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记(95—105)


读书记(95——105)
 
安琪 / 文


 
95
《盐碱地》
 
潘洗尘,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盐碱地》收入潘洗尘2008——2013年间创作的诗作155首,加上他被收入高中及大学教材的两大名诗《饮九月初九的酒》和《六月,我们看海去》,共157首。这6年是潘洗尘以一己之财力疯狂编刊编书的6年,初略统计有:《星星》理论月刊,有《读诗》《评诗》《译诗》,有《读诗:1949——2009中国当代诗100首》,有《生于六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诗选》《生于六十年代——两岸诗选》,有《诗歌EMS》周刊。仅《诗歌EMS》周刊迄今就已编辑出版到2015年3月第4期总第284期。潘洗尘一人完成了体制内要有多少人才能完成的编辑工作啊!
 
作为潘洗尘庞大诗歌出版阵营的受益者,说感谢已经太轻,也就只能不说,只能把它默默地埋在心里。掐指一算,和潘洗尘不曾见面已有七年,这七年,我的视线一路跟踪着他,从哈尔滨,到北京,再到他如今定居的大理,我发现每到一处,潘洗尘都能使该处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心。潘洗尘确乎有这种天赋,读大二时,就着手编辑第一部全国性大学生诗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该书编选完毕后被系领导接手,只在后记中带了他一笔),后来,在黑龙江团省委的支持下,潘洗尘又组建了有来自全国各高校600多会员加入的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并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大学生诗刊《大学生诗坛》,1980年代爱好诗歌的大学生大都记得哈尔滨师范大学405信箱,那就是潘洗尘的信箱。潘洗尘的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是他走到哪里就能让诗歌在哪里发声发光的原因。
 
我感觉潘洗尘是个有洁癖的人,体现在外表上是他独特的白衣白裤白鞋,这的确使他显得卓尔不群(除了潘洗尘,生活中我没见过哪个男同胞敢这样着装)。“潘氏着装”已成为他的标志,对此,潘洗尘给出的答案是“我天生喜欢白色”,而其内心驱动力则是“更何况我又是一个把整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经常简单到以黑白论的人”,这隐约透露了潘洗尘的人生观——他的非此即彼。潘洗尘绝非中庸之人,也不盲目包容。体现在交友上,他永远交往着他认可的人,连续8届天问诗歌节,潘洗尘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朋友圈,这是他不断筛选的结果,我知道他至少排除了若干他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体现在诗歌活动上,潘洗尘说到做到——除了自己组织的“天问诗歌节”,一年顶多只接受一次正式的诗歌活动的邀请。关于这点我的看法是,1)外出参加诗歌活动如果能激发灵感写出佳作,也未尝不可,不应一棍子打死;2)如前所述,潘洗尘既已是中国诗歌中心,则他尽可安坐中心,自有慕名而来的爱诗人与其论诗,客观上这也是诗歌活动。
 
事实上自打潘洗尘由北至南定居大理后,大理便迎来了自己的文化“盛市”,他首先为大理拉来了一群中国当下优秀的诗人群体:树才、莫非、宋琳、李亚伟、野夫、李笠等等,潘洗尘在和我的邮件往来中也召唤我加入大理诗人行列,他的召唤一定不限于我,仅此,大理就该颁给潘洗尘“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其次为大理注入了生猛的文化元素,无论“中国读诗书院”(前身“读诗吧”)的开办,无论一年一度的“天问诗歌节”,无论日常生活中即兴而发的诗酒聚会,无不强有力地把大理这枚钉子打进中国文学版图,型塑着大理闲适、诗意的人文形象。
 
潘洗尘又一次证明了“英雄造时势”的可能。
 
潘洗尘无疑是个有巨大激情的人,但他给人的印象,他实际的本相,却是沉静的(漩涡的中心是最安静的,说的就是潘洗尘这类人)。仅从和潘洗尘有限的几次见面中,我注意到潘洗尘总是微笑着,在群情激昂的现场,他更乐意充当那双聆听之耳而非表述之口。潘洗尘把自己想说的都转化成诗句,并最终汇集成《盐碱地》一书。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潘洗尘何以对盐碱地情有独钟,翻读他写于2009年的《盐碱地》,原来,在他出生成长的北方松嫩平原的腹部,确有大片盐碱地,它们连草都不长,更不用说长庄稼了,对这样一片荒漠诗人用“我更爱”来表明心志,因为——
 
