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倾心于一种洁净的生命形式


倾心于一种洁净的生命形式
——写在《看不见雪的阴影》出版之后
 
作者:吴投文
 
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一个诗歌写作的爱好者,尽管我写诗的时间确实不短了,算起来超过三十年了。2003年底,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诗集《土地的家谱》,里面收入了我的约九十首诗,其中绝大部分写于我的大学时期。那本诗集的出版,是为了了却一个长久以来的文学梦,那时我以为此后不会再写诗了,已经到了挥手告别青春的时候。实际上,我无法拒绝内心的呼唤,总是不自觉地涂抹一些分行的文字,累积起来,居然也写了不少。看来,写诗成了一道魔咒,紧紧地缠绕了我的生活,我始终无法摆脱。
 
我在大学的中文系教书,主业是中国新诗研究,这是我与诗歌不能分开的一个原因。写作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事情,需要直面自我的内心,为内心的某种渴望寻找一个出口。可见,自我的精神需要是创作的一个源泉,这也是我从事写作的一个原因。长期以来,我多多少少以一种职业的敏感,跟踪和观察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进展,在这一过程中,也深化了我对写作的眷恋。在我的阅读和工作中,我相遇了太多太多优秀的诗歌,这些诗歌浸润了我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提升了我的精神高度。对我来说,与诗歌相遇是极其幸福的事情,是极其美好的事情。长期以来,人们对新诗产生了许多误解,对诗人也有误解。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诗歌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极其重要。
 
在长期研究诗歌的过程中,我的诗歌写作充满了犹豫。我曾说过,我是一个犹豫的写作者,这确实是一种真实的内心处境。在一些朋友的鼓动下,我在犹豫中出版了这一本小小的诗集,取名《看不见雪的阴影》。当时,为这本诗集取名的时候,我考虑了很多的书名。我们湖南籍的著名诗人周瑟瑟组建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北京诗歌出版中心,我的诗集就是由他策划出版的,他为我选定了《看不见雪的阴影》这个书名。他认为这个书名比较好,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但是,何为“看不见雪的阴影”呢?实际上,我的心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觉得,不管是对一位诗歌研究者来说,还是对一位诗人来说,他的精神高度应该要超越时代的平均数,在他的灵魂中,要有对精神高度的向往。这样理解,可能就是“看不见雪的阴影”。这本诗集实际上深深地触及了我对生活的某种理解。写这些诗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我倾心于一种洁净的生命形式,似乎真正触摸到了生命中富有光华的那一部分。是的,当你沉浸在诗的言说中,尤其是在一首诗的写作中,生存的某种压力、现实中面临的某种背叛,就慢慢地淡化了,你就会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这时候,你的心里变得特别的宁静,而这种宁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灵魂所体验到的某种满足。这种满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雪是洁净的,却又是寒冷的,雪的世界是清洁最圆满的形式,内部又燃烧着暗暗的火焰。这就是雪的境界,也是我向往的境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速度太快了,世界似乎处在奔驰的状态,那么,我们如何来面对自己的内心呢?这就进入了我们的生存问题。我们为何而生存?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困惑。生存一方面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人需要现实地活着,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精神问题,一个人总需要有某种向往和理想。我们不断地去为生存拼搏,处心积虑地谋生,不断地去从事新的职业,赚更多的钱,要生活得更好。这样一种追求,当然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但终究是有缺陷的。我还是要说,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需要慢下来,缓下来。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缓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就可以走到诗歌中去了。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新奇而深刻的体验,体验到一种生命中的诗性之美。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写诗的人,一个读诗的人,是有精神体验的人,是有精神高度的人。
 
我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一个读诗的人,一个写诗的人,哪怕他坏,也不会坏到哪儿去,因为他心中是有底线的。”因为诗歌是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一首诗中,人的位置不会悬空,真善美会提升你的生命形式,会使你感到充实和平静。因此,我觉得,诗歌在我们的心灵中应该有一个栖息之地。这是生活品质的创造,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不能安于苟且地活着,而要在活着之上,有更为高远的人生价值追求。我不否认,很多人并不写诗,也不读诗,仍然活得充实而快乐,他们选择了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价值的生存,其中也包含着生命形式的诗性健全吧。对我来说,写诗内化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我在写作中才能更深刻地求证生存的价值。当我说出这些的时候,我感到犹豫,甚至隐隐地感到不安,然而,我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不会在意来自世俗的讥嘲。我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喜欢远游,在旅途上和一个影子对话
对近处的生活我保持忍耐,宽容它的放纵
和贫乏,却不能和它达成默契。我忍住忧伤
小心逃避扑眼而来的纸屑,上面涂着箭头和证词
 
