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上饶采风记


因文而聚,因缘而行
——京津冀晋湘30名作家上饶采风记
 
海蓝蓝/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流传最广的诗句,想必生活在北方内地的人,都有这样美好的心愿: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企盼和煦微风吹开冰冷的世界。
 
张炳吉:河北采风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毛素珍: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创始人,著名上饶文学活动家。这两位原本跨越几千里的匠人,因文学之缘,将两个超越各自领域的民间组织聚在一起。我很幸运,成为此次大型采风活动的牵线者,两位匠人的引荐人。
 
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相聚的媒介。因文而聚,因缘而行的采风活动就这样在计划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京津冀晋湘的30位作家,在同一时间齐聚上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相约,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带着对上饶的好感,带着一颗赤诚的心,一双闪亮的眼睛,踏上采风之旅。
 
上饶,这座我由衷爱着的城市,尽管曾多次欣赏,依旧如我首次一样,以全新的感觉,吸引着我的目光,吸引着我的灵魂,不仅是走近去,欣赏它迷人的风光,更是走进去,了解它厚重的历史。曾因一段血腥历史而闻名于世的上饶,如今,却因文学之故,重塑新的城市名片。

一部大巴,一群来自五省市的作家,及受毛会长之托,前来陪伴的三清媚女子文学会成员,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激情勃发,直奔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弋阳。
 
据载:“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弋阳,物华天宝,山川锦绣,一方山石一方奇,一道江河一道景。
 
我们游历着山峦峻峭的丹霞地貌龟峰,欣赏了京剧鼻祖“弋阳腔”,拜谒了烈士方志敏,用江西首任省委书记邵士平的诗句概括来讲:“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
 
当我们告别“红古绿”的弋阳,来到 “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的万年县,竟惊喜的发现,这里居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在“仙人洞”里,我看到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发现野生稻谷;在“吊桶环”下,听闻他们又是怎样进行公平交易。在这里,我们享用了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品味到的万年贡米。瞧一瞧,颗粒饱满,大而细长;闻一闻,浓香扑鼻,沁人心脾;尝一尝,质软润滑,口感不腻。端着小碗细品,米粒如梭,色泽似玉,谁能不赞叹,此乃堪为“米中珍品”。邓荣军部长说:万年贡米,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异,营养丰富,誉盖“五谷之首”。
 
 有人说;万年还是“淡水珍珠之乡”,谁能带着我们去买些饰品?王树平副部长答应做向导,还要为大家兼做导购,负责砍价。我也好奇,珍珠饰品虽多,却未见过“淡水珍珠”有何不同,便跟随前往,想一堵鄱阳湖水孕育出的珍品。
 
对于来自北方的作家们来说,上饶的每一个地方都极具吸引。看得出,他们发现新鲜、新奇事物时,兴奋、欣喜的表情;听得到,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番发自肺腑的赞美。所有采风团的作家对毛会长与当地领导极尽所能,把采风行程安排得如此妥帖而感动。张会长不止一次对我说:受此礼遇,让人心有愧疚。谁的心里都明白:毛会长与各县市领导对京津冀晋湘五省市作家采风团此次的活动给予极大的重视。我比谁都更清楚,此次采风不仅要用心去品读各处风景后面的故事,还要认真发掘各地的风土人情。上饶浸润于民间的历史文化,需要用作家独特的视觉去审视。上饶,遍布“红古绿”色的厚重感,需要所有采风作家,质朴的文字去描写。上饶独有的,恰是其他地域缺乏的,纯美的精神所在。
 
大巴在蜿蜒的山路疾驰,下一站是铅山县葛仙山乡的陈家坞。铅(yán)山的“铅”不读“qiān”。学到熟字的“陌生音”,是到这里的第一个收获,足够诱发作家们在途中的谈资。

我对葛仙山乡并不生疏,是因去年底已有接触,写过一篇《小山乡里的大历史》,还上了乐途网首页。我欣赏江文书记干练的口才,敬佩他的睿智与魄力。在短短时间里,竟能将一个风气乱,基础差的乡镇建成秀美山村。
 
从会议室《入党誓言》便知,作为党员干部,时刻清楚自己曾举起拳头,面对党旗进行过庄严的宣誓。基层干部如何以身作则,如何用瘦弱的身躯挑起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
 
