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土地的歌者

 阳光就在头顶,天天向大地大把大把地挥洒不尽的光缕和光明,让人生出对世界的眷爱与感慨。我静静地站在秋阳中,如沐浴一样让阳光尽情地在我周身抚摸,移动。微淡的光线已明显失却了扎人的灼痛,变得只有平和的温度感了。倘若用温度来衡量阳光的话,这时的阳光指数渐趋于水平蔓延的走势,不高不低。阳光是季节的晴雨表,人们看看光缕的强弱就知季节的深深浅浅。时序在一场大雨一场小雨中一下一下揿动秋天的门铃。一场秋雨一场凉,到雨过天晴的日子,人们不经意的时候,秋天早就一拥而入了,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横陈在世界的面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秋天真正来临的时候,有歌唱家嗓子的蝉已然不见了踪影,销声匿迹了。
 蝉是迎接秋天的使者,在秋天到来前的晚夏一个月中,数不清的蝉每天在林间咿咿呀呀唱个不休,唯恐人们不知秋天就要到来,像在提醒,像在示意,叫声那么大,那么响,时时让人们引发对秋天的感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全都赶趟儿似的一下子登场了。庄户人家的院子到处呈现硕果累累的景象。金黄色的玉米被农人码成垛,一垛一垛堆积成小山,十分显眼。一扎一扎沉甸甸的谷穗也由低到高串在一根木桩上,在阳光下接受归仓前最后的晾晒。殷红的高粱穗像一只只大红公鸡一字排开卧在庭院中,透着鲜亮的色泽,又像地上燃起的火焰,发着温暖而喜悦的光芒,熠熠生辉。高粱是五谷中长得个头最高的农作物,茎叶和玉米极像,似孪生姐妹,果实却结在头上,是向日葵的亲家。高粱浑身是宝。收尽高粱粒后,其头状物农人把它扎成刷子或制成笤帚留为家用;高粱杆又可作各种用途;高粱茎叶又是牲口的饲料。人们知晓高粱米不好吃,厂家通常只好用来酿酒,做成面制品也少人问津,但庄户人家年年种此作物,那是他们祖祖辈辈日子生活的见证和缩影,有生活红红火火的象征意义。
 种高粱要选阳光好,背风,土质较为肥沃的地块。高粱作物根系发达,且生长快,从播种算起,一两个月就能长成一人多高亭亭玉立的躯体,是庄稼队伍中身段最好的植株,宛似一个个身材秀颀的窈窕淑女引颈眺望天空,神采飞扬,楚楚动人。等到高粱成熟了,整块地就像托起的数不尽的火炬在燃烧,红彤彤的一片,又像似体育赛场举行的开幕式盛会,热闹非凡,精彩十足。淳朴的我的乡民满心欢喜地收获了红高粱,并不掌握其深奥的酿酒的技术,在那个挨饿时常闹饥荒的年代,人们迫不得已用之来填饱肚子。高粱面也为红褐色,又苦又涩。日子有着落的农户,直接将收获的高粱穗拿去喂牲口。现在仍旧有农人种此作物,人畜基本都不食用了,挪作他用。
 高粱的播种是一种叫耧的木制播种车人工来完成的。耧迈着蹒跚的脚步从悠远的岁月走来,一路风尘仆仆,但歌声不断,颇有意蕴。耧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专门播种五谷细粒种子用的农具,也是一种人畜共力的条播机,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五垄。其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多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为普遍。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农作物细粒种子。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为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官赵过发明,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是我国古代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遗存。延续至今的三腿耧在我的乡村到今天仍在一直使用。一般情况由牲畜在前头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并左右摇动,用耧播种亦称“耩地”。崔寔记录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王祯在《农书· 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耧车不仅可以一次性能够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使得播种的质量也真正得以提高。
