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乡愁的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离开的越久越远,会更多一份惦念。我的故乡不远,离我工作的城市不过百里之遥,但也只在清明冬至回去,来去匆匆。田地,树林,沟渠,河流,湖泊,一些自然散布的村落,一些经年踏出的小路,还有晨曦暮色里的炊烟,春风春雨中满世界摇曵多姿的油菜花,各种式样的小桥与水跳……那个村庄叫锦坊埠。它紧依着青弋江。儿时住在这条母亲河的中游,现在住在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口,千年的中江古塔,差不多是她一路婉蜒奔波的休止符。或许我会终其一生,都要与这条河流相伴生息,像《静静的顿河》中男女主人公与顿河那样不离不弃,从某种意义上,我是从未离开过故乡的人。

                                                                                                                                                                                                        马元街
 
 马元街是我每天背着书包要去上学的所在地,从村庄出来,要穿过广阔的田园。阡陌纵横,色彩缤纷,沿途看见错落的房屋坐落在一片片无山无丘的土地上,河水清澈,鱼翔浅底,草木茂盛,鹅鸭成群。
 春天,布谷鸟的鸣叫格外响亮,记忆中全是瓦蓝的天,絮白的云。布谷鸟叫的时候,我穿着母亲做的布衣衫,背着帆布书包上学,一路上用柳条枝打草惊蛇,看它们从水田掠过,嘻嘻哈哈,无忧无虑。
 马元街是一条老街,石板铺的路面,宽不过两丈,两边青砖黑瓦马头墙的砖木建筑,各色的小店铺与作坊并存,还有好吃不过的包子铺,图书连环画满架的小书店,还有大众浴室,铁匠铺、榨油坊等等。学校就在街道背面。没有围墙,开放的校园,四周多灌木,一些旗杆石、鼓凳之类的玩意儿散落在杂草丛中,老房子里很多木质的柱子,房梁上的檩条都呈现雕梁画栋的图案,依稀可见岁月的印痕。阳光也能从房顶明瓦直直的照进教室,斑驳的砖墙外壁长着稀疏的小草。  
 我们坐在里面听老师上课,一听到外面小贩叫卖声,难免要分心,不时向窗外偷看,下课铃声一响,不顾一切地冲出去,递给小贩几分钱,换一根甘蔗、灌心糖之类的零食。没钱买东西时,就与同学抓紧时间在水泥桌上打乒乓球,偶尔也逞强斗鸡、摔跤,常常要等上课铃声响起才慌慌忙忙往教室跑,额上全是被汗水粘湿的头发,衬衣也湿了前胸后背。 
 16岁离开这里,几十年了。几年前我又去马元学堂走了一遍,学校早已变了格局,要不是几棵参天古树定位置,我都失了方向。还是学校,学生少了,喧哗少了,教学楼不高但显得规则整齐,生在角落里的花花草草告诉我这里有人精心照料,仍有一群稚气的孩童奔跑追逐。灰色的旧舍不见了,就像布谷鸟的离去,我在那里驻足彷徨,没人认识,没人招呼,时光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像校舍不远处青弋江流去的水一样,悄无声息。
 出了校园,一径往我的村庄而去,走近村庄,就可以看到那些枝柯高举的树,树皮泛着青。地头的水塘变得小了,猫着腰劳作的乡亲,背影熟悉又陌生。总有狗儿悠闲地走,远处还有牛,让我看着便心生温柔。
 
