒。这座陇东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主峰海拔2000余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要塞的名山,不管其名取于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要么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还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不论其名来源于《尔雅》一书中:“北戴斗极为崆峒”,还是《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我想这些均不再重要了,主要的是历经千万年岁月风霜雪雨之后,还能将三教合为一体的“合和”理念真正发挥到如此极致,本就不易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抖动着小腿,战战兢兢不知怎么下到了朝天门前,回到中台,稍稍休息一阵后,匆匆走访了佛教圣地——法轮寺。便偷偷带着这包陇东名胜古地崆峒——古茶,带回陇右故乡慢慢品味,在导游的呼唤中,匆忙坐车下山,回到了崆峒古镇的五味宫宾馆。
 崆峒,崆峒,您曾让我梦幻以求的神秘圣地,我用一杯杯汗水的攀登之后,您却给了一个凡夫俗子的我什么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