仅仅四个月,葛仙山乡的小山村变了。悬挂的红灯笼渲染着绿色环境,洁白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陈家坞的秀美与众不同,吸引着采风团的俊男靓女拍照不停。沿着熟悉的柏油路,我独自向前,就为寻找新的景色,新的面貌。哪里新增加了内容?哪里发生了巨变?最引人瞩目的“欧阳宗祠”汇聚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没有对比,而我却发现,内外进行了多大修整:原来杂乱的小市场没有了,特别是祠堂里,喧闹的场面,杂陈的餐桌,听戏的人群都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整洁的祠堂,全新的“六一居士”历史文化墙。
 
晚餐后的小操场,基层的小伙子正放松自己一天的疲劳;旁边的木质小拱桥下,几只红鲤鱼悠闲地穿梭在狭长的水池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小,却美到了精致细腻。我想最合适的一个词便是“小巧玲珑”了。
 
小会议最醒目的变化就是那面展板做成的党旗,上面几个大字写着: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带头。上方LED灯箱打出的字幕:《三清媚》组织京津冀湘晋知名作家葛仙山乡采风座谈。
 
再次见到江文书记有种更亲切的感觉。会上,他如数家珍般介绍葛仙山乡的情况,新的规划,与参会作家交流,多角度提出肯定与建议。我也就陈家坞葛仙山乡发生的巨变谈了个人的一点点体会。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我探头去观察外景,却发现招待所紧邻“葛仙山乡中心小学”。对面墙上粘贴的字吸引着我,拿出手机拍下来:会生活 会做人 会做事 会学习 ;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掌握一项健身技能;能展示一项艺术才能。

作为职业教师,我为学校的这种提法点赞。这句话不仅说给孩子,也是说个家长,说给过往的每一个能读懂文字的人。
 
是的,人要活着先学会生活,会做人做事,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后面针对学习方面,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具备上述能力,都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便利。比起那些遥不可及的“好高骛远”,我认为这样的提法更符合实际,也更容易实现。口号其实不外乎就是让人感觉听得懂,可实现。学生也好,家长也罢,疑惑是校门口往来的人们,都可以从这几句显而易见的语言中,悟出自己的体会,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
 
街上,结伴上学的孩子,送孩子上学的车子,到小卖店购物的小朋友,吃早餐的人们,忙而有序,闹而祥和,这种生活,是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的。
 
因山而名的乡村,有因道而名的仙山。据载,晋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山炼丹传教,遂被后人称为葛仙山,名闻赣闽浙的道教圣地。葛仙山下有块巨石,斜面上书一个“佛”字,正面写着一个“道”字。佛为外来教,道是我国本土教,同为一石,足见本土文化之包容性。

“道”是本土教义的最高信仰,也是化生万物之本。“以我之德感化他人,以我之能辅助他人,以我之学教导他人,以我之修为众服务。”柔弱不争,淡泊名利,这或许正是葛仙山乡淳朴的民俗民风。
 
遥望云雾缥缈的葛仙山,清净优雅,如同一幅没有重彩的水墨丹青,让人心生敬畏。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德兴是取自“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素有“江南金山”“千古银城”“中国铜都”之称。境内的大茅山是怀玉山脉仅次于三清山的第二高峰,有诗云:“千峰倚空碧,万嶂碍于云”。

大茅山丰沛的负氧离子,让本已乘车劳顿的作家们精神焕发,面对碧水淙淙,满眼绿意,舒爽怡人的风景,美食美味也不能唤回他们对大茅山一见钟情的陶醉。你看这里,林荫道上的美女,童心未泯,竭尽全力,是想脱离地面,像鸟儿一样齐飞?再瞧那边,端着相机拍摄美景的帅哥,“秀色可餐”,恐怕他们早已淡忘了这是正午时分?几位年迈的长者,寻访着当地百姓,是在了解大茅山的历史,还是在寻查植物枝叶上悬挂的称谓?
 