它们亘古不变  默默地生死/就像祖国  多余的部分
 
答案就在这里。被祖国多余出去的,难道只是松嫩平原上这片盐碱地?被祖国多余出去的,自生自灭的人民,生生死死顽强地繁衍,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里都要繁衍、活命的人民,才是诗人沉郁的灵魂永恒追随与关注的所在。
 
细读诗集《盐碱地》的157首诗,潘洗尘竟然没有一首与风景或曰地理有关的诗作,看来他的不喜诗歌活动有他自己的道理——显然,走马观花的游览无法提供他灵感。潘洗尘的诗写对象几乎都来自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验。在他的《恰博旗人物志》中,他把疯乞丐张连祥和南下打工归来的乔乔请进诗中,前者虽疯却能懂得自食其力,靠吃垃圾、睡马路过活,后者则在小城人们刻毒的目光中隐忍坚韧地绽放自己的落寞之美,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诗人均给与赞美与祝福。张连祥和乔乔是广大中国城乡随处可见的典型人物,诗人用诗作为他们画像,也为真实的中国城乡画像。
 
恰博旗,这个音韵铿锵的地名被潘洗尘救活,这个潘洗尘的出生地如今叫四方山村,隶属于黑龙江省肇源县肇源镇。我相信有一天,四方山村会因为潘洗尘执意的呼唤“恰博旗”而回复它的本名。
 
细读诗集《盐碱地》的157首诗,我读到了一个偏执的潘洗尘,他喜欢穷根究底写尽一个意象,譬如“秋天”,譬如“雪”,譬如“时间”,譬如“死亡”。潘洗尘的秋天不是丰收,潘洗尘的雪不是干净,潘洗尘的时间不是现在,潘洗尘的死亡不是未来——如果我的判断无误,潘洗尘也是对死亡有所迷恋的人,因此他在博客中自我警醒:一生不可自诀!
                                           2014-7-6
 
96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一二三部)
 
刘春,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刘春的这三部专著和他此前出版的《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我均已认真读过,本质上它们和钟鸣煌煌三卷本《旁观者》、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以及杨黎的《灿烂》一样,都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并撰写诗歌史,不一样的是,钟、柏、杨把视界定格在第三代诗人这一历史时段,而刘春则更为开阔,呈现的是朦胧诗及朦胧诗后他眼中的诗歌图景。
 
的确,撰写诗歌史不应只是批评家的权限,身在诗歌现场的诗人其实更有诉说的冲动和理由,作为亲历者,他们置身于活泼泼的诗人群体中,与这个群体一起成长,他们更有切身的体验和准确的把握,他们笔下的诗歌史与学者相比,另有一番看得见人物表情、听得到人物声音的动人。但为什么实际介入诗歌史写作的诗人很少?这里面自然牵涉到诗人的能力问题。许多诗人除了分行的诗作能写,不分行的文章写起来就疙疙瘩瘩,以至于有这么一种说法,判断一个诗人是不是真诗人,得看他/她写的文章。因为诗歌这种文体是可以糊弄人的,你文词不通、你上句不接下句,你就是先锋;你把大白话分行排列,你就是口语。事实上先锋和口语有它的逻辑和语法要求,它们的对立面就是乱写和口水,当我们辨别不出一个人的诗才时,确实可以从一个人的文章中寻找线索加以认证。从这个角度,我服气第三代诗人群体,这真是早慧的一代,无论是1986-1988现代主义诗群大展的抢先一步,还是1989之后尾随出国热潮奔向世界的四面八方,或是1990年代商潮初涌时的纷纷跃身入海,这个群体总是身手敏捷冲浪于潮流之间,新世纪以来又纷纷携带各种斩获回归诗坛,依旧笔露锋芒,依旧诗文皆盛,如前所述的钟、柏、杨就均为第三代诗人。现在,生于1974年的刘春以一己之力,续写了诗人撰史的传统,并接二连三出版专著,成为目前仅见的第三代之后延续诗人撰史的接棒人。
 
