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难以忘怀的老街

      已很久、很久没有踏上家乡的那条老街了,这次回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独步,又特意去看了看那条让我魂牵梦萦、难以忘怀的老街。

      眼前的老街,依然是那条老街,但老街的风景却不再是我想念的风景,当我发现老街已不复我思念中的模样时,难免有许多失落和惆怅了。

      记忆中的老街,它让我感觉既古朴、又亲切,老街犹如一位纯朴温婉的古意女子,浑身散发着无尽的优雅韵味和幽幽芳香。

      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街是由鹅卵石铺成,街道两旁的土木店铺,一间紧挨着一间,一幢紧靠着一幢。那7字形的街道,中间段有一块一二百平米的大坪,供人们墟天时摆摊,边上有一条排污引水两用的水渠上用厚厚的木板铺着,那零零散散的店铺,那古色古香的门板,那班驳的墙面,还有那屋顶上的石狮子,它们组合在一起,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其实,那条老街宽丈余、长不过二三百米,但它留给我的却是丰厚、美好的回忆。我记忆中的老街,它犹如一首美丽的古诗,静静散落在我记忆的枕边;它犹如一支朴实的乡曲,轻轻飞扬在我回忆的天空。

      小时候,我父亲在老街开了家裁缝店,所以,对于那条老街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以前,那条老街,墟天是热闹的,闲日是较静谧的。从小到大,关于老街的起源我从没追溯过,只是暗暗猜想,老街它一定饱经了人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许许多多的红尘悲欢离合。长大后,每次我走过老街,我都能体会到它的历史厚重感。

      我听老人说:桂坑老街历史悠久,几百年来,八方客商云集,广东从下坝水运的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和江西的大米、山货、药材等,在桂坑囤放、转运、交易,盐上米下,桂坑成了闽赣边界极基重要的货物流通地。“过下坝”,说的是以前古道上的挑担人,他们挑盐、布匹、大米和山货等,穿梭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当时,门岭离下坝约有一百多里路程,桂坑正好是一天路途歇脚的地方,每天他们挑上百来斤的盐包起早摸黑再从桂坑出发,把食盐、布匹等挑至门岭装船从水路运到内地,回程时又从门岭挑着米谷、山货到桂坑歇脚,那时,挑夫队伍通常几十人,多时达百来人,桂坑老街最多时就有十多间客栈,足可见当时繁盛的“盐上米下”经济。

      “过下坝”往来于闽粤赣三省的客家汉子便是用如此艰难的方式维持生计,踏着凹凸古道,沿着茫茫大山,远方的脚步像一支如蚂蚁牵线的挑夫队在山路的尽头浮现他们的身影,艰难的挑夫一步一个脚印,重重的盐米担压迫出他们的血泪……走出了一条条客家 “盐米之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浸满血泪的沧桑早已成昨日黄花,四通八达的公路替代了长长的挑夫队,只留下了那长长的古道述说着当年的辛酸和曾拥有的繁华……

      犹记得,小时候我最爱流连在那条老街,因为老街上虽短虽窄,麻雀虽小但五脏齐全,二三家杂货店四五家裁缝店,还有理发店、小食店和中西医诊所,老中医福明先生,搭脉一个准,手到病除;一个叫昌腚古瘸子的“壳落稣”、“油炸糕”、“薯包子”和“糯米糖子”等诱人食物,总惹得我馋涎欲滴、不忍离开。

      还记得,上街的那间上贵老小食店,在墟天不管晴天,还是阴雨天,几乎墟墟客满。一般三四人,或五六人,围坐一桌。赴墟的人们,谈天说地,调南侃北,每人只要花上三五角,便能食上一碗清汤面戓汤米粉,或三两块钱,炒个小菜喝点自酿的水酒,坐上个老半天;那时我还小,但每次站在店门口,总忍不住做几次深呼吸,那淡淡的酒菜香沁入心肺,令我心旷神怡。

      还有老街上的杂货店、缝纫铺、小食店和理发店等都让我迄今难忘,它们留在我心目中深深浅浅的印记,犹如老街上袅绕的炊烟,缥缈、悠远,辗转难以忘却。

      以前,老街旁边有一个古炮楼,听说是国民党白军所建的,那时候,我和我的玩伴们常常在那里躲猫猫捉迷藏、掏鸟窝、互相追逐、一起戏耍,那时的我们,其乐融融、乐不思蜀。

      今日,我静静走在那条老街,我感觉老街既熟悉,又陌生,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老街两旁的房屋早己变成了小洋楼,不复从前。曾经的鹅卵石的路面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坦水泥路。那条水渠也不见踪影了,我放慢脚步,流连张望,我好希望在老街上能看见旧时街景,寻得旧时印记,沿着儿时的记忆,重新走在那条我深爱的老街,去细细解读老街的光阴故事。

      我家和老街只不过几百步之遥的距离,我也很少从此路过,连风都变得陌生疏离,望着日渐膨胀的老街,街边还有急速建盖的房屋,突然发现,站在这里,除了追忆那时的时光,却改变不了什么;

      突然一阵秋雨,仿佛洞悉我内心里压抑的激情,雨后的天空变得洁净,雨后的夕阳更加红润,光线倾落,老街像被披上了一层红纱。也许,夕阳都想唤回老街的青春,回归她昨日的韶华。

      我不知不觉慢步走到老街背的桂林山上,桂林山,又名笔架山,山上古木繁多,松柏苍劲,香樟挺拔,翠竹青青,桂花飘香;山上有座妈祖庙,年代已久,香火鼎盛;当地有许多关于妈祖的传奇故事,据说妈祖十分灵验,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在离马祖庙左则五六十米的地方,有一块约五亩大小的在建工地,那是桂林天后宫的新址,己初见雏形,其它设施也正在建设中,据桂林山理事会负责人介绍说:新天后宫将建造有闽南风格的主殿,以后将逐步形成闽西地方特色的主体建筑,将桂林山天后宫打造成闽赣边界有名的朝圣、旅游风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这里将成为桂坑村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休闲的农民公园;老年朋友在这里休闲娱乐,爬爬木栈道锻炼身体,呼吸清新空气,这里负离子丰富,可谓是个天然氧吧,令人神清气爽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再过半年,这儿就能接纳八方的游客了。

      我静静地坐在桂林山上,倾心聆听“叮咚”的泉水声伴随松涛鸟鸣,声声婉转曼妙不绝耳畔,令人心旷神怡,像似林间传来美妙清越的交响乐,置身此中,静静品读恬谈、宁静、安适、亲切的妙味。像似在梦中,但梦醒可见,梦中依然萦绕,诗画般的村景,梦中的桃源仙境。在如此逍遥自在的情境里,好想放下我漂泊的忧愁,放下多年离家的感伤,放下岁月刻在我心中的沧桑,就这样一直静静坐在这里,越久越好,一直到地老天荒,真想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过滤和净化。

      我想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结合地理区位、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借助妈祖文化和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结合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及农家乐、森林人家等特色的产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事事总会有变迁,却不一定走向沧桑,就像此时的老街,已经在崭露新姿,旧貌换了新颜,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许,老街懂得,她真的不适合时代的潮流了,在离老街不远的地方,已有一座宽广明亮的边贸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风雨变迁,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吧。
 
 
      作者简介:李志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东留镇桂坑村人,1960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党员,退伍军人,曾在武平网、文化武平、东留网、广东大客网、梁野山原创文学发表多篇散文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