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渔沟白马山
2015-10-30 11:49:11
作者:黄玲君
灵璧渔沟白马山
黄玲君/文
白马山村是我外祖父的家。听母亲说当年罗成在这里拴过马,故得名。其实,只是几座海拔百多米上下的低山丘陵。山上山下都是红土,除了些稀疏的杂草、带刺的酸枣棵子以外,到处都是裸露的形状各异的石头,当地人有“一步一石”之谓。真正使白马山不同寻常并声名在外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出产一些被当地人称作“巧石”的石头。也就是灵璧石。
早上,和母亲、姨娘一起从灵璧乘车,七点多钟就到了渔沟,渔沟是灵璧石的集散地,公路两边,触目所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吃完早饭,坐上舅舅等在路边的小四轮拖拉机,向西南约九华里就到了白马山村。同以往一样,我进了村子就晕头转向。原因是这儿的房子都是面东而修,背倚家后山,直教人把东看成了南。村人对我很是热情,见面就招呼:是来买巧石的吧,到我家看看?我本想到处转转,就很高兴地答应,谁知还是被几个老人的慧眼给认出了本来面目。几年没回来了居然还有些亲戚记得我,让我顿生归家的感觉。村里如今也修了“二环”、“三环”路,清一色的小石子路把村里的房子依山坡分成三层,车子走在上面十分舒服。这是村里为方便外面来这儿买巧石的车子而整修的。路边的石墙前面,也是摆满了巨大的石头,形状奇特。村里一些人们在石头上面或倚或坐,聚众聊天,等候买主,形成白马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后山脚下是大块的麦田。在麦田和后山的结合部分,外祖父的坟旁边,有十几个人正在挖巧石。自从灵璧象形石近年来在国内外特别是在香港市场倍受青睐,这一带的山上都有挖石头的人。和这几个挖石头的乡亲攀谈了几句,知道这一块地已经被反复地挖了三、四遍了,三米以内的土层已翻开,小些的石头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大都是些二、三米长或更大的庞然大物,这类石头叫架子石,一般都用来装饰大宅院和企业单位的花园假山。比起太湖石的婀娜多姿,架子石则更具一种圆蕴雄稳的刚阳之美。眼前正在挖的也是块大家伙,石头很重,正用滑轮向上吊。主人说,要等渔沟的一位专门收石头的老板来鉴定后再决定值不值得用车子往回拖。
白马村大约二百来户人家,“捣腾”石头的约有七八十户。虽然,灵璧石遐尔闻名,且这些石头就埋在山民们的脚下,似乎只需一句芝麻开门的咒语就会应声而出,然而,事情却不是太简单。最初,村里所有的人都上山去碰过运气,听说这里面是有些讲究的。而挖石头是个苦活,石头都很娇气,不能硬挖,只能一点点地拭着来,碰烂了就不值钱了,挖到挖不到全凭运气。有的人挖石头发了财,有的人一块像样的石头也没挖到,还有人早几年靠上山捡石头发了财。
在村子的院落里,常摆满了各色石头和工具。每块石头都要进行“包装”。一般情况是先用钢丝刷刷一遍,再用砂纸打磨,上蜡,配座。每到双休日,一家三口都架车去九十里外的灵璧县城卖石头。一般好些的石头是要放家里用一块红布盖着等客上门的,就像待嫁的新娘。经过这些年经济大潮的洗礼,村里人对石头的认识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也能向你介绍一些选石标准,如一块上乘的石头必须符合瘦、透、漏、皱、玲珑、顽拙、丑陋、神秀等条件。表舅家有一块藏石,形状像极一只蟾蜍,是一块黄中带绿的蛐蟮石,舅舅说怎么样也值万儿八仟块钱。听说村里有块龟纹山形石有人来买,出了二万七,主人没有卖。我去看了那块石头,具洞窝和石孔,有些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听主人说这石头是以前在山上白捡的,有些破损,不然还要值钱。据说龟纹石只产在白马山,石纹凹凸有致,质地细润,体黑如漆,扣之有声,是灵璧石中的精品。石头是很有灵气的东西,千奇百怪,横看成岭侧成峰,需要发现的眼睛和相当的素养。别人丢弃的废石,换一个角度,配一个座子也许就是个宝,所谓好马也要金鞍配。他们说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山民们大都已将好些的石头卖了出去,而赚大钱的往往是那些外地的石头贩子。且每一块石头都是它自己的孤本和绝版,数亿年的天地造化之功,没有重复。这也是石头收藏的价值所在吧。在表舅家看了一本中国石谱,上面有几幅很好的出自白马村的石头,如今都价值不菲了。现今白马以及渔沟周围的的石头已快挖尽了,据说流出去的灵璧石有上亿枚。
靠山吃山。外祖父生前就是个石匠,听说手艺很不错的。除了巧石,山上还出产那种一层层整齐垒迭起伏蜿蜒的大青石。眼下新翻盖的宅院和瓦房的墙依旧是用青石砌起来的,十分的醒目和整洁。第二天清晨,我拉着村里的小女孩云灵(她妈是云南人)陪我去爬不远的抗山。如今,原本就不高的山已变得越来越矮了,采石人正把这些山像削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去。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那些青石也罢巧石也好统统都会从我们敞开的手中流失,夕照里,一片狼藉的红土上面只留下骨头一样的石头碎片。山,也就成了家园昨天的幻梦和遥远的怀念。
作者:黄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