刘春的“诗歌史”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教科书的诗歌史,他以人物为关注焦点,选取了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伊沙、蓝蓝、朵渔总28位不同年代的诗人,经由对每个诗人“充满经验血肉的叙述”(王家新),把我们带到每个诗人成长与写作的时代语境里,每个时代语境的联结遂成为从朦胧诗到新世纪这一大时间跨度的“一个人的诗歌史”。
 
柏桦在序言中抓住了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的两个关键词:“人”和“诗歌”。在我看来,写人体现的是刘春的叙述能力,分析诗歌体现的则是刘春的评论能力,每写一个诗人刘春均大量阅读与该诗人有关的种种资料,他笔下的每一个诗人因此有了自己的“诗人史”。
1998年我在福建老家捧读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时没有想到,2011年有一个中国诗人刘春写出了堪比于爱伦堡彼书的《一个人的诗歌史》。
                           
2016-12-9
 
97
《佛教一百句》
 
刘以林,编绘。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读了刘以林接受花语的访谈后心有所动、所感,遂翻寻出2012年刘以林送我的《佛教一百句》一书,补课读完,坦白说,此前只是大略瞄了一下。如书名所示,全书收入“佛教一百句”,每一句均有注释、译文和解读,并辅之以禅意十足的插画。第一次见到刘以林当在2006年,时我供职于中视经典,老板老巢在蓝月亮酒家宴请安徽同乡刘以林,这就都认识了。那天宴席的主要话题是刘以林突然之间成为钢笔画家了,刘以林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画本让大家逐一欣赏,据其所言,此前从未学过绘画。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并见过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突然绘画的第一个案例,所以颇为惊奇并羡慕。我追问着刘以林到底如何才能“突然会画”,刘以林答,随心所欲就是了。后来再见刘以林就听说他又画油画又做雕塑并且已在法国等世界各地巡回办展,真是听得如读天方夜谭。无论你信与不信,活生生的这涵盖钢笔画、雕塑、油画、建筑、编织、中国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所有方面的上万件作品就在那里,挑战着你的逻辑。对此刘以林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佛教禅宗认为,人的精神深处的智慧和能量是无限的,只要放下贪、嗔、痴三种东西,这种智慧和能量就会闪现出来,即便出现任何超人的能量,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也就是,刘以林把他的这些不可思议的成果归之为放下一切世俗干扰后所达到的“超能量”。说实话,近期我不坐班静心读书写读书记,也是迫切感受到自己年近50,所做杂事太多,而每做一件杂事都会带来相应的心态不平静,都会有所期待,简单如发布一条微信公众号都会注意点击率,长期下来能量势必涣散,如今刘以林又一次现身说法,让我看到一个又一个我眼中的“神人”是怎样守住自己。当然,这个世界也有一些人命定要服务别人,他们编书做活动,应该也是一种修行,只是在个人的成果上,未免稍逊一心“做自己”的人。本质上我更想当刘以林这类人。
                        