(《一个人的影子生涯》)
 
对我来说,写诗就是一种远游的方式,在远游中抵达精神深处更内在的根脉。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影子,当你孤独的时候,你的影子就会开口说话。不是吗?谁会没有自己的影子呢?雪是最洁净的,雪的阴影布满我们的内心,那是一种清洁的精神形式。
 
2017年9月9日,湖南省诗歌学会、湖南读书会在省城长沙为我举办了“《看不见雪的阴影》新书发布会”,很多我并不认识的读者来到了会场,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确信诗歌并不缺少读者。以前,我都是在别人的新书发布会上,作为一个读者,或者作为一个评论者发言,我似乎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读者的重要性。这次,当我转换角色站在台上,作为一个作者发表感言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感激和作为一位诗人的使命意识。我好象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面。其实,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很敏感的,是有多个层面的。我想,我也并不例外,在看不见的内心深处,我的自我形象可能要更丰满一些,更复杂一些。一些人写诗,口口声声说是“玩诗”,我对此感到极端厌恶,觉得俗不可耐,完全不能理解这些人的生命状态。我的个性中有坚韧的一面,对于流俗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抗,不能认同时下某些诗人对诗歌价值的亵渎,不能容忍世俗欲望对精神形式的消解。诗人无法脱离生存的现实环境,而现实往往奉行幽暗的潜规则,诗人有时不能不与之妥协。对诗人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生存情境,很容易导致自我的丧失,这也是痛苦的来源。当我妥协的时候,我的内心会感到特别痛苦。诗歌创作应该倡导清洁的精神,我的写作既是自己内心的写照,也是“对生命远景的的凝眸”,趋赴一种健全而充满创造力的清洁精神。我总是试图把一首诗写得完整而坚实,处理好诗中清澈和含混的关系,使一首诗平衡在内部的和谐上。当然,这只是一个努力的目标,不管有多少失败的经历,我都不会放弃内心确定的标准。
 
《看不见雪的阴影》出版之后,得到了很多朋友和读者的肯定,我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对写作的回报,而是看作一种鼓励,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著名诗人、批评家赵思运说,“吴投文是极少数深谙文本肌理和诗学肌理的学院人之一。他在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互文映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言世界。他的诗语清晰精准而又富于弹性,讲究多层次的修辞表达而又以鲜活口语出之。从早期的《围城》、《鱼》到2016年底的《天使》,诗集的每一首精品都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品质。”我需要警惕写作的惯性和固化模式,为真诚的生命体验打开更开阔的空间,寻找更开放也更妥帖的表现形式。我只是一个情绪意义上的写作者,还不是一个自觉的写作者,往往是在情绪的牵动下进行写作,缺少自觉的艺术创新意识,对艺术创新的难度还缺少应有的思想准备和艺术积累。我自己非常清楚这一点,这也是我以后需要突破的地方。
 
在诗歌写作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值得注意,一位诗人最初开始写诗的时候,可能仅仅出于兴趣,当他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这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自觉,不仅对诗人自己非常重要,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尽管我的诗歌可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但我理解诗人的文化抱负,而且,诗人必须有高远的文化抱负。2017年是中国新诗的百年诞辰,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敞开了更开阔的写作前景。我之所以不再犹豫,选择《看不见雪的阴影》在2017年出版,是向百年新诗致敬,也是分享百年新诗的伟大光荣。我想,新诗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血肉相连的一部分,这是胡适等新诗先驱者所企求的远景,如今已部分地得以实现,而接受更大的挑战则是诗人的文化责任。至今我的写作还在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吗?我这样问自己,我的内心充满犹豫,同时觉得充实。
 
2018年1月12日
 
作者:吴投文
来源:吴投文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960670102x6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