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与堂吉诃德一起向着风车挺进
作者:刘不伟

《堂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资料图)
从二哥说起
话说那夹杂散装啤酒味道的八十年代,1988年我要去北京,家里只有我二哥含糊支持。当时北京有家《歌曲》杂志社举办了一次全国歌词大奖赛,我得了个优秀奖。组委会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办了个获奖者进修班,我父母,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说啥也不让去,怕走丢了或者被坏人给拐卖了被人打了。当时对北京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常常趴在我们家五楼的阳台上极目远望,向着北京的方向,发着呆。
1990年,我二哥去北京考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课过了,文化课不行。当时专业课考场有多家文工团现场招人,北京一家部队文工团相中了我二哥的男中音,但是我二哥也是家里不让去。按我妈的说法是:老二不行,太憨,去了北京让人卖了还帮人数钱。那个年代家长认为唱歌、跳舞这些都不着调不靠谱不能当饭吃,学个车钳铆电焊才是正事,要去国营单位上班才踏实。我二哥就从北京回到我们老家辽宁鞍山,回来就去工厂学电气焊,没学成,还光荣负伤了,我记得是眼睛被电气焊的弧光给闪了,涂了几天药膏才好。后来去学烹饪,这个行,很行。记得他用萝卜刻那个菊花、二龙戏珠啥的,艺术品啊,天才,现在二哥是国家二级厨师。人生的轨迹,哗啦,拐了,啧啧。我大哥也是被父母安排先学的木工,不成,烹饪,不成。电气焊,这个行,现在他还在从事这个行业。我大哥爱做生意的,可惜了,他也拐了,去国营单位上班去了。这个有历史的印记和局限吧,也有那个年代人的思维的局限性。你不去国营单位上班是要被人瞧不起的,会被人嘲笑的,找对象都找不到,你会被定性为二傻子缺心眼。我也是被我爸安排去工厂学了三个月电气焊,没学成。我爸当时是我们那市区工人阶级堆里蹦出来的红人,老正统。曾是打着手电筒学毛选的积极分子,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车钳铆电焊各工种没有他不会的。修车,没有他修不好的汽车。我记得我骑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我爸给我做的,纯手工制作。前几天我妹妹还给我打电话说我爸自己做了个电脑桌,唉呀妈呀,比外面卖的好老鼻子了。我爸又安排我去学木工画,画虾,画着画着就瞎了。又没学成。接着又安排我也去学烹饪,手笨,我一个姓董的同学给我定性成家庭厨师,又不成。我就去摆地摊卖服装,从沈阳五爱街批发回鞍山卖,这个行,笑眯眯跟各种来买衣服的人打交道,天秤座是这副嘴脸吧。买衣服的啥人都有,精明的傻乎乎的一砍价都暴露出来了。当时摆地摊的那条街就三家卖服装的后来越来越多,现在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夜市,那条路叫烈士山公园东路。其实我还是蛮崇拜我爸的,狠父慈心,真的。
我二哥从北京回来带了一张照片,我一看,哇!天安门广场还能骑自行车,我要去,必须。整个一鞍山版的王彩玲,顾长卫的电影《立春》算是那时的写照吧。
北漂这个词怪怪的,从鞍山到北京明明是南漂啊,这词整的算是语言符号化的格式吗,一种能指到所指的工具性便捷表达。
我是1993年9月26号来的北京,先在老家托人找了个学校进修电影文学。记得我是凌晨三点多到的北京站,一出站深呼吸一口北京秋天的凉气,轻轻说了句:北京我来了。等到五点多坐第一班公交去了学校,早班车里就三个人,司机、卖票的、我,脑海里响起杰克逊、崔健的电声乐,自动切换,车场外的晨光在柳树、槐树、杨树的缝隙间一闪一闪。

90年代北京街景(资料图)
途中,困境与退堂鼓
北漂的困境我觉得分两种,一种是生活上的困境,一种是心理上的困境。