2016-12-14
 
98
《白话庄子》
 
张玉良,主编,
三秦出版社1991年。
 
查了一下微信,12月2日翻出《白话庄子》预备重读,至今日读完用时16天,固然这一阵杂事颇多,但也不能排除读古书于我总是一种磨练。当日晒出此书时易彬博士在贴下留言,“这就不叫读庄子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读庄子,白话不行。其实这个版本不仅白话,也有原文。逐一细读此书,才知此前我零星阅读的各种“庄子”都非全本,乃是节选。郑敏先生在多篇文论中对胡适、陈独秀的白话文运动多有微词,主要是胡陈二人严重割裂古典与白话,造成今日中国人读不懂繁体字、读不来竖排书。我深以郑敏先生此言为然,不仅对繁体、竖排有隔阂,连古文都隔膜得不行。坦白说,读先秦诗文,若无白话真是误读连连,往往它们的四个字翻译成白话要一长句。此番重读《白话庄子》,不管懂不懂原文,还是认真把原文读了一遍,培养语感。读完《白话庄子》,不禁又让我想到了董仲舒的可恶,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硬生生把诸子边缘化了,倘若有时空隧道能带我到春秋战国时期,我要去拜访庄子,要跟他说,我真喜欢你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喜欢你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两句一直是我的处世之道,也因此我跟人的交往一直不亲,一场活动下来,有的人很快交了一群朋友,我却是依然故我,朋友不见增加一个。本性如此,也就一切随心了。庄子经常拿孔子说事,把孔子树为“反面教材”,不知孔子作何感想,孔门弟子作何感想。总体上我推崇庄子的人生观,如果全社会都来读庄子,人心会单纯些,人事会简单些。先秦诸子的书都应一读再读,每个人都能提供你独异的思维,庄子尤其如此。黑格尔和德里达都曾发表观点“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思想”。因为《白话庄子》,我配套也翻了杨国荣先生专著《庄子的思想世界》,赫然看见开篇即言,“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杨先生进而阐述,“《庄子》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系统并对思想的衍化产生了实际的制约作用,都已为哲学历史本身的演进所确证,不可置疑。”作为中国人,我自然站在杨先生一边。
                                     
2016-12-18
 
99
《一本正经》
 
赵思运,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
 
2003年我在北京大兴县祁国和远村开办的文化公司编《中间代诗全集》,公开征稿时读到一个署名“掰成两半的男人”贴到论坛上的一组诗《毛泽东语录》,点开一读不禁叫绝,此组诗把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讲话分行排列,再冠上题目,便是五味杂成的后现代诗作。于是便向作者要到真实名姓:赵思运,时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博。赵思运的组诗《毛泽东语录》成为当年我唯一能记住的一组诗,此诗之后,便有跟风之作《鲁迅语录》《瞿秋白语录》出来,但都未能像赵思运原创所引发的震撼大。2003年这个因诗结缘的相识将成为我回忆赵思运的开场因为它如此纯粹。组诗《毛泽东语录》如此鲜明地呈现出赵思运持续至今的诗写风格:经过作者思想瞄准的抓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力。赵思运首先是个思想者,是个对现实有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强烈批判意识的思想者,他的诗歌之眼才能扫向众多被抒情诗人忽视的不抒情也不唯美的角落。《一本正经》里有让你不舒服的诗、让你读得难受的诗,譬如写太监的《阉,或去势》、写被性侵的小女孩的《丽丽传》,你在对这些诗的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现实关怀,这类诗在赵思运这部诗集里占了大部分。另有一小部分比较温情,当赵思运把笔触转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时,他的心就柔软下来。我相信赵思运诗作《一个人在南京》会成为亲情诗的名作,当那趟思念的火车一路“况且况且……况且”开到“儿子赵大路和他的妈妈”身旁时,我们看见了再犀利的诗人也有他的暖心肠。1967年出生的赵思运保留有对乡村生活、对文革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清晰记忆并有呈现记忆于诗中的本事,他的诗因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存证,譬如《传奇》中乡村迷信的神秘应验、《胶片》中的童年往事、《民间艺人开篇词》的语录化用。在博士、教授诗人队伍中,赵思运的《一本正经》在选材和语言表现力上,因为注入“良知的洞察”(陈仲义),而令人难忘。
                                    