德兴市常委、宣传部王建华部长,市文联程志主席及当地作家陪同用餐后,又作为向导一同游览了这座天然植物王国。蜿蜒的游步道,澄碧的溪流,让人忘乎所以,谁也不愿走马观花似的放过大茅山美丽的风光。浓阴之下,畅然呼吸,飞瀑流泉,让人流连忘返。他们或嬉戏池边,或逗留树下,或穿行石滩,或直奔向前,去寻找更迷人的景色。
 
文学之缘,文字为媒介,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茅山的故事讲不完,德兴的历史挖不全,时间太短,情意绵绵。
 
在银鹿宾馆,惜别德兴的朋友,采风团的最后一站就是“梦里老家”——婺源。车上,作家们就婺源的解释争论不休,有的说以“婺水绕城三面”;有的说“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还有的说:“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
 
随行的戴戴就是婺源人,她说:从古至解放前,婺源都属安徽管辖。这里历史文化及建筑都属徽州,也就是徽派文化。如今已是上饶市的下辖县之一。
 
三清媚副会长黄秋莲说: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古徽州首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还有“铜都”德兴。它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与“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是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国家3A景区。我认为:婺源才是真正让人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好地方。一路行程,一路观景:清淡素雅,澄净混浊。绿树掩映下的徽派建筑,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它简洁、精致、典雅,富有艺术之美,行在山水间,如在画中游。
 
再次见到赋春原党委书记李洪峰是在源头古村景区。他和毛会长在门口等待着采风团。一走进源头古村,便看到挂满吉祥布条的红豆杉。人们环绕祈福,聆听导游讲述关于一树两分枝,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故此,民间传闻的夫妻树便显得更为真实,受到百姓膜拜。
 
在源头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容错过,那就是古村落所处的水口。说到水口,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水口有石拱桥横跨于溪水之上,两边各有一座山头拱卫。水口位于整个村落下游,既是出口又是入口,古时被认为是村落地之门户,关系着人丁财富兴衰聚散,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精神象征,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理想追求。
 
源头古村水口,是当地在恒久的时空里创作的美丽画卷。它将人文色彩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在一起,精致地展现在时光长河中,以它亘古未变的内涵,山高水长地散发出静远与幽香。当你走进龙泉溪谷地,一排一排的白花檵木,整片整片的幽幽绿竹,无不展示着山水的婀娜与妖娆。溪边茶亭,一方茶肆,几盏茶碗,秀美的茶妹浅斟慢酌,听风抚竹林的细语,闻溪流漫过卵石的问候,文人墨客的雅趣,便是临溪而书,或一幅墨宝,或一幅山水图,清唱几句小曲,和着鸟儿的啼鸣,清幽淡雅的江南风景,心醉于这曼妙销魂的世外桃源。
 
李洪峰介绍他热爱的赋春:佳木葱茏,清溪潺绕,桥拱高架,水车悠悠,石亭矗立,曲径通幽;又有纸伞坊、豆腐坊、油榨坊、鱼塘人家,民俗风情与宗教遗址并存,更有被尊之为“树神”的巨樟,距今已1500年沧桑,堪称“天下第一樟”。
 
婺源的美与众不同:山与水,花与树,色彩与造型,游客与村民,总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休闲与散淡。走在乡间小路,才真正体会出什么叫“世外桃源”,什么叫优雅的慢生活。原来这里才是人最不想离开的地方。多少人奋斗一生就为想过的那种:一块地,一处房,一条溪流,一片竹林,一座不高却可看到云雾缭绕的山,一个相伴的爱人,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

一周采风活动在激动与欣喜中很快过去了,30位来自京津冀晋湘的作家,30颗怀揣感恩的心,用自己质朴的文字,尽情书写着对上饶的一片赤诚,表达着对上饶各级领导,对三清媚毛会长及所有服务的朋友的感激。我读着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文章,明白了他们从上饶带走的宝贵财富,那就是弋阳方志敏留在《清贫》与《可爱的中国》里,永恒不朽的精神,龟峰迷人的弋阳腔;带走了万年“民以食为天”的稻谷历史;带走了葛仙山乡:“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真诚;带走大茅山“垦殖精神”,带走了清清爽爽的负氧离子印象;更带走了徽州文化特色的婺源人文底蕴,与留在脑海深处的秀美风光。
 
“上乘富饶”的 “山郁珍奇”是奇美隽永的山林,是真诚淳朴的民风,是物产丰沛的鱼米之乡,是上善若水的的人杰地灵。让我代采风团所有作家由衷地说一句:上饶,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