1997年我住在石景山区八角南里工程兵干休所,住的条件蛮好的,顶楼,三室一厅,电视空调洗衣机啥都有,这套房子是我北京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家里空出来的,免费住。在这我要深情感谢这位同学,还要感谢在他们家吃过的每一碗炸酱面,好吃,暖心。后来才知道去北京人家里吃炸酱面那是高规格接待,没拿你当外人。住是没问题了,就是没钱,出门办事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咋整,拎上十几个空啤酒瓶下楼找小卖店退瓶子换路费。记得当时我还叫上三个学表演的一个学编导的没地住的哥们住我那,都没钱,然后我们去北影厂当群众演员当场工,写短剧写歌词挣钱。很难,要不要打道回府?说起打道回府我想起一个北京老哥,他之前曾在剧组给刘晓庆开过专车,认识他的时候生活的变故已经让他比较潦倒了,我们一起喝酒,聊起烦心事,他慢悠悠泡上一壶高末,嘿嘿一笑,骄傲坚定地看着我,吱溜一口酒,左眉毛一挑,挤出两个字:死磕。回想起来,当时他眼睛里有光,很温暖。
1999年我离开北京,当时谈了个恋爱,和女朋友一起去浙江新昌县去做生意,在那儿呆了一年。那里的雨总是没完没了的下,里里外外感觉总是湿漉漉的,内心的荒草疯长,太崩溃了。2001年又去了山东临沂,在那儿呆了一年半。临沂生意好做,我记得当时在那的国贸大厦门前做活动一天的销售额就有27万,那年五月份的时候吧,她,在临沂未婚先有了。我就带着女朋友回我老家鞍山办了几桌酒席,然后去呼和浩特装修新家、生小孩。可是,夜里总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着没法写诗了咋办咋办。啥时候能回北京啊,哎呦哎。
重回北京这事蛮诡异的,有点神叨,当时就以为这辈子就在呼和浩特了此一生了。2003年四月,有一天,我老婆他们家里有点小纠纷,她一个同学说去找女大仙给说道说道。女大仙神神叨叨说了些神言神语,烧了些神香神纸,然后就说没事了,妥妥的。离开的时候,关门的节骨眼,我老婆突然说:这是我老公,您顺便给看看。大仙惊呼:呀呀,赶紧放你老公走,去北京,那边有一贵人急哇哇的等着呐。哇,这也忒离谱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火车跑了。再次回到北京,我搬到德胜门桥北,住的也是三室一厅。象征性地每个月交930元的房租,这个也是朋友的房子,感念。这一住就是十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有了。后来很多诗人在这个家暂住过,杨黎、乌青、张三、苏非舒、不识北、李九如、郎启波、横、李飞骏等等。每晚喝喝小酒聊聊大天,他们住一年的住三个月的住六个月的住一周的都有,大家都没什么钱,但是感觉每一个人偶尔写了一首好诗好文都很开心快乐。当时我在诗人导演老巢创办的中视经典工作室上班,很开心,对老巢的感激之情那也是不能说,没法说,都在酒和无言的对饮中,友谊不是说出来的,她就高高的在那儿。我们一起编诗歌杂志、拍电视剧、办画展都是喜欢做的事,当时每个月是三千块工资,足够用。隔了大概一年吧,诗人安琪也过来中视经典上班,我们真的像安琪说的那种一家人的感觉,那些岁月我们是各自经历的见证人,我感觉北漂的心理困境在安琪那尤其激烈凸显。都看在眼里了,语言的安慰是无力的,时常静静的听她讲述,说出来就会缓解一些。我是非常理解支持她,她那个时期的苦与泪在她的作品里都有表现,记得有一年春节,7天假期她就一个人在办公室上网度过,唉。
2009年吧,大概,我女儿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她妈妈带着她在呼和浩特生活。两地分居的日子把我老婆搞的很沮丧,她开车从呼市来北京找我认真谈了一次,是选择回呼市还是选择离婚。一下子内心的纠结就来了,内心的困境啊。她当时在呼市开了一家服装店,一家汽车美容店二楼捎带开了一家咖啡店,很辛苦。老韩,老刘对不起你,老刘太他妈自私了太不是东西了,我有罪,我罪该万死,为了心中那一点点执念。最后我们彼此就选择把老婆变成前妻把老公变成前夫,办了手续后在呼市和她的三拨朋友连着喝了三天大酒,要庆祝的。她也是比较理解一些吧,她之前也是来北京上过学,学的是绘画,也在北京工作过几年。离了,还是亲人,亲情沉重。
其实,在北京漂,内心的困境这个要大于生活上的困境。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和内心的波涛汹涌估计人人都有过,这个比较文艺比较形而上。谁都保不齐自己哪天在大街上在地铁里在办公室瞬间的暴怒一下。