2016-12-19
 
100
《书写之辨》
 
林丹娅,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2013年6月,曾有机会和林丹娅等厦门作家团一起赴韩参加中韩作家笔会,娇美清秀的林教授一路兴致勃勃,举着她的单反相机,隔着长途大巴的玻璃窗摄下沿途所见,无论汉江,还是道路两旁繁茂的植被。有一次主办方组织我们参观一处古民居,我看见林教授离开众人,独自背着她的相机房前屋后拍下许多边边角角景致。林教授话不多,每到一地必细心观察,我至今记得车过汉江她说,汉江上隔一段路就有一座桥,她还说,判断一个地方经济发不发达看桥的密度就知。我暗自惭愧自己根本没注意到汉江的桥。此番读她的《书写之辨》,我同样暗自惭愧自己的阅读总是停留在肤浅之处,并未对所读的文本进行文本之后的思考。林丹娅从分析《伤逝》、《白毛女》、《青春之歌》等几部小说中得出了中国女性形象从“私奔”所必然遭遇的悲惨结局到“公奔”后的幸福生活,其实质依然是女性寻求被拯救的身份不变。其“公奔”一词的首创颇具形象性和经典性。所谓“公奔”,即是寻求强大的政治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来成全女性“私奔”的合理性。以《青春之歌》为例,林道静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却陷入绝境,此时余永泽以同居方式拯救了她,这是一种传统私奔模式的现代表述——反抗婚姻的林道静还是得依凭同居求得生存。不一样的是,林道静并不是鲁迅笔下的子君,她不满足于和余永泽一起生活时自己家庭妇女的角色,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指引下她走上革命道路,卢嘉川牺牲后另一革命党人江华适时出现,继续引导她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经过林丹娅层层剖析,我们不得不承认男性在妇女解放运动中一直扮演着强力角色。《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自身也是女性,想来她自己都没有林丹娅这么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潜意识中依然存有的男尊女卑观念,整部《青春之歌》,宣扬的依然是“男性在性别关系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事实,只是披上了一层革命的外衣,立刻由“私”转“公”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成为红色经典中的经典。读林丹娅的《书写之辨》,读她对我们习见的小说从性别角度给予毫不客气却又在情在理的解剖,真是大长见识。林丹娅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一直葆有最深的理解和推助,本书中收有一篇题为《在她们与作品之间》,研读了残雪、徐小斌、王安忆、斯妤、陈染、叶梦、刘思谦七位女作家,自然,本书涉及到的女性作家不止这七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厦门大学举办了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荟集当代文学一线学者”,林丹娅注意到,整个会议论文与发言几乎无涉性别研究,是研究者的无意识还是思维习惯使然?林丹娅如是问。
                            
2016-12-20
 
101
《做一只充满细节的蜗牛》
 
舒羽,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舒羽这本随笔集的感受,我用“吃惊”,再加一个词,我加“没想到”,没想到舒羽的随笔写得这么好,好到让我吃惊的程度。此前吴子林曾网购有舒羽随笔集《流水》,除了买来时我翻看了一下书中穿插着的作者美照外,委实一字也不曾读。今天把《做一只充满细节的蜗牛》读完后,急急地找出《流水》,补读了未收入《蜗牛》一书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访台手记,这才算过了瘾,着实对舒羽佩服不已。《做一只充满细节的蜗牛》大体上分三辑,第一辑生活纪事,第二辑四海行游,第三辑艺术感悟,每一辑后面附录若干首诗作,一册在手,可窥舒羽诗文成就。其中我更喜欢的是她的文。舒羽之文,见性情,见生机,见智慧,见学识。她写父亲,就让父亲站到了读者面前,我们真想去认识一下这样一个聪明率真不落伍于新生事物的长者。仅从舒羽鲜活的刻画人物的能力,我就觉得舒羽有写小说的本事。她写景,我们便跟着她游欧洲、下江南、行富春江。我甚至认为,即使我亲自去了舒羽笔下的那些地方,看到的实景一定不会比读她的游记精彩,舒羽的观察力和她文笔的表现力都太超凡,更兼她的学识在她所描述的物事中游走,给予读者如我多了一层阅读的开阔。本书的第三辑是舒羽评论才具的展现,她欣赏了“丝绸之路”音乐会后就会把抽象的器乐演奏一一抓到纸面上来,生生地在纸上演练出一场音乐盛典,其现场复原能力堪比白居易《琵琶行》;她读彼德鲁舍夫斯卡娅《夜深时分》后一路挥洒她的余绪,分明就是一篇学理与感情兼备的学术论文。她烂熟《红楼梦》于心,行文中经常恰切闪现出红楼梦中人、红楼梦中事。舒羽自幼习古筝,对中国传统文化当极其熟稔,但她又是一个爱美食、善品茗,对生活有极度热情的现代中人,这便形成她写作语言的典雅、俏皮与野马脱缰式的洒脱相交和的庞杂,舒羽随笔最吸引我的正是她的语言!舒羽2009年开始写诗作文,起步不算早却起点非常高,一出手即有这样一部高质量的随笔集,显见她的天赋异秉。就我所见到的舒羽,确实是个智力和颜值均能得高分的稀罕人,难得的是她又是可亲可近的。
               
