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乡愁三味丨牛肉拉面,来一碗!


乡愁三味丨牛肉拉面,来一碗!

作者:张  蔚

 
  我不是地道的西北人,在抵达银川之后到今天,我都把对故土最深的一腔眷恋给了我的出生地——山西。除了普通话,我张口就能来的是山西方言;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自晋东南的沁源小城;那里至今仍然长养着我姥姥在内的许多亲人。而我的第二故乡银川,就像一个生命中的过客,匆匆的陪伴了我七岁到十八岁的光阴。直到我倔强绵长的味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将隐秘的乡愁唤醒,我才体会到:银川与我之间的关联,随着物理距离越来越远,而心里的依恋越来越深。十余年日复一日的厮磨,终究不许我像十八岁那年一般简单地挥手说一声“再见”。

 
 
  银川遍地都是牛肉拉面馆,这是当地人最重要的早点,即使与羊杂碎、烩小吃等地道的宁夏小吃共同位列三甲,牛肉拉面依然是大伙儿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早餐头牌”。当然,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牛肉拉面是兰州的风味小吃,不过久居银川的人们都会霸道地认为“银川的牛肉拉面更好吃!”他们会认真地告诉原因,比如银川的油泼辣子够味、银川的牛肉拉面不放萝卜、银川的蒜苗更香,银川的拉面里牛肉被切成丁,等等……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每天早晨能够通过别人身上的味道来判断身边的小伙伴早晨是否吃了拉面,主要是因为那含混着牛肉、香菜、蒜苗、醋的味道并不怎么友好。而且,我不是牛肉拉面的粉丝,每次看到别人把辣椒罐里一半还多的油泼辣子放到已经飘了一层红油的碗里、吸溜吸溜吃完所有的面还会把红乎乎的拉面汤一饮而尽,我只能耸耸肩自愧弗如。
 

 
  我的印象当中,在银川期间吃的每一顿牛肉拉面都是被动的,被父母带着、被弟弟拉着、陪同学……即使去吃,我会点一碗“毛细”——这种口味最清淡的小细面,吃完之后象征性的喝点汤,饱腹作罢,当然从小到大也吃了不少。
 
  到北京读书之后,我几乎再也没有吃过牛肉拉面了。虽然学校的清真食堂、教工食堂都有卖,学校南门对面也长时间开着一家马兰拉面,连服务员都带着点西北特有的高原红脸蛋,还有点腰来腿不来的西北娃特有的憨傻怠慢。有时候,我听到福建舍友第二天一早还在啧啧回味深夜去马兰拉面的享受之感,我会怀疑:究竟谁才是西北人。
 
  我也着实不能理解,为什么弟弟即使已经到外地上大学了,每个假期回家的第一个清晨,还要去家附近的“老太太拉面馆”或“小气鬼拉面馆”吃第一顿早餐。“老太太拉面馆”真的叫这个名字,由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创办,到今天也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而“小气鬼拉面馆”则是因老板娘的吝啬得名,原本也是当地较有名气的老字号分店了,奈何老板娘极其小气,辣椒油放多了要叫,香菜蒜苗抓多了要喊,连擦嘴巴的卫生纸也是一张一张折叠好、多拿一张也是要急眼的,因此远近的食客都叫那里“小气鬼拉面馆”了,渐渐地,外号盖过了本名,竟然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暗号。这些拉面馆对弟弟来说是热气腾腾的活色生香,对我而言,似乎躺在早年的记忆中风味消散。

 
 
  直到我怀孕,孕早期的强烈反应让我吐得七荤八素。原本爱吃的都不爱吃了,原本喜欢的味道也受不了了,连楼道的消毒水味、炒菜的油烟味、装修的油漆味甚至连孕妇专用洗面奶的味道都能让我掩鼻而逃。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一切有味道的食物统统成了催吐药,我只能吃最讨厌的馒头、白饼和不放任何调料的面片。
 
  有一天,表妹送我去上班,一起到教工食堂吃早点。走到卖拉面的窗口我突然觉得这味道似乎没有那么难闻了,就试着点了一碗拉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碗拉面居然吃的极为顺利,喝汤的时候甚至有点滋滋有味的感觉了。近一个月以来都靠馒头过活的我终于被这面暖融融的熨帖了肠胃。自此,拉面几乎成了我的早中餐,直到后来孕吐症状减轻。当然,拉面却重新回到了我的食谱上。
 
  有趣的是,孕吐期间,我唯一能吃的几样东西,都是小时候印象中吃的比较多的:拉面、西红柿炒土豆丝、家常X茄子、炝炒大白菜……《怀孕百科》上介绍:孕吐的产生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所需,让准妈妈的味蕾更为敏感,免得吃到危险、有毒的食物,伤害到宝宝。我突然发现,我的口味就像一个巨大的隐喻——那些对我来说最安全的食物,就是故乡的口味,童年的印记,是心安之所在。就像一直没有在我的味觉王国占据一席之地的拉面,早已根深蒂固地蛰伏在我基因的记忆里。
 

 
  今年暑假,带着牙牙学语的女儿第一次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银川。我发现,纵然年少之时的活动轨迹仅限于宁夏大学附属中学方圆五百米的空间和几位亲友家,然而,我对这个地方的气息却依旧是那样的熟悉。即使我连家门口的方向都难以辨认,但是我清楚地感受到“此乡”正是“吾心安处”。已到而立之年的我几乎难以想象,当年那个十八岁的小女孩,是带着怎么样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亢奋坐上东去北京的列车,怀着对明天无限的憧憬,义无反顾和含着眼泪送行的亲朋好友说了那句轻飘飘的“bye-bye”。当然,恐怕那个十八岁的小女孩,也无法体会到一个新手妈妈带着下一代,回到银川时“近乡情更怯”的那份沉甸甸的眷恋。
 
  我们去了新开的一家拉面馆,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中阿兰”,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装修情调却不失时尚,银川这个移民城市一如既往的开放多元,紧随潮流。尹先生叫了一份大碗拉面,我叫了一碗小碗拉面,已经吃了早餐的我的妈妈带着我的女儿在就餐区玩耍,女儿已经会在地上打滚了,她和我的故土比我更为亲近。

 
 
  拉面上桌了,一片红油上飘着细碎的香菜、蒜苗、偶尔隐现着几颗肉丁,我简直要流口水了,赶忙拿起了筷子。“嗯嗯,这味道一点没变。”我和尹先生一边说着,一边仿佛一筷子就回到了多年前的一个清晨。那个留着短发头的小女孩走进了“老太太拉面馆”,与往日一样,熟稔地叫了一声:“牛肉拉面,来一碗!”


 
作者:张蔚
来源:雪霁如嫣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