90年代北京街景(资料图)
挺住,用内心的信念
“挺住意味着一切”老里尔克的话好像有些不靠谱。北京是一座能够安放文学梦的城市,这座城市很拥挤很嘈杂很堵很忙乱,那你在她的拥挤中拥挤吧你在她的嘈杂中嘈杂吧你在她的忙乱中忙乱吧,堵了,那就在堵的路上睡会,睡不着眯着。要么你整理一下思绪,思考一下人生,抒个情,刷个微信。可是,这些和你的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写你的就是了。该上班上班,该写诗写诗,各是各码。有些北漂对北京充满了怨恨与牢骚,在诗里写些狠话发发牢骚与诅咒,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这离诗也忒太远了点儿,我不跟这样的写诗的所谓的诗人来往,我不认同他们的负做派。我对这座城市满满的都是深情与眷恋,她的包容她的大度她的文明度她的幽默她胡同里的尿骚味她CBD一带的时尚富丽她的硬与柔她的深与浅,林林总总都在我的血液里。我最常走的一条街叫鼓楼西大街,夏日深夜,酒后,夜空里飘着斜斜的细雨,素白的槐树花幽幽坠落,可以确定,那就是我心目中的最纯正的北京味道。北京,她让我开阔让我多活了三辈子。
北京的东西南北中,我全都住过。早先住的时候边边角角都很荒凉,南边最远造火箭的东高地住过大半年;北边最远清河毛纺厂附近住过大半年,大屯108公交总站附近住过大半年;西边石景山八角游乐场西北角住过两年,八宝山北边的永乐小区住过三年,火器营那边住过一年;东边就是我现在住的蟹岛小南门这边;中间地带前门全聚德烤鸭店东的胡同里住了一年,德内大街水章胡同住了一年,安定门内分司厅胡同住了大半年,德外大街新风南里住了大概十年。呀呀,零零碎碎的北漂日子,还没来得及神采飞扬青春就没了,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头,青春的小鸟都是惊弓之鸟。
北漂的日子,除了写诗,还有就是组织一些诗歌活动。2015年五月份和诗人梅老邪、瑞箫、老巢一起策划组织百城联动母亲节诗会,我负责北京会场。北漂一场,大家用诗歌取暖,北漂,让诗真的可以群。此外,这些年忙忙叨叨地在北京协助诗人老巢拍摄过两部电视剧《画家村》(外联制片)《兵团往事》(剧本统筹、执行制片),和诗人苏非舒一起策划组织过跨界诗歌节,协助诗人杨黎举办《橡皮/中国先锋文学》1、2、3期首发诗会,和诗人李飞骏一起做过梁小斌书法经纪人,和诗人简宁、叶匡政一起帮病中梁小斌募集过百万治疗费;(梁小斌,北漂分子。当他在北漂的路上病了,倒下了,问题也一下亮出来了,医保啊、户口啊、固定单位啊等等,而多少北漂人齐刷刷站出来伸出援助之手,太感动了,不说了,欲说已忘言。)编辑出版诗歌民刊《北京主义》及北京主义诗丛;编导摄制了几个纪录片;协助诗人杨黎组稿第四期《橡皮/中国先锋文学》等。
作为一个没有明天没有昨天只有今天的人。我,一个北漂分子,接下来的北漂岁月最希望自己有钱,有钱了我最打算干的一件事是,在北京整个大房子大院子,创办一个文艺青年创业孵化器,这个事想了好多年了。为那些北漂的文学青年、文艺青年们服务。比如你写了一本诗集或者小说,好,发给我们,我们有专业评审组评审通过我们财务出钱出版宣传推广发行;你写了一个好剧本,好,发给我们,我们专业评审组评审通过我们财务出钱开机;你画画得好,好,发给我们,我们专业评审组评审通过我们财务出钱办画展,等等之类的吧。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子里不知道是不是和我来北京自费出第一本诗集被骗有关联,有心理阴影吧。
我所理解的北漂意味着: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被解放了的姜戈、多活三辈子。
2011、2012年我编辑的两期民刊《北京主义》里好多诗文作品都有对北漂生活的集中呈现。诗人叫兽的《安贞医院,一个人的手术史》、诗人浅予《北京我要做大胸》、诗人李九如《我要去北京》诗人不识北《故宫系列》、诗人盛华厚《北京,考研日记》、诗人李飞骏《北京现场系列》、诗人大凯《潮白河》、诗人消除《去南方》、诗人杨海明《重行李,北京我来也》、诗人王那厮的《在北京站接人》、诗人卧夫《北京,拘留所里捡芝麻》、诗人花语《北京 北京》《北京,我不能自已地流窜》等等,以及诗人而戈、小虚、苏非舒的诗作,张羞、赵志明、孙智正等人的小说,左新的插画。还有后来的诗人严彬的《北京病人》、郎启波和他倡导的的第四代诗歌大展、王二和他的大四诗社、哑子的《铁狮子坟,抑郁症少女写给全世界的日记》、以及刚刚来到北京写北京日记的诗人李龙刚都有呈现。