2016-12-21
 
102
《追忆》
 
[美]斯蒂芬·欧文,著,
郑学勤,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书很旧很薄,塞在书架某一层空出的缝隙处,我想这么薄的书可以一口气读完好写读书记,遂抽取出来,这就读到了宇文所安这么一本值得推介的好书。不错,斯蒂芬·欧文就是诗歌界没见过也听说过的大名鼎鼎的宇文所安,家里已有署名宇文所安的四本书:《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迷楼》,吴子林每每把它们推到我面前要我学学人家是如何读诗读书的我就以“我要读原典”为由把宇文所安推开,此次自己瞄上了吴子林购于1992年3月8日的斯蒂芬·欧文,也算机缘到了,那就读吧。三天时间零星读完必须说,斯蒂芬·欧文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然后是一个优秀的学者,《追忆》一书用的是非常富于诗意的文学笔法来演绎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分析推理,译者郑学勤无疑也是优秀的翻译家,他的译笔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文学性。《追忆》全书由8篇文章构成,仅从书名和副标题我们便能知晓此书指涉中国古典文学中与往事有关的诗文,我愿意逐篇做个介绍。第1篇读的是《黍稷》和岘山羊祜碑。第2篇题为《骨骸》,抽取中国古典文学中与骷髅有关的诗文如庄子《至乐》、如张衡《髑髅赋》、如谢惠连《祭古冢文》、如王守仁《瘗旅文》。第3篇以“繁盛与衰落”为主题,选取了杜牧《赤壁》、鲍照《芜城赋》进行论述。第4篇从“断片”入手,作者认为,断片是能“把人的目光引向过去”,是“某个已经瓦解的整体残留下的部分”,本篇选取《论语》《易经》以及李贺、白居易、李商隐、李白等人的诗作为例,此处不一一点出诗作题目。第5篇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为分析重点,近乎是对李清照与其夫赵德父(通称赵明诚)的爱情叙述,这乱世中的爱情也并非十全十美,此篇让我感怀最深。第6篇从“复现”的角度以沈复《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为例,让读者重温了沈复对陈芸的情感忆念。第7篇的主角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和他的词《莺啼序》,这是宋词中最长的一首。第8篇也非常妙,以张岱在《陶庵梦忆》的书写达成“从绝望中逐渐产生被人回忆的希望”的实现,其实已经回到了本书导论《诱惑及其来源》的命题,“中国古典文学渗透了对不朽的期望,它们成了它的核心主题之一”,这确实是中国文人的千古梦。而我对本书最大的感慨是它晓畅干净、智慧深情的文笔,它在每一篇的敞开论述中穿插着的与此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文的继续追踪。读完本书后,我觉得我应该把这8篇文章中涉及的诗文都找出来读,它们,在斯蒂芬·欧文笔下发出了值得留恋的气味。
                       