                                                                                                                                                                                                   外滩地
  
  家乡人把青弋江滩涂唤着外滩地,去河里汲水、洗衣都要经过它,外滩地铺满巴根草,没有城里花钱买的进口草厚绿,但生命力却要顽强得多,任它烈日冰雪,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这些草,还有大量牛蒡生长,宽阔的叶子,咬破茎杆会有股酸酸的汁液令人口舌生津。外滩地是我们孩子嘻戏的天堂。
 夏天来临,只要有人率先脱下裤衩跳进河水,全村的伢儿们都会蜂拥而至,下水饺一样落进河里,直到鱼鹰船贴近时,才害怕地捂住裆,赤条条地上岸,除了嬉笑,全然没有羞耻之心。水流稍稍舒缓的时候,男人们撂下烟枪,顺手拿了圈养鸡婆鸡崽的竹篾罩子,下得水去,河里的鱼儿乱窜,罩子所到之处,鱼儿逃之不及,三五斤的青鱼、鲤拐就能摆上当晚的餐桌。
 一年里,外滩地除了汛期偶尔被水淹没,大部分的时候沐浴阳光雨露,生机葱茏。阳春的时候,一场春雨刚过,不经意间,草地上已经一片肥绿,车轱辘、巴茅草,地米菜,蒿子,还有很多白的黄的不知名的花儿,随意的点缀,都让人觉得无限的惬意。采摘几朵,和着新鲜的草叶挽成一小束,扎在小姑娘的马尾辫里,女孩子常被我们男生嘲笑是某娃子的新娘。
 草地很大,又在水边,四周除了河堤,别无大树,视野非常开阔,很多时候,我们在草地上疯跑、躲藏,就像一群被放养的牛犊。饿了,随手采些野果野菜茎就可以充饥。累了,仰面躺在地里,看蓝天上白云有的像马有的像狗,争论着比划着,耀眼的光亮一晃一晃,眼睛里全都是日头的影子。  夏天偶尔还去滩头瓜地偷摘别人的香瓜,被人发现追来,就跳进河里,游到对岸,定心定意吃完偷着的瓜,再从上游仰面躺在河面漂过来,得意而不羞愧。
 前些年春天回老家,我曾去外滩地,让我吃惊的是草地滩涂不见了,变成陡岸,还多了许多砂石,而对岸却变成平滩,真是三十年河东到河西呀。感慨间只有河水依然在静静流淌,外滩地成了一个永远逝去的少年梦,它比城市里任何一座公园带给我的欢乐都要多。镜湖赭山公园属于女儿的童年,而那个叫锦坊埠村边的外滩地是属于我的童年乐园,遥远又怀念。
 
                                                                                                                                                                                                     故土是根
 
 乡村是我的出生地,都市现在成了我的舞台,我的情感世界中永远有乡村高梁和稻麦的影子轻拂,都市的烟柳与玫瑰也常常敲打我的世界。于忙碌中抽空回一趟出生地,是一件可心的事。无论主观如何,客观上每个人都离故乡越来越远。每每看到那些苍老的和母亲一样给过自己爱意的村里老人,像一片片黄叶一样挂在最后的生命枝柯上,总让潮湿的心复又脆弱。       
 记得家门前菜园边有几棵花树,每当夏天欲尽秋蝉鸣枝时就会有粉的紫的花朵缀满枝头。记得有位住惯县城的同学见了说:“嗬,这是丁香吧?”“不,是紫薇。丁香开在春天!”我的小妹口齿伶俐地回答客人。在乡下,许多不经意的花呀、水塘呀、菱荷呀与朴素的居家人浑然一体。当日落星升,白日不觉的虫鸣就潮落石出,偶尔的犬吠是几个跳荡的强音。
 后来我离开乡村,去远离竹篱、水井的都市读书、谋生,突如其来的繁华让我好惊奇,这里是另一番世界。街面的滚滚红尘和邻居防盗门里深掩心迹的眼神让我的灵魂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饥渴。更让我难堪的是都市人感觉太良好了,哪怕他一家三代挤在半间公房里流汗流泪,受着都市的压迫,可他们提到乡村,却一脸的不屑,把在那儿生活的饮食男女响亮地唤做”乡巴佬!” 
 辗转都市数年,太多的喧闹、浊气使乡村成了亲切的诱惑。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在回忆与体味时都会成为一种修行。
 不是每个人都有宗教,但基本上心中都有自然,都有故乡。
 
 作者简介:荆毅(本名董金义),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理事,现供职于芜湖日报,曾从事副刊编辑近二十年,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散文天地》《雨花》《青春》《萌芽》《福建文学》《星火》《江西文学》《安徽文学》《厦门文学》《延安文学》《西湖》《阳关》等纯文学期物, 作品广被《读者》、《作家文摘》、《杂文选刊》等选载。散文集《庸常岁月》获安徽文学奖,校园读物《中小学生典故必读》2004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一路走来》获所在市首届文艺创作成果奖。散文新著《浮光碎影伴流年》不久前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