我们很少说到北漂这个词,我更喜欢说:新青年诗生活运动。
我的好朋友、诗人花语说过一段话我感同身受印象特别深:“要生存,还是要诗歌,这个问题我也反复问过自己多次。现实是残酷的,为了生存,我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北京漂,远离父母所在的城市湖北仙桃,对上没有敬孝道,对儿子也疏于照顾和管教。对于他们,我是有亏欠的。但是面对诗歌,我还是愿意为它付出一切,倾其所有,这大约就是人们所说的殉道精神。”
是啊,殉道精神。说的真好,惨烈中带着尊严。诗,萤萤若有光。为着诗歌而北漂。此生,此来,向着虚无,向着风车,与堂吉诃德先生一起,前进。
原载于《北京文学》2018年第10期,责任编辑:师力斌。


《北漂诗篇》师力斌 安琪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2017年
附:刘不伟诗歌作品
拆那 · 有夕阳的林荫道
又是黄昏时分
五点钟左右
八角南路
我牵着我自己
遛了一圈
晚报
北京晚报
1998年10月
原载于《北漂诗篇》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7年
拆那 · 刘春天
刘春天
我亲爱的女儿
来亲一个
爸爸一离开呼和浩特
你就嘟嘟想爸爸想爸爸
鼻子也想
眼睛也想
耳朵也想
肚肚里也想
宝
虽然妈妈手机里有爸爸
你也不能总用舌头去舔呀
吧唧吧唧的
真有那么好吃吗
都舔坏三个手机了
这样子当然不好了
有辐射
辐射就是大老虎咬你的小脚趾头
是呀
爸爸也想你
可想可想了
如果
如果你像安妮卡公主一样
骑上长翅膀的飞马
飞呀飞
那你就一眼就能看到了
在北京
德胜门
55路公交车上
爸爸正低着头
是是
低着大头
看着手机里的你
傻乐
2008年10月14日
原载于《北漂诗篇》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7年
拆那 · 而哭泣悄无声息
一夜大风
从南茶坊吹到南京南
从西落凤吹到中东东
风在风中弱不禁风
我知道风是有来历的
从历史的黑暗处来
到历史的暗黑处去
天地倾斜
山河支离破碎
睡梦中我们
一无所知
20180909
拆那 • 而死亡不可复制
影院里的枪声清脆清晰环绕立体
可修饰可复制
手机短视频里的枪声
不清脆不清晰不环绕不立体
一枪是一枪
一声是一声
简单直接致命
迫击炮过后
在叙利亚
那个卷缩着身体靠在墙角的深眼窝女孩
眼睛特别大
半截残损的手套一样卷缩
上帝的手呢
街上空无一人
动脉爆裂外翻
外翻成一种绝望的张望
下嘴唇迅速泛紫
虎牙瓷白
锋利
长长的长长的眼睫毛眨动
眨动
血流得开始
缓慢
就在第二下与第三下睫毛眨动间隙
视频突然中断
枪响了一夜
浅浅的睡眠里全是环绕立体声
嗨
女孩
没事的
救援车正在去往救援你的路上
夜色中
有光
在救援车车顶微弱地
忽闪
忽闪
20180911

刘不伟(莫沫 / 摄)
刘不伟简介:
刘不伟:本名刘伟。诗人、影视编导。1969年10月14日生于辽宁鞍山。北京主义不结盟写作群体发起人。作品散见于《十月》《北京文学》《诗刊》《诗潮》《山花》等。现居呼和浩特。现为作家网新媒体中心主任。作家网主办的包商杯全国高校征文大奖赛第五、六届小说组初审评委,第七、八届小说组终审评委。
曾任《橡皮:中国先锋文学》特约编辑;《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部主任;《笔墨纸砚》编辑部主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诗歌中国》摄制组制片主任;22集电视剧《画家村》制片人;22集电视剧《兵团往事》执行制片人;曾主编独立民刊《不是东西/北京主义》。
2013年11月,与诗人简宁,诗人、学者叶匡政共同发起救助诗人梁小斌网络募捐活动,十天募集善款95万余元。
2018年7月与诗人老贺、刘国越、李飞骏、下午共同发起救助诗人殷龙龙微信募捐活动,五天募集善款59万余元。