2016-12-24
 
103
《闲书》
 
郁达夫,著,
上海书店印行1981年。
 
打扫卫生,竟翻出一本老书,说老也不对,再老也没有《论语》老,我说的是它的出版时间,1981年。版权页打了一行字,“本书根据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版复印”,一说到良友,脑海先浮起的是那个大眼卷长发的香烟美女。不多想了,读书,书不厚,一天一夜可以读完。我不是郁达夫研究专家,不想知道他洗澡、购书、写信等生活琐事,就把后面五篇日记略过不读。本书名为“闲书”,按夫子自道,“凡一个人到了拿笔管写写的时候,总是属于闲人一类的居多……同样想拿起一册书来读读的人,必然地也非十分有闲者不可”,此话大抵不差,譬如我这阵读书写读书记自娱自乐,也是不坐班的缘故。郁达夫《闲书》其实是他的随笔集,间或有几篇评论,谈清贫、谈肥瘦长短、谈沉默、谈姓氏、谈结婚、谈杭州、谈浙江、谈屠格涅夫、谈诗、谈幽默、谈劳伦斯……内容真丰富,郁夫子博才高学,方才能闲闲写来,我辈来写,绞尽脑汁恐也得弃笔缴械。郁达夫浙江富阳人,《闲书》中与浙江风物有关的篇什便多些,所以一地出产什么也比不得出产作家来得好,尤其是出产郁达夫这类爱写会写的。反观自身,并未给故乡漳州写过多少诗文,感觉很羞愧。幸好吾乡乡贤林语堂有文《我的故乡》、杨骚有诗《福建三唱》,读者可自行阅读。我注意到郁达夫《闲书》有一篇《记闽中的风雅》,约两千来字,说到“福建的文化,萌芽于唐,极盛于宋,以后五六百年,就一直得传下来,没有断过”,还列举了吾省诸多诗人并得出一结论,“致诗中有闽派之帜”,显然“闽派诗歌”一说其来有自。百度有一文说到,“抗战初期,郁达夫应同乡暨好友、时任省主席的陈仪邀请来福州,委省府参议兼省府公报室主任。任内过得悠闲自在,作为浪漫文人喜旅游、且好饮的习气难改,日常除处理公文演讲写作号召抗日外,余暇经常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觥筹交错”,除了《记闽中的风雅》,郁达夫还写有多篇与福州有关的“闲文”,可惜未收入此书。
                        
2016-12-25
 
104
《文学概论讲义》
 
舒舍予,著,
北京出版社1984年。
 
要不是无意中翻寻到,并不知道小说家老舍用他的字(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写有这样一部理论专著。按出版说明所言,本书是“老舍先生1930年至1934年在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时编写的,没有公开出版发行过,最近(也就是1984年吧?——安琪)由张瑞麟同志发现,并作了校订和注释”。昨天(2016年12月27日)在十月杂志社主办的“西川《唐诗的读法》研讨会”上我的发言即从老舍此书说起,我发现作为作家的老舍和同为作家的西川在做学术文章时有两个共同点,1)他们的叙述语言都有一种抓住人心的力量,表达上不拘一格,经常冒出朴素的大白话让人会心一笑(譬如“这时代的文学作品要算赋最出风头”),很明显不是学院训练出来整齐划一的那种(语言的逻辑和句式的构成都很相似,遮上名字看不出谁写的),读他们的论文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感受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各异的文采;2)他们都是不迷信古人,敢于下断语给出自己的论断和见解,作家本质上都注重原创力、都要发人所未能言,诸子百家的每一家就是很极端地把自己的观点推到极致,如果都用辩证法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话,又何能成一家之言?体现在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作者大胆地对《论语集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提出批驳,因为,“古人怎能都说得对呢?都说得清楚呢?都能预知后事而预言一切呢”?
 
相比于西川的《唐诗的读法》所研讨的主题是永恒的唐诗,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所作为论据的文学作品只能局限在他写作这部专著的时代,之后出现的文学作品自然无法成为他举例的对象,这也就注定了会有新的“文学概论”来取代它,兴许这是许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老舍写有这样一部《文学概论讲义》的缘故?
                         