 高粱粒比米粒稍大,和刚摘的花椒一般大小,颜色与之十分相似。播种时,农人将耧车扛到田里,把种子倒进耧车的方形漏斗中。开播后,打开阀门,在人或牛的牵引下,后面的掌耧人轻摇耧柄,高粱粒便通过阀门下的两个漏孔进入耧的两个腿管。耧腿上装有耧铧,能深入土地。耧车前行,整块土地便出现分布均匀的犁沟,耧腿划动扬起的土末能瞬时将种子掩埋,无需再耱。古人设计耧车时,设置了升降式阀门,可根据播种速度调节控制种子下落的密度和速度。播速快时,下量需大;播速慢时,下量需小,其农作方式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和原型。它是农人在土地劳作中使用最频繁且构造机能最复杂的农具,家家必备。在播种机没有普及的有些村落,制作耧车需要技艺精湛的木匠按模型来完成,一般木匠还不能担此重任。因其体轻的缘故,在农忙时,不养牲口的人家,为了省工省时,节省种田各项开支,一个身强体壮的男人将耧的牵引肩带搭在肩上,弯腰发力能带动耧在土地上运行,后面的掌耧人在嘀嗒嘀嗒的耧摆的敲击振动下也可以完成无牲口的播种。耧摆是一个小木球,如核桃一般大小,悬挂在漏斗边缘,播种时,常用来振动激活耧斗内的种子,防止堵在阀门口影响播种质量。这个精心制作的振动器,依靠人力左右摇动耧产生摆动力,和钟摆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辅助种子匀速下落之效,是此农具多功能效用的又一再现,充分彰显古代农人在细枝末节上的高超技术和聪明才干,令人叹为观止。
 在五谷杂粮中,像小麦、谷子、糜黍、大豆,麻子等颗粒微小的种子不用耧车人工也能播种,但费时费力,耧车是它们的不二选择。颗粒稍大的玉米就不宜这种方式,其极易导致卡眼或堵塞耧腿管。另外,农人言玉米是疏播作物,密种以后,间苗是最大的麻烦,密植会导致庄稼长成禾草,结不下果实。这种大粒种子需要人工来点播或用现代播种机完成。
 提到耧不能不说犁铧的功用。犁是土地上能歌善舞的演艺家,是土地邀请次数最多的上宾。犁开垦土地的时候,那翻卷土块就像波浪一样在土地上涌来荡去,活脱脱一个游泳队员在不停地拨水前移,又像一个舞蹈家全身运动在翩翩起舞。犁有着灵动轻袅的身姿,风光无限。犁是耧的前身,耧因犁而诞生,均是古代农人提高劳动效率二合一的农具。犁的发明,也是在䦆头的连续刨地或在钎翻地的启发下,并结合牛铲地衍生而来的,和其字形一样。许多人见过原始犁的形貌,发明之初为人牵引,后来觉得太累,才让牛接替人来完成犁的使命。为此,农人还专门给牛量身定做牛夹子,放在牛的脖肩上,两端套上纤绳,牵引犁铧在人的操控下前进,这样劳作的速度就显著加快。后来马和骡子这些气力较大的牲畜也加入稼穑者的行列,对农人来说是如虎添翼,加速了土地的革命,不在话下。
 我的故乡的农人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继承者和延续者,他们身上至今葆有秉持着传统的农耕思想。单就土地来说,从春到秋,一块地从起初耕到播种乃至收获,来来回回耕好几次,然后又是耱地,耙地。耱这种农具是专门载人用来合拢犁沟平整土地并压实种子的,和耙一样规格,呈长方形。耱由藤条或荆条编成,有的地方叫耢或盖,还能磨碎土块。耱像舞蹈者趴在地上一样,肚皮紧贴地面,来回做匍匐前行运动;又像渡河的筏子漂在水上,还不时地向后吐着沫花。种子播入犁沟,如果不进行盖土深埋,就难于吸收水分,发芽率相对降低。耱的出现,及时地解决犁沟合拢的问题,是播种后必做的工序,同时起到土地保墒的作用。耙是用来解除耱后因下雨造成地块板结而影响出苗的一种农具。耙和耱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样的游泳般的舞姿,蹬腿伸胳膊,四平八稳在做仰泳的演技。套上牛,人踩在上头,牛拖着人和耙从土地上划过,耙的底部钉有好几排一两寸长的钢铁耙齿,专用来割裂地表的结硬层。地耙过以后,小苗很快能钻出地面,耙是保障种子出苗率提升的农具。以上这些农具均是古时候农人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摸索获得耕种经验而通过积累智慧自行制作的,使土地能全方位地发挥潜力,提高庄稼的产量,助推五谷杂粮的丰收。随着播种程序的完成,护苗的农具也由此应运而生,有钁、锄、铲、耙子、锹等十几种,不一而足。在农耕文明渐进的今天,出现了种子播种数道工序一次性操作完成的综合机械,彻底将农人从手工劳作中解脱出来,土地也获得历史性的新生。采用现代化机械种田后,除耕种效率史无前例地提升外,粮食作物也得到前所未有的优育和高产。
 秋天是农人收获的季节,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渐进历史的时代见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从自然栽植到塑料大棚,甚至无土栽培,不论怎样的农业革命演进,土地自始至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下赖以生存的源泉与根本。保护滋养每一亩土地是农人忙于四季的天职。作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从土地上来,到土地中去,生生世世,土地赋予我们怎样博大的爱?如衣食父母一样给我们以安身立命的给养。保护土地不受流失不仅是农人千百年来一直坚守的宗训,也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的义责。大而言之,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每一寸国土不受侵犯而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屈指数来不可计数。他们矢志不渝,以国为家,成为我们活生生刻骨铭心的历史教材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楷模,值得崇敬和感恩。农人从历史走来,土地从历史走来,农人是土地的儿女,农具是土地的子孙,他们一年四季为土地做盛典仪式活动,他们是土地的歌者,时时为土地吟唱激情澎湃的赞歌和欢歌,描绘丰收的愿景和五谷丰登的幸福梦,信心满怀,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