2016-12-28
 
105
《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诗选》
 
诗刊社,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
 
接张德明教授微信,询问“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为哪“十佳”,遂抽取出此书,一一报上:蓝蓝,路也,娜夜,鲁西西,杜涯,李小洛,海男,安琪,荣荣,林雪。想想已是10年前的事了。今日看来,这10人中除我之外,其余9人创作力皆未曾衰竭,显见当年的评选颇具远见。在我看来,获得这种群体奖都有一种幸运元素在里面,讲究的是正当其时。如果这个奖放在今年评,一定是另一批人上榜,因为会有写作状态及影响力更卓著的另一批人等候着。本奖由《诗刊》下半月刊动议,得到福建晋江市文化馆和山东济南《都市女报》及在妇女界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妇女报》加盟,是为四家联办,具体评选由诗刊社承办。
 
2006年1月,诗刊社向60位45岁以下的女诗人发出参评邀请函,截止2月中旬,收到53位女诗人回复表示愿意参评,7人未回复经分析其原因为:1)3人年龄超过45岁;2)3人可能未收到邀请函;3)1人拒绝参加。2006年2月20日,主办方向选定的100名专家评委发出活动说明及评选表格及候选女诗人名单并附信一封,请评委们投票他们心目中的“十佳”并对每一个被推荐者作出一句话评语。79位评委回寄他们的选票结果。经主办方统计票数,得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最终名单。
 
2006年5月,《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诗选》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诗刊》下半月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做了一期专刊。
 
以上简短回顾来自本书的编前说明。
 
而我记忆最深的是2006年5月我们10位女诗人一起出席颁奖仪式的点滴故事。那天我们是在北京站统一集合一起上的高铁,我们的第一站是主办方之一,《都市女报》所在地济南。高铁上,许久未见的鲁西西表现出基督教信徒的热诚一路情绪激昂叙述她的信教体会。到济南后,我和杜涯同住一屋,彼时我生活境况不佳,一路沉默哭丧着脸,而杜涯也是不善言辞之人,两人同宿几夜竟没有什么交流。依稀记得护士出生的杜涯极爱干净,随身带着床单包裹自己睡在宾馆的床上。在济南第二个晚上记不得是到那所大学,得票第一的蓝蓝代表我们10位女诗人上台讲话,白色拉链夹克衫、蓝色牛仔裤、黑布鞋装扮的蓝蓝扎着半长不长的马尾巴大咧咧地走上台,开口赞美济南说这地方“很干净”,全体学生哄然大笑,蓝蓝笑问,我说错了吗?学生们又笑,气氛极为活跃。
 
在济南自然要参观趵突泉,自然要参观李清照故居。在李清照故居,10位女诗人依次朗诵此前已经写好的与李清照有关的诗,然后把诗作交给叶延滨老师,叶延滨老师就在李清照故居前的石凳上当场拆解组合10位女诗人的诗作形成新的一首诗并当场朗诵。遗憾当时没有把叶老师的诗记下来。
 
济南之后我们奔赴福建晋江,晋江是福建最富裕的县级市,把个颁奖仪式整得像瑞典皇家学院颁诺贝尔奖一样,在这欢庆的场合,突然,鲁西西说她的诗稿丢了,此处省去77字,后来主持人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鲁西西的诗稿找到了。全场掌声响起。在晋江的第二天是十佳女诗人研讨会,陈仲义老师在自己的宝地福建果然不负众望,逐一点评每位获奖诗人,用语绝不重复显见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此点评后来以文字的形式刊登于《星星》诗刊及各大网站,百度当能找到。本次评选的主要策划人林莽老师代我念了获奖感言,真的在故乡面前一个执意北漂却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的失败中人就像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一开口就会掉下泪来。感谢林莽老师关于评选“十佳”女诗人的创意及行动,这个荣誉成为当年频临绝境的我一个夜深人静时自我安慰自我劝勉的力量。
 
一周的同行,我认识了善解人意的林雪、作品强悍体格娇小的海男、知心姐姐一样的荣荣(她告诉我,婚姻也得像写作一样用心经营)、发言中妙语连珠机锋闪射的路也、娴静优雅的娜夜、俏皮的李小洛……久违了,姐妹们!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